top of page

18-營衛生會

  • 作家相片: DaYi
    DaYi
  • 2020年4月2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帝問于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于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週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

  歧伯答曰: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復太會于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歧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歧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

  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焉。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留言


瀏覽人數

Copyright© 2025 Dayiccm All 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