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庸集注: 中庸章句序/中庸章句

  • 作家相片: DaYi
    DaYi
  • 2023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41 分鐘

中庸章句中

庸章句序

中庸章句


中 庸 章 句 序

    中 庸 何 為 而 作 也 ? 子 思 子 憂 道 學 之 失 其 傳 而 作 也 。 蓋 自 上 古 聖 神 繼 天 立 極 , 而 道 統 之 傳 有 自 來 矣 。 其 見 於 經 , 則 「 允 執 厥 中 」 者 , 堯 之 所 以 授 舜 也 ; 「 人 心 惟 危 , 道 心 惟 微 , 惟 精 惟 一 , 允 執 厥 中 」 者 , 舜 之 所 以 授 禹 也 。 堯 之 一 言 , 至 矣 , 盡 矣 ! 而 舜 復 益 之 以 三 言 者 , 則 所 以 明 夫 堯 之 一 言 , 必 如 是 而 後 可 庶 幾 也 。

    蓋 嘗 論 之 : 心 之 虛 靈 知 覺 , 一 而 已 矣 , 而 以 為 有 人 心 、 道 心 之 異 者 , 則 以 其 或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 或 原 於 性 命 之 正 , 而 所 以 為 知 覺 者 不 同 , 是 以 或 危 殆 而 不 安 , 或 微 妙 而 難 見 耳 。 然 人 莫 不 有 是 形 , 故 雖 上 智 不 能 無 人 心 , 亦 莫 不 有 是 性 , 故 雖 下 愚 不 能 無 道 心 。 二 者 雜 於 方 寸 之 間 , 而 不 知 所 以 治 之 , 則 危 者 愈 危 , 微 者 愈 微 , 而 天 理 之 公 卒 無 以 勝 夫 人 欲 之 私 矣 。 精 則 察 夫 二 者 之 間 而 不 雜 也 , 一 則 守 其 本 心 之 正 而 不 離 也 。 從 事 於 斯 , 無 少 閒 斷 , 必 使 道 心 常 為 一 身 之 主 , 而 人 心 每 聽 命 焉 , 則 危 者 安 、 微 者 著 , 而 動 靜 云 為 自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矣 。

    夫 堯 、 舜 、 禹 , 天 下 之 大 聖 也 。 以 天 下 相 傳 , 天 下 之 大 事 也 。 以 天 下 之 大 聖 , 行 天 下 之 大 事 , 而 其 授 受 之 際 , 丁 寧 告 戒 , 不 過 如 此 。 則 天 下 之 理 , 豈 有 以 加 於 此 哉 ? 自 是 以 來 , 聖 聖 相 承 : 若 成 湯 、 文 、 武 之 為 君 , 皋 陶 、 伊 、 傅 、 周 、 召 之 為 臣 , 既 皆 以 此 而 接 夫 道 統 之 傳 , 若 吾 夫 子 , 則 雖 不 得 其 位 , 而 所 以 繼 往 聖 、 開 來 學 , 其 功 反 有 賢 於 堯 舜 者 。 然 當 是 時 , 見 而 知 之 者 , 惟 顏 氏 、 曾 氏 之 傳 得 其 宗 。 及 曾 氏 之 再 傳 , 而 復 得 夫 子 之 孫 子 思 , 則 去 聖 遠 而 異 端 起 矣 。 子 思 懼 夫 愈 久 而 愈 失 其 真 也 , 於 是 推 本 堯 舜 以 來 相 傳 之 意 , 質 以 平 日 所 聞 父 師 之 言 , 更 互 演 繹 , 作 為 此 書 , 以 詔 後 之 學 者 。 蓋 其 憂 之 也 深 , 故 其 言 之 也 切 ; 其 慮 之 也 遠 , 故 其 說 之 也 詳 。 其 曰 「 天 命 率 性 」 , 則 道 心 之 謂 也 ; 其 曰 「 擇 善 固 執 」 , 則 精 一 之 謂 也 ; 其 曰 「 君 子 時 中 」 , 則 執 中 之 謂 也 。 世 之 相 後 , 千 有 餘 年 , 而 其 言 之 不 異 , 如 合 符 節 。 歷 選 前 聖 之 書 , 所 以 提 挈 綱 維 、 開 示 蘊 奧 , 未 有 若 是 之 明 且 盡 者 也 。 自 是 而 又 再 傳 以 得 孟 氏 , 為 能 推 明 是 書 , 以 承 先 聖 之 統 , 及 其 沒 而 遂 失 其 傳 焉 。 則 吾 道 之 所 寄 不 越 乎 言 語 文 字 之 閒 , 而 異 端 之 說 日 新 月 盛 , 以 至 於 老 佛 之 徒 出 , 則 彌 近 理 而 大 亂 真 矣 。 然 而 尚 幸 此 書 之 不 泯 , 故 程 夫 子 兄 弟 者 出 , 得 有 所 考 , 以 續 夫 千 載 不 傳 之 緒 ; 得 有 所 據 , 以 斥 夫 二 家 似 是 之 非 。 蓋 子 思 之 功 於 是 為 大 , 而 微 程 夫 子 , 則 亦 莫 能 因 其 語 而 得 其 心 也 。 惜 乎 ! 其 所 以 為 說 者 不 傳 , 而 凡 石 氏 之 所 輯 錄 , 僅 出 於 其 門 人 之 所 記 , 是 以 大 義 雖 明 , 而 微 言 未 析 。 至 其 門 人 所 自 為 說 , 則 雖 頗 詳 盡 而 多 所 發 明 , 然 倍 其 師 說 而 淫 於 老 佛 者 , 亦 有 之 矣 。

    熹 自 蚤 歲 即 嘗 受 讀 而 竊 疑 之 , 沈 潛 反 復 , 蓋 亦 有 年 , 一 旦 恍 然 似 有 以 得 其 要 領 者 , 然 後 乃 敢 會 眾 說 而 折 其 中 , 既 為 定 著 章 句 一 篇 , 以 俟 後 之 君 子 。 而 一 二 同 志 復 取 石 氏 書 , 刪 其 繁 亂 , 名 以 輯 略 , 且 記 所 嘗 論 辯 取 舍 之 意 , 別 為 或 問 , 以 附 其 後 。 然 後 此 書 之 旨 , 支 分 節 解 、 脈 絡 貫 通 、 詳 略 相 因 、 巨 細 畢 舉 , 而 凡 諸 說 之 同 異 得 失 , 亦 得 以 曲 暢 旁 通 , 而 各 極 其 趣 。 雖 於 道 統 之 傳 , 不 敢 妄 議 , 然 初 學 之 士 , 或 有 取 焉 , 則 亦 庶 乎 行 遠 升 高 之 一 助 云 爾 。

                          淳 熙 己 酉 春 三 月 戊 申 , 新 安 朱 熹 序


中 庸 章 句 中 者 , 不 偏 不 倚 、 無 過 不 及 之 名 。 庸 , 平 常 也 。


      子 程 子 曰 : 「 不 偏 之 謂 中 , 不 易 之 謂 庸 。 中 者 , 天 下 之 正 道 , 庸 者 , 天 下 之 定 理 。 」 此 篇 乃 孔 門 傳 授 心 法 , 子 思 恐 其 久 而 差 也 , 故 筆 之 於 書 , 以 授 孟 子 。 其 書 始 言 一 理 , 中 散 為 萬 事 , 末 復 合 為 一 理 , 「 放 之 則 彌 六 合 ,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 , 其 味 無 窮 , 皆 實 學 也 。 善 讀 者 玩 索 而 有 得 焉 , 則 終 身 用 之 , 有 不 能 盡 者 矣 。


    天 命 之 謂 性 , 率 性 之 謂 道 , 脩 道 之 謂 教 。 命 , 猶 令 也 。 性 , 即 理 也 。 天 以 陰 陽 五 行 化 生 萬 物 , 氣 以 成 形 , 而 理 亦 賦 焉 , 猶 命 令 也 。 於 是 人 物 之 生 , 因 各 得 其 所 賦 之 理 , 以 為 健 順 五 常 之 德 , 所 謂 性 也 。 率 , 循 也 。 道 , 猶 路 也 。 人 物 各 循 其 性 之 自 然 , 則 其 日 用 事 物 之 間 , 莫 不 各 有 當 行 之 路 , 是 則 所 謂 道 也 。 脩 , 品 節 之 也 。 性 道 雖 同 , 而 氣 稟 或 異 , 故 不 能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 聖 人 因 人 物 之 所 當 行 者 而 品 節 之 , 以 為 法 於 天 下 , 則 謂 之 教 , 若 禮 、 樂 、 刑 、 政 之 屬 是 也 。 蓋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 道 之 所 以 為 道 , 聖 人 之 所 以 為 教 , 原 其 所 自 , 無 一 不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學 者 知 之 , 則 其 於 學 知 所 用 力 而 自 不 能 已 矣 。 故 子 思 於 此 首 發 明 之 , 讀 者 所 宜 深 體 而 默 識 也 。 道 也 者 ,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 可 離 非 道 也 。 是 故 君 子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 恐 懼 乎 其 所 不 聞 。 離 , 去 聲 。 ○ 道 者 , 日 用 事 物 當 行 之 理 , 皆 性 之 德 而 具 於 心 , 無 物 不 有 , 無 時 不 然 , 所 以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 若 其 可 離 , 則 為 外 物 而 非 道 矣 。 是 以 君 子 之 心 常 存 敬 畏 , 雖 不 見 聞 , 亦 不 敢 忽 , 所 以 存 天 理 之 本 然 , 而 不 使 離 於 須 臾 之 頃 也 。 莫 見 乎 隱 , 莫 顯 乎 微 , 故 君 子 慎 其 獨 也 。 見 , 音 現 。 隱 , 暗 處 也 。 微 , 細 事 也 。 獨 者 , 人 所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之 地 也 。 言 幽 暗 之 中 , 細 微 之 事 , 跡 雖 未 形 而 幾 則 已 動 , 人 雖 不 知 而 己 獨 知 之 , 則 是 天 下 之 事 無 有 著 見 明 顯 而 過 於 此 者 。 是 以 君 子 既 常 戒 懼 , 而 於 此 尤 加 謹 焉 , 所 以 遏 人 欲 於 將 萌 , 而 不 使 其 滋 長 於 隱 微 之 中 , 以 至 離 道 之 遠 也 。 喜 怒 哀 樂 之 未 發 , 謂 之 中 ; 發 而 皆 中 節 , 謂 之 和 。 中 也 者 ,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 和 也 者 , 天 下 之 達 道 也 。 樂 , 音 洛 。 中 節 之 中 , 去 聲 。 喜 、 怒 、 哀 、 樂 , 情 也 。 其 未 發 , 則 性 也 , 無 所 偏 倚 , 故 謂 之 中 。 發 皆 中 節 , 情 之 正 也 , 無 所 乖 戾 , 故 謂 之 和 。 大 本 者 , 天 命 之 性 , 天 下 之 理 皆 由 此 出 , 道 之 體 也 。 達 道 者 , 循 性 之 謂 , 天 下 古 今 之 所 共 由 , 道 之 用 也 。 此 言 性 情 之 德 , 以 明 道 不 可 離 之 意 。 致 中 和 , 天 地 位 焉 , 萬 物 育 焉 。 致 , 推 而 極 之 也 。 位 者 , 安 其 所 也 。 育 者 , 遂 其 生 也 。 自 戒 懼 而 約 之 , 以 至 於 至 靜 之 中 , 無 少 偏 倚 , 而 其 守 不 失 , 則 極 其 中 而 天 地 位 矣 。 自 謹 獨 而 精 之 , 以 至 於 應 物 之 處 , 無 少 差 謬 , 而 無 適 不 然 , 則 極 其 和 而 萬 物 育 矣 。 蓋 天 地 萬 物 本 吾 一 體 , 吾 之 心 正 , 則 天 地 之 心 亦 正 矣 , 吾 之 氣 順 , 則 天 地 之 氣 亦 順 矣 。 故 其 效 驗 至 於 如 此 。 此 學 問 之 極 功 、 聖 人 之 能 事 , 初 非 有 待 於 外 , 而 修 道 之 教 亦 在 其 中 矣 。 是 其 一 體 一 用 雖 有 動 靜 之 殊 , 然 必 其 體 立 而 後 用 有 以 行 , 則 其 實 亦 非 有 兩 事 也 。 故 於 此 合 而 言 之 , 以 結 上 文 之 意 。


右 第 一 章 。 子 思 述 所 傳 之 意 以 立 言 : 首 明 道 之 本 原 出 於 天 而 不 可 易 , 其 實 體 備 於 己 而 不 可 離 , 次 言 存 養 省 察 之 要 , 終 言 聖 神 功 化 之 極 。 蓋 欲 學 者 於 此 反 求 諸 身 而 自 得 之 , 以 去 夫 外 誘 之 私 , 而 充 其 本 然 之 善 , 楊 氏 所 謂 一 篇 之 體 要 是 也 。 其 下 十 章 , 蓋 子 思 引 夫 子 之 言 , 以 終 此 章 之 義 。


    仲 尼 曰 : 「 君 子 中 庸 , 小 人 反 中 庸 。 中 庸 者 , 不 偏 不 倚 、 無 過 不 及 , 而 平 常 之 理 , 乃 天 命 所 當 然 , 精 微 之 極 致 也 。 惟 君 子 為 能 體 之 , 小 人 反 是 。 君 子 之 中 庸 也 , 君 子 而 時 中 ; 小 人 之 中 庸 也 , 小 人 而 無 忌 憚 也 。 」 王 肅 本 作 「 小 人 之 反 中 庸 也 」 , 程 子 亦 以 為 然 。 今 從 之 。 君 子 之 所 以 為 中 庸 者 , 以 其 有 君 子 之 德 , 而 又 能 隨 時 以 處 中 也 。 小 人 之 所 以 反 中 庸 者 , 以 其 有 小 人 之 心 , 而 又 無 所 忌 憚 也 。 蓋 中 無 定 體 , 隨 時 而 在 , 是 乃 平 常 之 理 也 。 君 子 知 其 在 我 , 故 能 戒 謹 不 睹 、 恐 懼 不 聞 , 而 無 時 不 中 。 小 人 不 知 有 此 , 則 肆 欲 妄 行 , 而 無 所 忌 憚 矣 。


右 第 二 章 。 此 下 十 章 , 皆 論 中 庸 以 釋 首 章 之 義 。 文 雖 不 屬 , 而 意 實 相 承 也 。 變 和 言 庸 者 , 游 氏 曰 : 「 以 性 情 言 之 , 則 曰 中 和 , 以 德 行 言 之 , 則 曰 中 庸 是 也 。 」 然 中 庸 之 中 , 實 兼 中 和 之 義 。


    子 曰 : 「 中 庸 其 至 矣 乎 ! 民 鮮 能 久 矣 ! 」 鮮 , 上 聲 。 下 同 。 過 則 失 中 , 不 及 則 未 至 , 故 惟 中 庸 之 德 為 至 。 然 亦 人 所 同 得 , 初 無 難 事 , 但 世 教 衰 , 民 不 興 行 , 故 鮮 能 之 , 今 已 久 矣 。 論 語 無 能 字 。

     

右 第 三 章。


    子 曰 : 「 道 之 不 行 也 , 我 知 之 矣 , 知 者 過 之 , 愚 者 不 及 也 ; 道 之 不 明 也 , 我 知 之 矣 , 賢 者 過 之 , 不 肖 者 不 及 也 。 知 者 之 知 , 去 聲 。 道 者 , 天 理 之 當 然 , 中 而 已 矣 。 知 愚 賢 不 肖 之 過 不 及 , 則 生 稟 之 異 而 失 其 中 也 。 知 者 知 之 過 , 既 以 道 為 不 足 行 ; 愚 者 不 及 知 , 又 不 知 所 以 行 , 此 道 之 所 以 常 不 行 也 。 賢 者 行 之 過 , 既 以 道 為 不 足 知 ; 不 肖 者 不 及 行 , 又 不 求 所 以 知 , 此 道 之 所 以 常 不 明 也 。 人 莫 不 飲 食 也 , 鮮 能 知 味 也 。 」 道 不 可 離 , 人 自 不 察 , 是 以 有 過 不 及 之 弊 。


右 第 四 章。


    子 曰 : 「 道 其 不 行 矣 夫 ! 」 夫 , 音 扶 。 由 不 明 , 故 不 行 。


右 第 五 章 。 此 章 承 上 章 而 舉 其 不 行 之 端 , 以 起 下 章 之 意 。


    子 曰 : 「 舜 其 大 知 也 與 ! 舜 好 問 而 好 察 邇 言 , 隱 惡 而 揚 善 , 執 其 兩 端 , 用 其 中 於 民 , 其 斯 以 為 舜 乎 ! 」 知 , 去 聲 。 與 , 平 聲 。 好 , 去 聲 。 舜 之 所 以 為 大 知 者 , 以 其 不 自 用 而 取 諸 人 也 。 邇 言 者 , 淺 近 之 言 , 猶 必 察 焉 , 其 無 遺 善 可 知 。 然 於 其 言 之 未 善 者 則 隱 而 不 宣 , 其 善 者 則 播 而 不 匿 , 其 廣 大 光 明 又 如 此 , 則 人 孰 不 樂 告 以 善 哉 。 兩 端 , 謂 眾 論 不 同 之 極 致 。 蓋 凡 物 皆 有 兩 端 , 如 小 大 厚 薄 之 類 , 於 善 之 中 又 執 其 兩 端 , 而 量 度 以 取 中 , 然 後 用 之 , 則 其 擇 之 審 而 行 之 至 矣 。 然 非 在 我 之 權 度 精 切 不 差 , 何 以 與 此 。 此 知 之 所 以 無 過 不 及 , 而 道 之 所 以 行 也 。


右 第 六 章。


    子 曰 : 「 人 皆 曰 予 知 , 驅 而 納 諸 罟 擭 陷 阱 之 中 , 而 莫 之 知 辟 也 。 人 皆 曰 予 知 , 擇 乎 中 庸 而 不 能 期 月 守 也 。 」 予 知 之 知 , 去 聲 。 罟 , 音 古 。 擭 , 胡 化 反 。 阱 , 才 性 反 。 辟 , 避 同 。 期 , 居 之 反 。 罟 , 網 也 ; 擭 , 機 檻 也 ; 陷 阱 , 坑 坎 也 ; 皆 所 以 掩 取 禽 獸 者 也 。 擇 乎 中 庸 , 辨 別 眾 理 , 以 求 所 謂 中 庸 , 即 上 章 好 問 用 中 之 事 也 。 期 月 , 匝 一 月 也 。 言 知 禍 而 不 知 辟 , 以 況 能 擇 而 不 能 守 , 皆 不 得 為 知 也 。


右 第 七 章 。 承 上 章 大 知 而 言 , 又 舉 不 明 之 端 , 以 起 下 章 也 。


    子 曰 : 「 回 之 為 人 也 , 擇 乎 中 庸 , 得 一 善 , 則 拳 拳 服 膺 而 弗 失 之 矣 。 」 回 , 孔 子 弟 子 顏 淵 名 。 拳 拳 , 奉 持 之 貌 。 服 , 猶 著 也 。 膺 , 胸 也 。 奉 持 而 著 之 心 胸 之 間 , 言 能 守 也 。 顏 子 蓋 真 知 之 , 故 能 擇 能 守 如 此 , 此 行 之 所 以 無 過 不 及 , 而 道 之 所 以 明 也 。


右 第 八 章。


    子 曰 : 「 天 下 國 家 可 均 也 , 爵 祿 可 辭 也 , 白 刃 可 蹈 也 , 中 庸 不 可 能 也 。 」 均 , 平 治 也 。 三 者 亦 知 仁 勇 之 事 , 天 下 之 至 難 也 , 然 不 必 其 合 於 中 庸 , 則 質 之 近 似 者 皆 能 以 力 為 之 。 若 中 庸 , 則 雖 不 必 皆 如 三 者 之 難 , 然 非 義 精 仁 熟 , 而 無 一 毫 人 欲 之 私 者 , 不 能 及 也 。 三 者 難 而 易 , 中 庸 易 而 難 , 此 民 之 所 以 鮮 能 也 。


右 第 九 章 。 亦 承 上 章 以 起 下 章 。


    子 路 問 強 。 子 路 , 孔 子 弟 子 仲 由 也 。 子 路 好 勇 , 故 問 強 。 子 曰 : 「 南 方 之 強 與 ? 北 方 之 強 與 ? 抑 而 強 與 ? 與 , 平 聲 。 抑 , 語 辭 。 而 , 汝 也 。 寬 柔 以 教 , 不 報 無 道 , 南 方 之 強 也 , 君 子 居 之 。 寬 柔 以 教 , 謂 含 容 巽 順 以 誨 人 之 不 及 也 。 不 報 無 道 , 謂 橫 逆 之 來 , 直 受 之 而 不 報 也 。 南 方 風 氣 柔 弱 , 故 以 含 忍 之 力 勝 人 為 強 , 君 子 之 道 也 。 衽 金 革 , 死 而 不 厭 , 北 方 之 強 也 , 而 強 者 居 之 。 衽 , 席 也 。 金 , 戈 兵 之 屬 。 革 , 甲 冑 之 屬 。 北 方 風 氣 剛 勁 , 故 以 果 敢 之 力 勝 人 為 強 , 強 者 之 事 也 。 故 君 子 和 而 不 流 , 強 哉 矯 ! 中 立 而 不 倚 , 強 哉 矯 ! 國 有 道 , 不 變 塞 焉 , 強 哉 矯 ! 國 無 道 , 至 死 不 變 , 強 哉 矯 ! 」 此 四 者 , 汝 之 所 當 強 也 。 矯 , 強 貌 。 詩 曰 「 矯 矯 虎 臣 」 是 也 。 倚 , 偏 著 也 。 塞 , 未 達 也 。 國 有 道 , 不 變 未 達 之 所 守 ; 國 無 道 , 不 變 平 生 之 所 守 也 。 此 則 所 謂 中 庸 之 不 可 能 者 , 非 有 以 自 勝 其 人 欲 之 私 , 不 能 擇 而 守 也 。 君 子 之 強 , 孰 大 於 是 。 夫 子 以 是 告 子 路 者 , 所 以 抑 其 血 氣 之 剛 , 而 進 之 以 德 義 之 勇 也 。


右 第 十 章。


    子 曰 : 「 素 隱 行 怪 , 後 世 有 述 焉 , 吾 弗 為 之 矣 。 素 , 按 漢 書 當 作 索 , 蓋 字 之 誤 也 。 索 隱 行 怪 , 言 深 求 隱 僻 之 理 , 而 過 為 詭 異 之 行 也 。 然 以 其 足 以 欺 世 而 盜 名 , 故 後 世 或 有 稱 述 之 者 。 此 知 之 過 而 不 擇 乎 善 , 行 之 過 而 不 用 其 中 , 不 當 強 而 強 者 也 , 聖 人 豈 為 之 哉 ! 君 子 遵 道 而 行 , 半 塗 而 廢 , 吾 弗 能 已 矣 。 遵 道 而 行 , 則 能 擇 乎 善 矣 ; 半 塗 而 廢 , 則 力 之 不 足 也 。 此 其 知 雖 足 以 及 之 , 而 行 有 不 逮 , 當 強 而 不 強 者 也 。 已 , 止 也 。 聖 人 於 此 , 非 勉 焉 而 不 敢 廢 , 蓋 至 誠 無 息 , 自 有 所 不 能 止 也 。 君 子 依 乎 中 庸 , 遯 世 不 見 知 而 不 悔 , 唯 聖 者 能 之 。 不 為 索 隱 行 怪 , 則 依 乎 中 庸 而 已 。 不 能 半 塗 而 廢 , 是 以 遯 世 不 見 知 而 不 悔 也 。 此 中 庸 之 成 德 , 知 之 盡 、 仁 之 至 、 不 賴 勇 而 裕 如 者 , 正 吾 夫 子 之 事 , 而 猶 不 自 居 也 。 故 曰 唯 聖 者 能 之 而 已 。


右 第 十 一 章 。 子 思 所 引 夫 子 之 言 , 以 明 首 章 之 義 者 止 此 。 蓋 此 篇 大 旨 , 以 知 仁 勇 三 達 德 為 入 道 之 門 。 故 於 篇 首 , 即 以 大 舜 、 顏 淵 、 子 路 之 事 明 之 。 舜 , 知 也 ; 顏 淵 , 仁 也 ; 子 路 , 勇 也 : 三 者 廢 其 一 , 則 無 以 造 道 而 成 德 矣 。 餘 見 第 二 十 章 。


    君 子 之 道 費 而 隱 。 費 , 符 味 反 。 ○ 費 , 用 之 廣 也 。 隱 , 體 之 微 也 。 夫 婦 之 愚 , 可 以 與 知 焉 , 及 其 至 也 , 雖 聖 人 亦 有 所 不 知 焉 ; 夫 婦 之 不 肖 , 可 以 能 行 焉 , 及 其 至 也 , 雖 聖 人 亦 有 所 不 能 焉 。 天 地 之 大 也 , 人 猶 有 所 憾 。 故 君 子 語 大 , 天 下 莫 能 載 焉 ; 語 小 , 天 下 莫 能 破 焉 。 與 , 去 聲 。 君 子 之 道 , 近 自 夫 婦 居 室 之 間 , 遠 而 至 於 聖 人 天 地 之 所 不 能 盡 , 其 大 無 外 , 其 小 無 內 , 可 謂 費 矣 。 然 其 理 之 所 以 然 , 則 隱 而 莫 之 見 也 。 蓋 可 知 可 能 者 , 道 中 之 一 事 , 及 其 至 而 聖 人 不 知 不 能 。 則 舉 全 體 而 言 , 聖 人 固 有 所 不 能 盡 也 。 侯 氏 曰 : 「 聖 人 所 不 知 , 如 孔 子 問 禮 問 官 之 類 ; 所 不 能 , 如 孔 子 不 得 位 、 堯 舜 病 博 施 之 類 。 」 愚 謂 人 所 憾 於 天 地 , 如 覆 載 生 成 之 偏 , 及 寒 暑 災 祥 之 不 得 其 正 者 。 詩 云 : 「 鳶 飛 戾 天 , 魚 躍 于 淵 。 」 言 其 上 下 察 也 。 鳶 , 余 專 反 。 詩 大 雅 旱 麓 之 篇 。 鳶 , 鴟 類 。 戾 , 至 也 。 察 , 著 也 。 子 思 引 此 詩 以 明 化 育 流 行 , 上 下 昭 著 , 莫 非 此 理 之 用 , 所 謂 費 也 。 然 其 所 以 然 者 , 則 非 見 聞 所 及 , 所 謂 隱 也 。 故 程 子 曰 : 「 此 一 節 , 子 思 喫 緊 為 人 處 , 活 潑 潑 地 , 讀 者 其 致 思 焉 。 」 君 子 之 道 , 造 端 乎 夫 婦 ; 及 其 至 也 , 察 乎 天 地 。 結 上 文 。


右 第 十 二 章 。 子 思 之 言 , 蓋 以 申 明 首 章 道 不 可 離 之 意 也 。 其 下 八 章 , 雜 引 孔 子 之 言 以 明 之 。


    子 曰 : 「 道 不 遠 人 。 人 之 為 道 而 遠 人 , 不 可 以 為 道 。 道 者 , 率 性 而 已 , 固 眾 人 之 所 能 知 能 行 者 也 , 故 常 不 遠 於 人 。 若 為 道 者 , 厭 其 卑 近 以 為 不 足 為 , 而 反 務 為 高 遠 難 行 之 事 , 則 非 所 以 為 道 矣 詩 云 : 『 伐 柯 伐 柯 , 其 則 不 遠 。 』 執 柯 以 伐 柯 , 睨 而 視 之 , 猶 以 為 遠 。 故 君 子 以 人 治 人 , 改 而 止 。 睨 , 研 計 反 。 詩 豳 風 伐 柯 之 篇 。 柯 , 斧 柄 。 則 , 法 也 。 睨 , 邪 視 也 。 言 人 執 柯 伐 木 以 為 柯 者 , 彼 柯 長 短 之 法 , 在 此 柯 耳 。 然 猶 有 彼 此 之 別 , 故 伐 者 視 之 猶 以 為 遠 也 。 若 以 人 治 人 , 則 所 以 為 人 之 道 , 各 在 當 人 之 身 , 初 無 彼 此 之 別 。 故 君 子 之 治 人 也 , 即 以 其 人 之 道 , 還 治 其 人 之 身 。 其 人 能 改 , 即 止 不 治 。 蓋 責 之 以 其 所 能 知 能 行 , 非 欲 其 遠 人 以 為 道 也 。 張 子 所 謂 「 以 眾 人 望 人 則 易 從 」 是 也 。 忠 恕 違 道 不 遠 , 施 諸 己 而 不 願 , 亦 勿 施 於 人 。 盡 己 之 心 為 忠 , 推 己 及 人 為 恕 。 違 , 去 也 , 如 春 秋 傳 「 齊 師 違 穀 七 里 」 之 違 。 言 自 此 至 彼 , 相 去 不 遠 , 非 背 而 去 之 之 謂 也 。 道 , 即 其 不 遠 人 者 是 也 。 施 諸 己 而 不 願 亦 勿 施 於 人 , 忠 恕 之 事 也 。 以 己 之 心 度 人 之 心 , 未 嘗 不 同 , 則 道 之 不 遠 於 人 者 可 見 。 故 己 之 所 不 欲 , 則 勿 以 施 之 於 人 , 亦 不 遠 人 以 為 道 之 事 。 張 子 所 謂 「 以 愛 己 之 心 愛 人 則 盡 仁 」 是 也 。 君 子 之 道 四 , 丘 未 能 一 焉 : 所 求 乎 子 , 以 事 父 未 能 也 ; 所 求 乎 臣 , 以 事 君 未 能 也 ; 所 求 乎 弟 , 以 事 兄 未 能 也 ; 所 求 乎 朋 友 , 先 施 之 未 能 也 。 庸 德 之 行 , 庸 言 之 謹 , 有 所 不 足 , 不 敢 不 勉 , 有 餘 不 敢 盡 ; 言 顧 行 , 行 顧 言 , 君 子 胡 不 慥 慥 爾 ! 」 子 、 臣 、 弟 、 友 , 四 字 絕 句 。 求 , 猶 責 也 。 道 不 遠 人 , 凡 己 之 所 以 責 人 者 , 皆 道 之 所 當 然 也 , 故 反 之 以 自 責 而 自 修 焉 。 庸 , 平 常 也 。 行 者 , 踐 其 實 。 謹 者 , 擇 其 可 。 德 不 足 而 勉 , 則 行 益 力 ; 言 有 餘 而 訒 , 則 謹 益 至 。 謹 之 至 則 言 顧 行 矣 ; 行 之 力 則 行 顧 言 矣 。 慥 慥 , 篤 實 貌 。 言 君 子 之 言 行 如 此 , 豈 不 慥 慥 乎 , 贊 美 之 也 。 凡 此 皆 不 遠 人 以 為 道 之 事 。 張 子 所 謂 「 以 責 人 之 心 責 己 則 盡 道 」 是 也 。


      右 第 十 三 章 。 道 不 遠 人 者 , 夫 婦 所 能 , 丘 未 能 一 者 , 聖 人 所 不 能 , 皆 費 也 。 而 其 所 以 然 者 , 則 至 隱 存 焉 。 下 章 放 此 。


    君 子 素 其 位 而 行 , 不 願 乎 其 外 。 素 , 猶 見 在 也 。 言 君 子 但 因 見 在 所 居 之 位 而 為 其 所 當 為 , 無 慕 乎 其 外 之 心 也 。 素 富 貴 , 行 乎 富 貴 ; 素 貧 賤 , 行 乎 貧 賤 ; 素 夷 狄 , 行 乎 夷 狄 ; 素 患 難 , 行 乎 患 難 ; 君 子 無 入 而 不 自 得 焉 。 難 , 去 聲 。 此 言 素 其 位 而 行 也 。 在 上 位 不 陵 下 , 在 下 位 不 援 上 , 正 己 而 不 求 於 人 則 無 怨 。 上 不 怨 天 , 下 不 尤 人 。 援 , 平 聲 。 此 言 不 願 乎 其 外 也 。 故 君 子 居 易 以 俟 命 , 小 人 行 險 以 徼 幸 。 易 , 去 聲 。 易 , 平 地 也 。 居 易 , 素 位 而 行 也 。 俟 命 , 不 願 乎 外 也 。 徼 , 求 也 。 幸 , 謂 所 不 當 得 而 得 者 。 子 曰 : 「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 失 諸 正 鵠 , 反 求 諸 其 身 。 」 正 , 音 征 。 鵠 , 工 毒 反 。 畫 布 曰 正 , 棲 皮 曰 鵠 , 皆 侯 之 中 , 射 之 的 也 。 子 思 引 此 孔 子 之 言 , 以 結 上 文 之 意 。


右 第 十 四 章 。 子 思 之 言 也 。 凡 章 首 無 「 子 曰 」 字 者 放 此 。


    君 子 之 道 , 辟 如 行 遠 必 自 邇 , 辟 如 登 高 必 自 卑 。 辟 、 譬 同 。 詩 曰 : 「 妻 子 好 合 , 如 鼓 瑟 琴 ; 兄 弟 既 翕 , 和 樂 且 耽 ; 宜 爾 室 家 ; 樂 爾 妻 帑 。 」 好 , 去 聲 。 耽 , 詩 作 湛 , 亦 音 耽 。 樂 , 音 洛 。 詩 小 雅 常 棣 之 篇 。 鼓 瑟 琴 , 和 也 。 翕 , 亦 合 也 。 耽 , 亦 樂 也 。 帑 , 子 孫 也 子 曰 : 「 父 母 其 順 矣 乎 ! 」 夫 子 誦 此 詩 而 贊 之 曰 : 人 能 和 於 妻 子 , 宜 於 兄 弟 如 此 , 則 父 母 其 安 樂 之 矣 。 子 思 引 詩 及 此 語 , 以 明 行 遠 自 邇 、 登 高 自 卑 之 意 。

     

右 第 十 五 章。


    子 曰 : 「 鬼 神 之 為 德 , 其 盛 矣 乎 ! 程 子 曰 : 「 鬼 神 , 天 地 之 功 用 , 而 造 化 之 跡 也 。 」 張 子 曰 : 「 鬼 神 者 , 二 氣 之 良 能 也 。 」 愚 謂 以 二 氣 言 , 則 鬼 者 陰 之 靈 也 , 神 者 陽 之 靈 也 。 以 一 氣 言 , 則 至 而 伸 者 為 神 , 反 而 歸 者 為 鬼 , 其 實 一 物 而 已 。 為 德 , 猶 言 性 情 功 效 。 視 之 而 弗 見 , 聽 之 而 弗 聞 , 體 物 而 不 可 遺 。 鬼 神 無 形 與 聲 , 然 物 之 終 始 , 莫 非 陰 陽 合 散 之 所 為 , 是 其 為 物 之 體 , 而 物 所 不 能 遺 也 。 其 言 體 物 , 猶 易 所 謂 幹 事 。 使 天 下 之 人 齊 明 盛 服 , 以 承 祭 祀 。 洋 洋 乎 ! 如 在 其 上 , 如 在 其 左 右 。 齊 , 側 皆 反 。 齊 之 為 言 齊 也 , 所 以 齊 不 齊 而 致 其 齊 也 。 明 , 猶 潔 也 。 洋 洋 , 流 動 充 滿 之 意 。 能 使 人 畏 敬 奉 承 , 而 發 見 昭 著 如 此 , 乃 其 體 物 而 不 可 遺 之 驗 也 。 孔 子 曰 : 「 其 氣 發 揚 于 上 , 為 昭 明 焄 蒿 悽 愴 。 此 百 物 之 精 也 , 神 之 著 也 」 , 正 謂 此 爾 。 詩 曰 : 『 神 之 格 思 , 不 可 度 思 ! 矧 可 射 思 ! 』 度 , 待 洛 反 。 射 , 音 亦 , 詩 作 斁 。 詩 大 雅 抑 之 篇 。 格 , 來 也 。 矧 , 況 也 。 射 , 厭 也 , 言 厭 怠 而 不 敬 也 。 思 , 語 辭 。 夫 微 之 顯 , 誠 之 不 可 揜 如 此 夫 。 」 夫 , 音 扶 。 誠 者 , 真 實 無 妄 之 謂 。 陰 陽 合 散 , 無 非 實 者 。 故 其 發 見 之 不 可 揜 如 此 。


右 第 十 六 章 。 不 見 不 聞 , 隱 也 。 體 物 如 在 , 則 亦 費 矣 。 此 前 三 章 , 以 其 費 之 小 者 而 言 。 此 後 三 章 , 以 其 費 之 大 者 而 言 。 此 一 章 , 兼 費 隱 、 包 大 小 而 言 。


    子 曰 : 「 舜 其 大 孝 也 與 ! 德 為 聖 人 , 尊 為 天 子 , 富 有 四 海 之 內 。 宗 廟 饗 之 , 子 孫 保 之 。 與 , 平 聲 。 子 孫 , 謂 虞 思 、 陳 胡 公 之 屬 。 故 大 德 必 得 其 位 , 必 得 其 祿 , 必 得 其 名 , 必 得 其 壽 。 舜 年 百 有 十 歲 , 故 天 之 生 物 , 必 因 其 材 而 篤 焉 。 故 栽 者 培 之 , 傾 者 覆 之 , 材 , 質 也 。 篤 , 厚 也 。 栽 , 植 也 。 氣 至 而 滋 息 為 培 。 氣 反 而 游 散 則 覆 。 詩 曰 : 『 嘉 樂 君 子 , 憲 憲 令 德 ! 宜 民 宜 人 ; 受 祿 于 天 ; 保 佑 命 之 , 自 天 申 之 ! 』 詩 大 雅 假 樂 之 篇 。 假 , 當 依 此 作 嘉 。 憲 , 當 依 詩 作 顯 。 申 , 重 也 。 故 大 德 者 必 受 命 。 」 受 命 者 , 受 天 命 為 天 子 也 。


      右 第 十 七 章 。 此 由 庸 行 之 常 , 推 之 以 極 其 至 , 見 道 之 用 廣 也 。 而 其 所 以 然 者 , 則 為 體 微 矣 。 後 二 章 亦 此 意 。


    子 曰 : 「 無 憂 者 其 惟 文 王 乎 ! 以 王 季 為 父 , 以 武 王 為 子 , 父 作 之 , 子 述 之 。 此 言 文 王 之 事 。 書 言 「 王 季 其 勤 王 家 」 , 蓋 其 所 作 , 亦 積 功 累 仁 之 事 也 。 武 王 纘 大 王 、 王 季 、 文 王 之 緒 。 壹 戎 衣 而 有 天 下 , 身 不 失 天 下 之 顯 名 。 尊 為 天 子 , 富 有 四 海 之 內 。 宗 廟 饗 之 , 子 孫 保 之 。 大 , 音 泰 , 下 同 。 此 言 武 王 之 事 。 纘 , 繼 也 。 大 王 , 王 季 之 父 也 。 書 云 : 「 大 王 肇 基 王 跡 。 」 詩 云 「 至 于 大 王 , 實 始 翦 商 。 」 緒 , 業 也 。 戎 衣 , 甲 冑 之 屬 。 壹 戎 衣 , 武 成 文 , 言 一 著 戎 衣 以 伐 紂 也 。 武 王 末 受 命 , 周 公 成 文 武 之 德 , 追 王 大 王 、 王 季 , 上 祀 先 公 以 天 子 之 禮 。 斯 禮 也 , 達 乎 諸 侯 大 夫 , 及 士 庶 人 。 父 為 大 夫 , 子 為 士 ; 葬 以 大 夫 , 祭 以 士 。 父 為 士 , 子 為 大 夫 ; 葬 以 士 , 祭 以 大 夫 。 期 之 喪 達 乎 大 夫 , 三 年 之 喪 達 乎 天 子 , 父 母 之 喪 無 貴 賤 一 也 。 」 追 王 之 王 , 去 聲 。 此 言 周 公 之 事 。 末 , 猶 老 也 。 追 王 , 蓋 推 文 武 之 意 , 以 及 乎 王 跡 之 所 起 也 。 先 公 , 組 紺 以 上 至 后 稷 也 。 上 祀 先 公 以 天 子 之 禮 , 又 推 大 王 、 王 季 之 意 , 以 及 於 無 窮 也 。 制 為 禮 法 , 以 及 天 下 , 使 葬 用 死 者 之 爵 , 祭 用 生 者 之 祿 。 喪 服 自 期 以 下 , 諸 侯 絕 ; 大 夫 降 ; 而 父 母 之 喪 , 上 下 同 之 , 推 己 以 及 人 也 。

     

右 第 十 八 章 。


    子 曰 : 「 武 王 、 周 公 , 其 達 孝 矣 乎 ! 達 , 通 也 。 承 上 章 而 言 武 王 、 周 公 之 孝 , 乃 天 下 之 人 通 謂 之 孝 , 猶 孟 子 之 言 達 尊 也 。 夫 孝 者 : 善 繼 人 之 志 , 善 述 人 之 事 者 也 。 上 章 言 武 王 纘 大 王 、 王 季 、 文 王 之 緒 以 有 天 下 , 而 周 公 成 文 武 之 德 以 追 崇 其 先 祖 , 此 繼 志 述 事 之 大 者 也 。 下 文 又 以 其 所 制 祭 祀 之 禮 , 通 於 上 下 者 言 之 。 春 秋 脩 其 祖 廟 , 陳 其 宗 器 , 設 其 裳 衣 , 薦 其 時 食 。 祖 廟 : 天 子 七 , 諸 侯 五 , 大 夫 三 , 適 士 二 , 官 師 一 。 宗 器 , 先 世 所 藏 之 重 器 ; 若 周 之 赤 刀 、 大 訓 、 天 球 、 河 圖 之 屬 也 。 裳 衣 , 先 祖 之 遺 衣 服 , 祭 則 設 之 以 授 尸 也 。 時 食 , 四 時 之 食 , 各 有 其 物 , 如 春 行 羔 、 豚 、 膳 、 膏 、 香 之 類 是 也 。 宗 廟 之 禮 , 所 以 序 昭 穆 也 ; 序 爵 , 所 以 辨 貴 賤 也 ; 序 事 , 所 以 辨 賢 也 ; 旅 酬 下 為 上 , 所 以 逮 賤 也 ; 燕 毛 , 所 以 序 齒 也 。 昭 , 如 字 。 為 , 去 聲 。 宗 廟 之 次 : 左 為 昭 , 右 為 穆 , 而 子 孫 亦 以 為 序 。 有 事 於 太 廟 , 則 子 姓 、 兄 弟 、 群 昭 、 群 穆 咸 在 而 不 失 其 倫 焉 。 爵 , 公 、 侯 、 卿 、 大 夫 也 。 事 , 宗 祝 有 司 之 職 事 也 。 旅 , 眾 也 。 酬 , 導 飲 也 。 旅 酬 之 禮 , 賓 弟 子 、 兄 弟 之 子 各 舉 觶 於 其 長 而 眾 相 酬 。 蓋 宗 廟 之 中 以 有 事 為 榮 , 故 逮 及 賤 者 , 使 亦 得 以 申 其 敬 也 。 燕 毛 , 祭 畢 而 燕 , 則 以 毛 髮 之 色 別 長 幼 , 為 坐 次 也 。 齒 , 年 數 也 。 踐 其 位 , 行 其 禮 , 奏 其 樂 , 敬 其 所 尊 , 愛 其 所 親 , 事 死 如 事 生 , 事 亡 如 事 存 , 孝 之 至 也 。 踐 , 猶 履 也 。 其 , 指 先 王 也 。 所 尊 所 親 , 先 王 之 祖 考 、 子 孫 、 臣 庶 也 。 始 死 謂 之 死 , 既 葬 則 曰 反 而 亡 焉 , 皆 指 先 王 也 。 此 結 上 文 兩 節 , 皆 繼 志 述 事 之 意 也 。 郊 社 之 禮 , 所 以 事 上 帝 也 , 宗 廟 之 禮 , 所 以 祀 乎 其 先 也 。 明 乎 郊 社 之 禮 、 禘 嘗 之 義 , 治 國 其 如 示 諸 掌 乎 。 」 郊 , 祀 天 。 社 , 祭 地 。 不 言 后 土 者 , 省 文 也 。 禘 , 天 子 宗 廟 之 大 祭 , 追 祭 太 祖 之 所 自 出 於 太 廟 , 而 以 太 祖 配 之 也 。 嘗 , 秋 祭 也 。 四 時 皆 祭 , 舉 其 一 耳 。 禮 必 有 義 , 對 舉 之 , 互 文 也 。 示 , 與 視 同 。 視 諸 掌 , 言 易 見 也 。 此 與 論 語 文 意 大 同 小 異 , 記 有 詳 略 耳 。


右 第 十 九 章 。


    哀 公 問 政 。 哀 公 , 魯 君 , 名 蔣 。 子 曰 : 「 文 武 之 政 , 布 在 方 策 。 其 人 存 , 則 其 政 舉 ; 其 人 亡 , 則 其 政 息 。 方 , 版 也 。 策 , 簡 也 。 息 , 猶 滅 也 。 有 是 君 , 有 是 臣 , 則 有 是 政 矣 。 人 道 敏 政 , 地 道 敏 樹 。 夫 政 也 者 , 蒲 盧 也 。 夫 , 音 扶 。 敏 , 速 也 。 蒲 盧 , 沈 括 以 為 蒲 葦 是 也 。 以 人 立 政 , 猶 以 地 種 樹 , 其 成 速 矣 , 而 蒲 葦 又 易 生 之 物 , 其 成 尤 速 也 。 言 人 存 政 舉 , 其 易 如 此 。 故 為 政 在 人 , 取 人 以 身 , 脩 身 以 道 , 脩 道 以 仁 。 此 承 上 文 人 道 敏 政 而 言 也 。 為 政 在 人 , 家 語 作 「 為 政 在 於 得 人 」 , 語 意 尤 備 。 人 , 謂 賢 臣 。 身 , 指 君 身 。 道 者 , 天 下 之 達 道 。 仁 者 , 天 地 生 物 之 心 , 而 人 得 以 生 者 , 所 謂 元 者 善 之 長 也 。 言 人 君 為 政 在 於 得 人 , 而 取 人 之 則 又 在 脩 身 。 能 脩 〔 一 〕 其 身 , 則 有 君 有 臣 , 而 政 無 不 舉 矣 。 仁 者 人 也 , 親 親 為 大 ; 義 者 宜 也 , 尊 賢 為 大 ; 親 親 之 殺 , 尊 賢 之 等 , 禮 所 生 也 。 殺 , 去 聲 。 人 , 指 人 身 而 言 。 具 此 生 理 , 自 然 便 有 惻 怛 慈 愛 之 意 , 深 體 味 之 可 見 。 宜 者 , 分 別 事 理 , 各 有 所 宜 也 。 禮 , 則 節 文 斯 二 者 而 已 。 在 下 位 不 獲 乎 上 , 民 不 可 得 而 治 矣 ! 鄭 氏 曰 : 「 此 句 在 下 , 誤 重 在 此 。 」 故 君 子 不 可 以 不 脩 身 ; 思 脩 身 , 不 可 以 不 事 親 ; 思 事 親 , 不 可 以 不 知 人 ; 思 知 人 , 不 可 以 不 知 天 。 」 為 政 在 人 , 取 人 以 身 , 故 不 可 以 不 脩 身 。 脩 身 以 道 , 脩 道 以 仁 , 故 思 脩 身 不 可 以 不 事 親 。 欲 盡 親 親 之 仁 , 必 由 尊 賢 之 義 , 故 又 當 知 人 。 親 親 之 殺 , 尊 賢 之 等 , 皆 天 理 也 , 故 又 當 知 天 。 天 下 之 達 道 五 , 所 以 行 之 者 三 : 曰 君 臣 也 , 父 子 也 , 夫 婦 也 , 昆 弟 也 , 朋 友 之 交 也 : 五 者 天 下 之 達 道 也 。 知 、 仁 、 勇 三 者 , 天 下 之 達 德 也 , 所 以 行 之 者 一 也 。 知 , 去 聲 。 達 道 者 , 天 下 古 今 所 共 由 之 路 , 即 書 所 謂 五 典 , 孟 子 所 謂 「 父 子 有 親 、 君 臣 有 義 、 夫 婦 有 別 、 長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 是 也 。 知 , 所 以 知 此 也 ; 仁 , 所 以 體 此 也 ; 勇 , 所 以 強 此 也 ; 謂 之 達 德 者 , 天 下 古 今 所 同 得 之 理 也 。 一 則 誠 而 已 矣 。 達 道 雖 人 所 共 由 , 然 無 是 三 德 , 則 無 以 行 之 ; 達 德 雖 人 所 同 得 , 然 一 有 不 誠 , 則 人 欲 間 之 , 而 德 非 其 德 矣 。 程 子 曰 : 「 所 謂 誠 者 , 止 是 誠 實 此 三 者 。 三 者 之 外 , 更 別 無 誠 。 」 或 生 而 知 之 , 或 學 而 知 之 , 或 困 而 知 之 , 及 其 知 之 一 也 ; 或 安 而 行 之 , 或 利 而 行 之 , 或 勉 強 而 行 之 , 及 其 成 功 一 也 。 強 , 上 聲 。 知 之 者 之 所 知 , 行 之 者 之 所 行 , 謂 達 道 也 。 以 其 分 而 言 : 則 所 以 知 者 知 也 , 所 以 行 者 仁 也 , 所 以 至 於 知 之 成 功 而 一 者 勇 也 。 以 其 等 而 言 : 則 生 知 安 行 者 知 也 , 學 知 利 行 者 仁 也 , 困 知 勉 行 者 勇 也 。 蓋 人 性 雖 無 不 善 , 而 氣 稟 有 不 同 者 , 故 聞 道 有 蚤 莫 , 行 道 有 難 易 , 然 能 自 強 不 息 , 則 其 至 一 也 。 呂 氏 曰 : 「 所 入 之 塗 雖 異 , 而 所 至 之 域 則 同 , 此 所 以 為 中 庸 。 若 乃 企 生 知 安 行 之 資 為 不 可 幾 及 , 輕 困 知 勉 行 謂 不 能 有 成 , 此 道 之 所 以 不 明 不 行 也 。 」 子 曰 : 「 好 學 近 乎 知 , 力 行 近 乎 仁 , 知 恥 近 乎 勇 。 「 子 曰 」 二 字 衍 文 。 好 近 乎 知 之 知 , 並 去 聲 。 此 言 未 及 乎 達 德 而 求 以 入 德 之 事 。 通 上 文 三 知 為 知 , 三 行 為 仁 , 則 此 三 近 者 , 勇 之 次 也 。 呂 氏 曰 : 「 愚 者 自 是 而 不 求 , 自 私 者 殉 人 欲 而 忘 反 , 懦 者 甘 為 人 下 而 不 辭 。 故 好 學 非 知 , 然 足 以 破 愚 ; 力 行 非 仁 , 然 足 以 忘 私 ; 知 恥 非 勇 , 然 足 以 起 懦 。 」 知 斯 三 者 , 則 知 所 以 脩 身 ; 知 所 以 脩 身 , 則 知 所 以 治 人 ; 知 所 以 治 人 , 則 知 所 以 治 天 下 國 家 矣 。 」 斯 三 者 , 指 三 近 而 言 。 人 者 , 對 己 之 稱 。 天 下 國 家 , 則 盡 乎 人 矣 。 言 此 以 結 上 文 脩 身 之 意 , 起 下 文 九 經 之 端 也 。 凡 為 天 下 國 家 有 九 經 , 曰 : 脩 身 也 , 尊 賢 也 , 親 親 也 , 敬 大 臣 也 , 體 群 臣 也 , 子 庶 民 也 , 來 百 工 也 , 柔 遠 人 也 , 懷 諸 侯 也 。 經 , 常 也 。 體 , 謂 設 以 身 處 其 地 而 察 其 心 也 。 子 , 如 父 母 之 愛 其 子 也 。 柔 遠 人 , 所 謂 無 忘 賓 旅 者 也 。 此 列 九 經 之 目 也 。 呂 氏 曰 : 「 天 下 國 家 之 本 在 身 , 故 脩 身 為 九 經 之 本 。 然 必 親 師 取 友 , 然 後 脩 身 之 道 進 , 故 尊 賢 次 之 。 道 之 所 進 , 莫 先 其 家 , 故 親 親 次 之 。 由 家 以 及 朝 廷 , 故 敬 大 臣 、 體 群 臣 次 之 。 由 朝 廷 以 及 其 國 , 故 子 庶 民 、 來 百 工 次 之 。 由 其 國 以 及 天 下 , 故 柔 遠 人 、 懷 諸 侯 次 之 。 此 九 經 之 序 也 。 」 視 群 臣 猶 吾 四 體 , 視 百 姓 猶 吾 子 , 此 視 臣 視 民 之 別 也 。 脩 身 則 道 立 , 尊 賢 則 不 惑 , 親 親 則 諸 父 昆 弟 不 怨 , 敬 大 臣 則 不 眩 , 體 群 臣 則 士 之 報 禮 重 , 子 庶 民 則 百 姓 勸 , 來 百 工 則 財 用 足 , 柔 遠 人 則 四 方 歸 之 , 懷 諸 侯 則 天 下 畏 之 。 此 言 九 經 之 效 也 。 道 立 , 謂 道 成 於 己 而 可 為 民 表 , 所 謂 皇 建 其 有 極 是 也 。 不 惑 , 謂 不 疑 於 理 。 不 眩 , 謂 不 迷 於 事 。 敬 大 臣 則 信 任 專 , 而 小 臣 不 得 以 間 之 , 故 臨 事 而 不 眩 也 。 來 百 工 則 通 功 易 事 , 農 末 相 資 , 故 財 用 足 。 柔 遠 人 , 則 天 下 之 旅 皆 悅 而 願 出 於 其 塗 , 故 四 方 歸 。 懷 諸 侯 , 則 德 之 所 施 者 博 , 而 威 之 所 制 者 廣 矣 , 故 曰 天 下 畏 之 。 齊 明 盛 服 , 非 禮 不 動 , 所 以 脩 身 也 ; 去 讒 遠 色 , 賤 貨 而 貴 德 , 所 以 勸 賢 也 ; 尊 其 位 , 重 其 祿 , 同 其 好 惡 , 所 以 勸 親 親 也 ; 官 盛 任 使 , 所 以 勸 大 臣 也 ; 忠 信 重 祿 , 所 以 勸 士 也 ; 時 使 薄 斂 , 所 以 勸 百 姓 也 ; 日 省 月 試 , 既 稟 稱 事 , 所 以 勸 百 工 也 ; 送 往 迎 來 , 嘉 善 而 矜 不 能 , 所 以 柔 遠 人 也 ; 繼 絕 世 , 舉 廢 國 , 治 亂 持 危 , 朝 聘 以 時 , 厚 往 而 薄 來 , 所 以 懷 諸 侯 也 。 齊 , 側 皆 反 。 去 , 上 聲 。 遠 、 好 、 惡 、 斂 , 並 去 聲 。 既 , 許 氣 反 。 稟 , 彼 錦 、 力 錦 二 反 。 稱 , 去 聲 。 朝 , 音 潮 。 ○ 此 言 九 經 之 事 也 。 官 盛 任 使 , 謂 官 屬 眾 盛 , 足 任 使 令 也 , 蓋 大 臣 不 當 親 細 事 , 故 所 以 優 之 者 如 此 。 忠 信 重 祿 , 謂 待 之 誠 而 養 之 厚 , 蓋 以 身 體 之 , 而 知 其 所 賴 乎 上 者 如 此 也 。 既 , 讀 曰 餼 。 餼 稟 , 稍 食 也 。 稱 事 , 如 周 禮 稿 人 職 , 曰 「 考 其 弓 弩 , 以 上 下 其 食 」 是 也 。 往 則 為 之 授 節 以 送 之 , 來 則 豐 其 委 積 以 迎 之 。 朝 , 謂 諸 侯 見 於 天 子 。 聘 , 謂 諸 侯 使 大 夫 來 獻 。 王 制 「 比 年 一 小 聘 , 三 年 一 大 聘 , 五 年 一 朝 」 。 厚 往 薄 來 , 謂 燕 賜 厚 而 納 貢 薄 。 凡 為 天 下 國 家 有 九 經 , 所 以 行 之 者 一 也 。 一 者 , 誠 也 。 一 有 不 誠 , 則 是 九 者 皆 為 虛 文 矣 , 此 九 經 之 實 也 。 凡 事 豫 則 立 , 不 豫 則 廢 。 言 前 定 則 不 跲 , 事 前 定 則 不 困 , 行 前 定 則 不 疚 , 道 前 定 則 不 窮 。 跲 , 其 劫 反 。 行 , 去 聲 。 凡 事 , 指 達 道 達 德 九 經 之 屬 。 豫 , 素 定 也 。 跲 , 躓 也 。 疚 , 病 也 。 此 承 上 文 , 言 凡 事 皆 欲 先 立 乎 誠 , 如 下 文 所 推 是 也 。 在 下 位 不 獲 乎 上 , 民 不 可 得 而 治 矣 ; 獲 乎 上 有 道 : 不 信 乎 朋 友 , 不 獲 乎 上 矣 ; 信 乎 朋 友 有 道 : 不 順 乎 親 , 不 信 乎 朋 友 矣 ; 順 乎 親 有 道 : 反 諸 身 不 誠 , 不 順 乎 親 矣 ; 誠 身 有 道 : 不 明 乎 善 , 不 誠 乎 身 矣 。 此 又 以 在 下 位 者 , 推 言 素 定 之 意 。 反 諸 身 不 誠 , 謂 反 求 諸 身 而 所 存 所 發 , 未 能 真 實 而 無 妄 也 。 不 明 乎 善 , 謂 未 能 察 於 人 心 天 命 之 本 然 , 而 真 知 至 善 之 所 在 也 。 誠 者 , 天 之 道 也 ; 誠 之 者 , 人 之 道 也 。 誠 者 不 勉 而 中 , 不 思 而 得 , 從 容 中 道 , 聖 人 也 。 誠 之 者 , 擇 善 而 固 執 之 者 也 。 中 , 並 去 聲 。 從 , 七 容 反 。 此 承 上 文 誠 身 而 言 。 誠 者 , 真 實 無 妄 之 謂 , 天 理 之 本 然 也 。 誠 之 者 , 未 能 真 實 無 妄 , 而 欲 其 真 實 無 妄 之 謂 , 人 事 之 當 然 也 。 聖 人 之 德 , 渾 然 天 理 , 真 實 無 妄 , 不 待 思 勉 而 從 容 中 道 , 則 亦 天 之 道 也 。 未 至 於 聖 , 則 不 能 無 人 欲 之 私 , 而 其 為 德 不 能 皆 實 。 故 未 能 不 思 而 得 , 則 必 擇 善 , 然 後 可 以 明 善 ; 未 能 不 勉 而 中 , 則 必 固 執 , 然 後 可 以 誠 身 , 此 則 所 謂 人 之 道 也 。 不 思 而 得 , 生 知 也 。 不 勉 而 中 , 安 行 也 。 擇 善 , 學 知 以 下 之 事 。 固 執 , 利 行 以 下 之 事 也 。 博 學 之 , 審 問 之 , 慎 思 之 , 明 辨 之 , 篤 行 之 。 此 誠 之 之 目 也 。 學 、 問 、 思 、 辨 , 所 以 擇 善 而 為 知 , 學 而 知 也 。 篤 行 , 所 以 固 執 而 為 仁 , 利 而 行 也 。 程 子 曰 : 「 五 者 廢 其 一 , 非 學 也 。 」 有 弗 學 , 學 之 弗 能 弗 措 也 ; 有 弗 問 , 問 之 弗 知 弗 措 也 ; 有 弗 思 , 思 之 弗 得 弗 措 也 ; 有 弗 辨 , 辨 之 弗 明 弗 措 也 ; 有 弗 行 , 行 之 弗 篤 弗 措 也 ; 人 一 能 之 己 百 之 , 人 十 能 之 己 千 之 。 君 子 之 學 , 不 為 則 已 , 為 則 必 要 其 成 , 故 常 百 倍 其 功 。 此 困 而 知 , 勉 而 行 者 也 , 勇 之 事 也 。 果 能 此 道 矣 , 雖 愚 必 明 , 雖 柔 必 強 。 明 者 擇 善 之 功 , 強 者 固 執 之 效 。 呂 氏 曰 : 「 君 子 所 以 學 者 , 為 能 變 化 氣 質 而 已 。 德 勝 氣 質 , 則 愚 者 可 進 於 明 , 柔 者 可 進 於 強 。 不 能 勝 之 , 則 雖 有 志 於 學 , 亦 愚 不 能 明 , 柔 不 能 立 而 已 矣 。 蓋 均 善 而 無 惡 者 , 性 也 , 人 所 同 也 ; 昏 明 強 弱 之 稟 不 齊 者 , 才 也 , 人 所 異 也 。 誠 之 者 所 以 反 其 同 而 變 其 異 也 。 夫 以 不 美 之 質 , 求 變 而 美 , 非 百 倍 其 功 , 不 足 以 致 之 。 今 以 鹵 莽 滅 裂 之 學 , 或 作 或 輟 , 以 變 其 不 美 之 質 , 及 不 能 變 , 則 曰 天 質 不 美 , 非 學 所 能 變 。 是 果 於 自 棄 , 其 為 不 仁 甚 矣 ! 」


右 第 二 十 章 。 此 引 孔 子 之 言 , 以 繼 大 舜 、 文 、 武 、 周 公 之 緒 , 明 其 所 傳 之 一 致 , 舉 而 措 之 , 亦 猶 是 耳 。 蓋 包 費 隱 、 兼 小 大 , 以 終 十 二 章 之 意 。 章 內 語 誠 始 詳 , 而 所 謂 誠 者 , 實 此 篇 之 樞 紐 也 。 又 按 : 孔 子 家 語 , 亦 載 此 章 , 而 其 文 尤 詳 。 「 成 功 一 也 」 之 下 , 有 「 公 曰 : 子 之 言 美 矣 ! 至 矣 ! 寡 人 實 固 , 不 足 以 成 之 也 」 。 故 其 下 復 以 「 子 曰 」 起 答 辭 。 今 無 此 問 辭 , 而 猶 有 「 子 曰 」 二 字 ; 蓋 子 思 刪 其 繁 文 以 附 于 篇 , 而 所 刪 有 不 盡 者 , 今 當 為 衍 文 也 。 「 博 學 之 」 以 下 , 家 語 無 之 , 意 彼 有 闕 文 , 抑 此 或 子 思 所 補 也 歟 ?

 

〔 一 〕 「 脩 」 原 作 「 仁 」 , 據 清 仿 宋 大 字 本 改 。


    自 誠 明 , 謂 之 性 ; 自 明 誠 , 謂 之 教 。 誠 則 明 矣 , 明 則 誠 矣 。 自 , 由 也 。 德 無 不 實 而 明 無 不 照 者 , 聖 人 之 德 。 所 性 而 有 者 也 , 天 道 也 。 先 明 乎 善 , 而 後 能 實 其 善 者 , 賢 人 之 學 。 由 教 而 入 者 也 , 人 道 也 。 誠 則 無 不 明 矣 , 明 則 可 以 至 於 誠 矣 。


右 第 二 十 一 章 。 子 思 承 上 章 夫 子 天 道 、 人 道 之 意 而 立 言 也 。 自 此 以 下 十 二 章 , 皆 子 思 之 言 , 以 反 覆 推 明 此 章 之 意 。


    唯 天 下 至 誠 , 為 能 盡 其 性 ; 能 盡 其 性 , 則 能 盡 人 之 性 ; 能 盡 人 之 性 , 則 能 盡 物 之 性 ; 能 盡 物 之 性 , 則 可 以 贊 天 地 之 化 育 ; 可 以 贊 天 地 之 化 育 , 則 可 以 與 天 地 參 矣 。 天 下 至 誠 , 謂 聖 人 之 德 之 實 , 天 下 莫 能 加 也 。 盡 其 性 者 德 無 不 實 , 故 無 人 欲 之 私 , 而 天 命 之 在 我 者 , 察 之 由 之 , 巨 細 精 粗 , 無 毫 髮 之 不 盡 也 。 人 物 之 性 , 亦 我 之 性 , 但 以 所 賦 形 氣 不 同 而 有 異 耳 。 能 盡 之 者 , 謂 知 之 無 不 明 而 處 之 無 不 當 也 。 贊 , 猶 助 也 。 與 天 地 參 , 謂 與 天 地 並 立 為 三 也 。 此 自 誠 而 明 者 之 事 也 。


右 第 二 十 二 章 。 言 天 道 也 。


    其 次 致 曲 , 曲 能 有 誠 , 誠 則 形 , 形 則 著 , 著 則 明 , 明 則 動 , 動 則 變 , 變 則 化 , 唯 天 下 至 誠 為 能 化 。 其 次 , 通 大 賢 以 下 凡 誠 有 未 至 者 而 言 也 。 致 , 推 致 也 。 曲 , 一 偏 也 。 形 者 , 積 中 而 發 外 。 著 , 則 又 加 顯 矣 。 明 , 則 又 有 光 輝 發 越 之 盛 也 。 動 者 , 誠 能 動 物 。 變 者 , 物 從 而 變 。 化 , 則 有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者 。 蓋 人 之 性 無 不 同 , 而 氣 則 有 異 , 故 惟 聖 人 能 舉 其 性 之 全 體 而 盡 之 。 其 次 則 必 自 其 善 端 發 見 之 偏 , 而 悉 推 致 之 , 以 各 造 其 極 也 。 曲 無 不 致 , 則 德 無 不 實 , 而 形 、 著 、 動 、 變 之 功 自 不 能 已 。 積 而 至 於 能 化 , 則 其 至 誠 之 妙 , 亦 不 異 於 聖 人 矣 。


右 第 二 十 三 章 。 言 人 道 也 。


    至 誠 之 道 , 可 以 前 知 。 國 家 將 興 , 必 有 禎 祥 ; 國 家 將 亡 , 必 有 妖 孽 ; 見 乎 蓍 龜 , 動 乎 四 體 。 禍 福 將 至 : 善 , 必 先 知 之 ; 不 善 , 必 先 知 之 。 故 至 誠 如 神 。 見 , 音 現 。 禎 祥 者 , 福 之 兆 。 妖 孽 者 , 禍 之 萌 。 蓍 , 所 以 筮 。 龜 , 所 以 卜 。 四 體 , 謂 動 作 威 儀 之 閒 , 如 執 玉 高 卑 , 其 容 俯 仰 之 類 。 凡 此 皆 理 之 先 見 者 也 。 然 惟 誠 之 至 極 , 而 無 一 毫 私 偽 留 於 心 目 之 間 者 , 乃 能 有 以 察 其 幾 焉 。 神 , 謂 鬼 神 。


右 第 二 十 四 章 。 言 天 道 也 。


    誠 者 自 成 也 , 而 道 自 道 也 。 道 也 之 道 , 音 導 。 言 誠 者 物 之 所 以 自 成 , 而 道 者 人 之 所 當 自 行 也 。 誠 以 心 言 , 本 也 ; 道 以 理 言 , 用 也 。 誠 者 物 之 終 始 , 不 誠 無 物 。 是 故 君 子 誠 之 為 貴 。 天 下 之 物 , 皆 實 理 之 所 為 , 故 必 得 是 理 , 然 後 有 是 物 。 所 得 之 理 既 盡 , 則 是 物 亦 盡 而 無 有 矣 。 故 人 之 心 一 有 不 實 , 則 雖 有 所 為 亦 如 無 有 , 而 君 子 必 以 誠 為 貴 也 。 蓋 人 之 心 能 無 不 實 , 乃 為 有 以 自 成 , 而 道 之 在 我 者 亦 無 不 行 矣 。 誠 者 非 自 成 己 而 已 也 , 所 以 成 物 也 。 成 己 , 仁 也 ; 成 物 , 知 也 。 性 之 德 也 , 合 外 內 之 道 也 , 故 時 措 之 宜 也 。 知 , 去 聲 。 誠 雖 所 以 成 己 , 然 既 有 以 自 成 , 則 自 然 及 物 , 而 道 亦 行 於 彼 矣 。 仁 者 體 之 存 , 知 者 用 之 發 , 是 皆 吾 性 之 固 有 , 而 無 內 外 之 殊 。 既 得 於 己 , 則 見 於 事 者 , 以 時 措 之 , 而 皆 得 其 宜 也 。


右 第 二 十 五 章 。 言 人 道 也 。

    故 至 誠 無 息 。 既 無 虛 假 , 自 無 間 斷 。 不 息 則 久 , 久 則 徵 , 久 , 常 於 中 也 。 徵 , 驗 於 外 也 。 徵 則 悠 遠 , 悠 遠 則 博 厚 , 博 厚 則 高 明 。 此 皆 以 其 驗 於 外 者 言 之 。 鄭 氏 所 謂 「 至 誠 之 德 , 著 於 四 方 」 者 是 也 。 存 諸 中 者 既 久 , 則 驗 於 外 者 益 悠 遠 而 無 窮 矣 。 悠 遠 , 故 其 積 也 廣 博 而 深 厚 ; 博 厚 , 故 其 發 也 高 大 而 光 明 。 博 厚 , 所 以 載 物 也 ; 高 明 , 所 以 覆 物 也 ; 悠 久 , 所 以 成 物 也 。 悠 久 , 即 悠 遠 , 兼 內 外 而 言 之 也 。 本 以 悠 遠 致 高 厚 , 而 高 厚 又 悠 久 也 。 此 言 聖 人 與 天 地 同 用 。 博 厚 配 地 , 高 明 配 天 , 悠 久 無 疆 。 此 言 聖 人 與 天 地 同 體 。 如 此 者 , 不 見 而 章 , 不 動 而 變 , 無 為 而 成 。 見 , 音 現 。 見 , 猶 示 也 。 不 見 而 章 , 以 配 地 而 言 也 。 不 動 而 變 , 以 配 天 而 言 也 。 無 為 而 成 , 以 無 疆 而 言 也 。 天 地 之 道 , 可 一 言 而 盡 也 : 其 為 物 不 貳 , 則 其 生 物 不 測 。 此 以 下 , 復 以 天 地 明 至 誠 無 息 之 功 用 。 天 地 之 道 , 可 一 言 而 盡 , 不 過 曰 誠 而 已 。 不 貳 , 所 以 誠 也 。 誠 故 不 息 , 而 生 物 之 多 , 有 莫 知 其 所 以 然 者 。 天 地 之 道 : 博 也 , 厚 也 , 高 也 , 明 也 , 悠 也 , 久 也 。 言 天 地 之 道 , 誠 一 不 貳 , 故 能 各 極 所 盛 , 而 有 下 文 生 物 之 功 。 今 夫 天 , 斯 昭 昭 之 多 , 及 其 無 窮 也 , 日 月 星 辰 繫 焉 , 萬 物 覆 焉 。 今 夫 地 , 一 撮 土 之 多 , 及 其 廣 厚 , 載 華 嶽 而 不 重 , 振 河 海 而 不 洩 , 萬 物 載 焉 。 今 夫 山 , 一 卷 石 之 多 , 及 其 廣 大 , 草 木 生 之 , 禽 獸 居 之 , 寶 藏 興 焉 。 今 夫 水 , 一 勺 之 多 , 及 其 不 測 , 黿 鼉 、 蛟 龍 、 魚 鱉 生 焉 , 貨 財 殖 焉 。 夫 , 音 扶 。 華 、 藏 , 並 去 聲 。 卷 , 平 聲 。 勺 , 市 若 反 。 昭 昭 , 猶 耿 耿 , 小 明 也 。 此 指 其 一 處 而 言 之 。 及 其 無 窮 , 猶 十 二 章 及 其 至 也 之 意 , 蓋 舉 全 體 而 言 也 。 振 , 收 也 。 卷 , 區 也 。 此 四 條 , 皆 以 發 明 由 其 不 貳 不 息 以 致 盛 大 而 能 生 物 之 意 。 然 天 、 地 、 山 、 川 , 實 非 由 積 累 而 後 大 , 讀 者 不 以 辭 害 意 可 也 詩 云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 已 ! 」 蓋 曰 天 之 所 以 為 天 也 。 「 於 乎 不 顯 ! 文 王 之 德 之 純 ! 」 蓋 曰 文 王 之 所 以 為 文 也 , 純 亦 不 已 。 於 , 音 烏 。 乎 , 音 呼 。 詩 周 頌 維 天 之 命 篇 。 於 , 歎 辭 。 穆 , 深 遠 也 。 不 顯 , 猶 言 豈 不 顯 也 。 純 , 純 一 不 雜 也 。 引 此 以 明 至 誠 無 息 之 意 。 程 子 曰 : 「 天 道 不 已 , 文 王 純 於 天 道 , 亦 不 已 。 純 則 無 二 無 雜 , 不 已 則 無 間 斷 先 後 。 」

     

右 第 二 十 六 章 。 言 天 道 也 。


    大 哉 聖 人 之 道 ! 包 下 文 兩 節 而 言 。 洋 洋 乎 ! 發 育 萬 物 , 峻 極 于 天 。 峻 , 高 大 也 。 此 言 道 之 極 於 至 大 而 無 外 也 。 優 優 大 哉 ! 禮 儀 三 百 , 威 儀 三 千 。 優 優 , 充 足 有 餘 之 意 。 禮 儀 , 經 禮 也 。 威 儀 , 曲 禮 也 。 此 言 道 之 入 於 至 小 而 無 閒 也 。 待 其 人 而 後 行 。 總 結 上 兩 節 。 故 曰 苟 不 至 德 , 至 道 不 凝 焉 。 至 德 , 謂 其 人 。 至 道 , 指 上 兩 節 而 言 也 。 凝 , 聚 也 , 成 也 。 故 君 子 尊 德 性 而 道 問 學 , 致 廣 大 而 盡 精 微 , 極 高 明 而 道 中 庸 。 溫 故 而 知 新 , 敦 厚 以 崇 禮 。 尊 者 , 恭 敬 奉 持 之 意 。 德 性 者 , 吾 所 受 於 天 之 正 理 。 道 , 由 也 。 溫 , 猶 燖 溫 之 溫 , 謂 故 學 之 矣 , 復 時 習 之 也 。 敦 , 加 厚 也 。 尊 德 性 , 所 以 存 心 而 極 乎 道 體 之 大 也 。 道 問 學 , 所 以 致 知 而 盡 乎 道 體 之 細 也 。 二 者 修 德 凝 道 之 大 端 也 。 不 以 一 毫 私 意 自 蔽 , 不 以 一 毫 私 欲 自 累 , 涵 泳 乎 其 所 已 知 。 敦 篤 乎 其 所 已 能 , 此 皆 存 心 之 屬 也 。 析 理 則 不 使 有 毫 釐 之 差 , 處 事 則 不 使 有 過 不 及 之 謬 , 理 義 則 日 知 其 所 未 知 , 節 文 則 日 謹 其 所 未 謹 , 此 皆 致 知 之 屬 也 。 蓋 非 存 心 無 以 致 知 , 而 存 心 者 又 不 可 以 不 致 知 。 故 此 五 句 , 大 小 相 資 , 首 尾 相 應 , 聖 賢 所 示 入 德 之 方 , 莫 詳 於 此 , 學 者 宜 盡 心 焉 。 是 故 居 上 不 驕 , 為 下 不 倍 , 國 有 道 其 言 足 以 興 , 國 無 道 其 默 足 以 容 。 詩 曰 「 既 明 且 哲 , 以 保 其 身 」 , 其 此 之 謂 與 ! 倍 , 與 背 同 。 與 , 平 聲 。 興 , 謂 興 起 在 位 也 。 詩 大 雅 烝 民 之 篇 。


右 第 二 十 七 章 。 言 人 道 也 。


    子 曰 : 「 愚 而 好 自 用 , 賤 而 好 自 專 , 生 乎 今 之 世 , 反 古 之 道 。 如 此 者 , 災 及 其 身 者 也 。 」 好 , 去 聲 。 �g , 古 災 字 。 以 上 孔 子 之 言 , 子 思 引 之 。 反 , 復 也 。 非 天 子 , 不 議 禮 , 不 制 度 , 不 考 文 。 此 以 下 , 子 思 之 言 。 禮 , 親 疏 貴 賤 相 接 之 體 也 。 度 , 品 制 。 文 , 書 名 。 今 天 下 車 同 軌 , 書 同 文 , 行 同 倫 。 行 , 去 聲 。 今 , 子 思 自 謂 當 時 也 。 軌 , 轍 跡 之 度 。 倫 , 次 序 之 體 。 三 者 皆 同 , 言 天 下 一 統 也 。 雖 有 其 位 , 苟 無 其 德 , 不 敢 作 禮 樂 焉 ; 雖 有 其 德 , 苟 無 其 位 , 亦 不 敢 作 禮 樂 焉 。 鄭 氏 曰 : 「 言 作 禮 樂 者 , 必 聖 人 在 天 子 之 位 。 」 子 曰 : 「 吾 說 夏 禮 , 杞 不 足 徵 也 ; 吾 學 殷 禮 , 有 宋 存 焉 ; 吾 學 周 禮 , 今 用 之 , 吾 從 周 。 」 此 又 引 孔 子 之 言 。 杞 , 夏 之 後 。 徵 , 證 也 。 宋 , 殷 之 後 。 三 代 之 禮 , 孔 子 皆 嘗 學 之 而 能 言 其 意 ; 但 夏 禮 既 不 可 考 證 , 殷 禮 雖 存 , 又 非 當 世 之 法 , 惟 周 禮 乃 時 王 之 制 , 今 日 所 用 。 孔 子 既 不 得 位 , 則 從 周 而 已 。

     

右 第 二 十 八 章 。 承 上 章 為 下 不 倍 而 言 , 亦 人 道 也 。


    王 天 下 有 三 重 焉 , 其 寡 過 矣 乎 ! 王 , 去 聲 。 呂 氏 曰 : 「 三 重 , 謂 議 禮 、 制 度 、 考 文 。 惟 天 子 得 以 行 之 , 則 國 不 異 政 , 家 不 殊 俗 , 而 人 得 寡 過 矣 。 」 上 焉 者 雖 善 無 徵 , 無 徵 不 信 , 不 信 民 弗 從 ; 下 焉 者 雖 善 不 尊 , 不 尊 不 信 , 不 信 民 弗 從 。 上 焉 者 , 謂 時 王 以 前 , 如 夏 、 商 之 禮 雖 善 , 而 皆 不 可 考 。 下 焉 者 , 謂 聖 人 在 下 , 如 孔 子 雖 善 於 禮 , 而 不 在 尊 位 也 。 故 君 子 之 道 : 本 諸 身 , 徵 諸 庶 民 , 考 諸 三 王 而 不 繆 , 建 諸 天 地 而 不 悖 , 質 諸 鬼 神 而 無 疑 , 百 世 以 俟 聖 人 而 不 惑 。 此 君 子 , 指 王 天 下 者 而 言 。 其 道 , 即 議 禮 、 制 度 、 考 文 之 事 也 。 本 諸 身 , 有 其 德 也 。 徵 諸 庶 民 , 驗 其 所 信 從 也 。 建 , 立 也 , 立 於 此 而 參 於 彼 也 。 天 地 者 , 道 也 。 鬼 神 者 , 造 化 之 跡 也 。 百 世 以 俟 聖 人 而 不 惑 , 所 謂 聖 人 復 起 , 不 易 吾 言 者 也 。 質 諸 鬼 神 而 無 疑 , 知 天 也 ; 百 世 以 俟 聖 人 而 不 惑 , 知 人 也 。 知 天 知 人 , 知 其 理 也 。 是 故 君 子 動 而 世 為 天 下 道 , 行 而 世 為 天 下 法 , 言 而 世 為 天 下 則 。 遠 之 則 有 望 , 近 之 則 不 厭 。 動 , 兼 言 行 而 言 。 道 , 兼 法 則 而 言 。 法 , 法 度 也 。 則 , 準 則 也 。 詩 曰 : 「 在 彼 無 惡 , 在 此 無 射 ; 庶 幾 夙 夜 , 以 永 終 譽 ! 」 君 子 未 有 不 如 此 而 蚤 有 譽 於 天 下 者 也 。 惡 , 去 聲 。 射 , 音 妒 , 詩 作 斁 。 詩 周 頌 振 鷺 之 篇 。 射 , 厭 也 。 所 謂 此 者 , 指 本 諸 身 以 下 六 事 而 言 。


右 第 二 十 九 章 。 承 上 章 居 上 不 驕 而 言 , 亦 人 道 也 。


    仲 尼 祖 述 堯 舜 , 憲 章 文 武 ; 上 律 天 時 , 下 襲 水 土 。 祖 述 者 , 遠 宗 其 道 。 憲 章 者 , 近 守 其 法 。 律 天 時 者 , 法 其 自 然 之 運 。 襲 水 土 者 , 因 其 一 定 之 理 。 皆 兼 內 外 該 本 末 而 言 也 。 辟 如 天 地 之 無 不 持 載 , 無 不 覆 幬 , 辟 如 四 時 之 錯 行 , 如 日 月 之 代 明 。 辟 , 音 譬 。 幬 , 徒 報 反 。 錯 , 猶 迭 也 。 此 言 聖 人 之 德 。 萬 物 並 育 而 不 相 害 , 道 並 行 而 不 相 悖 , 小 德 川 流 , 大 德 敦 化 , 此 天 地 之 所 以 為 大 也 。 悖 , 猶 背 也 。 天 覆 地 載 , 萬 物 並 育 於 其 間 而 不 相 害 ; 四 時 日 月 , 錯 行 代 明 而 不 相 悖 。 所 以 不 害 不 悖 者 , 小 德 之 川 流 ; 所 以 並 育 並 行 者 , 大 德 之 敦 化 。 小 德 者 , 全 體 之 分 ; 大 德 者 , 萬 殊 之 本 。 川 流 者 , 如 川 之 流 , 脈 絡 分 明 而 往 不 息 也 。 敦 化 者 , 敦 厚 其 化 , 根 本 盛 大 而 出 無 窮 也 。 此 言 天 地 之 道 , 以 見 上 文 取 辟 之 意 也 。


右 第 三 十 章 。 言 天 道 也 。


    唯 天 下 至 聖 , 為 能 聰 明 睿 知 , 足 以 有 臨 也 ; 寬 裕 溫 柔 , 足 以 有 容 也 ; 發 強 剛 毅 , 足 以 有 執 也 ; 齊 莊 中 正 , 足 以 有 敬 也 ; 文 理 密 察 , 足 以 有 別 也 。 知 , 去 聲 。 齊 , 側 皆 反 。 別 , 彼 列 反 。 聰 明 睿 知 , 生 知 之 質 。 臨 , 謂 居 上 而 臨 下 也 。 其 下 四 者 , 乃 仁 義 禮 知 之 德 。 文 , 文 章 也 。 理 , 條 理 也 。 密 , 詳 細 也 。 察 , 明 辯 也 。 溥 博 淵 泉 , 而 時 出 之 。 溥 博 , 周 遍 而 廣 闊 也 。 淵 泉 , 靜 深 而 有 本 也 。 出 , 發 見 也 。 言 五 者 之 德 , 充 積 於 中 , 而 以 時 發 見 於 外 也 。 溥 博 如 天 , 淵 泉 如 淵 。 見 而 民 莫 不 敬 , 言 而 民 莫 不 信 , 行 而 民 莫 不 說 。 見 , 音 現 。 說 , 音 悅 。 言 其 充 積 極 其 盛 , 而 發 見 當 其 可 也 。 是 以 聲 名 洋 溢 乎 中 國 , 施 及 蠻 貊 ; 舟 車 所 至 , 人 力 所 通 ; 天 之 所 覆 , 地 之 所 載 , 日 月 所 照 , 霜 露 所 隊 ; 凡 有 血 氣 者 , 莫 不 尊 親 , 故 曰 配 天 。 施 , 去 聲 。 隊 , 音 墜 。 舟 車 所 至 以 下 , 蓋 極 言 之 。 配 天 , 言 其 德 之 所 及 , 廣 大 如 天 也 。


右 第 三 十 一 章 。 承 上 章 而 言 小 德 之 川 流 , 亦 天 道 也 。


    唯 天 下 至 誠 , 為 能 經 綸 天 下 之 大 經 , 立 天 下 之 大 本 , 知 天 地 之 化 育 。 夫 焉 有 所 倚 ? 夫 , 音 扶 。 焉 , 於 虔 反 。 經 , 綸 , 皆 治 絲 之 事 。 經 者 , 理 其 緒 而 分 之 ; 綸 者 , 比 其 類 而 合 之 也 。 經 , 常 也 。 大 經 者 , 五 品 之 人 倫 。 大 本 者 , 所 性 之 全 體 也 。 惟 聖 人 之 德 極 誠 無 妄 , 故 於 人 倫 各 盡 其 當 然 之 實 , 而 皆 可 以 為 天 下 後 世 法 , 所 謂 經 綸 之 也 。 其 於 所 性 之 全 體 , 無 一 毫 人 欲 之 偽 以 雜 之 , 而 天 下 之 道 千 變 萬 化 皆 由 此 出 , 所 謂 立 之 也 。 其 於 天 地 之 化 育 , 則 亦 其 極 誠 無 妄 者 有 默 契 焉 , 非 但 聞 見 之 知 而 已 。 此 皆 至 誠 無 妄 , 自 然 之 功 用 , 夫 豈 有 所 倚 著 於 物 而 後 能 哉 。 肫 肫 其 仁 ! 淵 淵 其 淵 ! 浩 浩 其 天 ! 肫 , 之 純 反 。 ○ 肫 肫 , 懇 至 貌 , 以 經 綸 而 言 也 。 淵 淵 , 靜 深 貌 , 以 立 本 而 言 也 。 浩 浩 , 廣 大 貌 , 以 知 化 而 言 也 。 其 淵 其 天 , 則 非 特 如 之 而 已 。 苟 不 固 聰 明 聖 知 達 天 德 者 , 其 孰 能 知 之 ? 聖 知 之 知 , 去 聲 。 固 , 猶 實 也 。 鄭 氏 曰 : 「 惟 聖 人 能 知 聖 人 也 。 」

右 第 三 十 二 章 。 承 上 章 而 言 大 德 之 敦 化 , 亦 天 道 也 。 前 章 言 至 聖 之 德 , 此 章 言 至 誠 之 道 。 然 至 誠 之 道 , 非 至 聖 不 能 知 ; 至 聖 之 德 , 非 至 誠 不 能 為 , 則 亦 非 二 物 矣 。 此 篇 言 聖 人 天 道 之 極 致 , 至 此 而 無 以 加 矣 。


    詩 曰 「 衣 錦 尚 絅 」 , 惡 其 文 之 著 也 。 故 君 子 之 道 , 闇 然 而 日 章 ; 小 人 之 道 , 的 然 而 日 亡 。 君 子 之 道 : 淡 而 不 厭 , 簡 而 文 , 溫 而 理 , 知 遠 之 近 , 知 風 之 自 , 知 微 之 顯 , 可 與 入 德 矣 。 衣 , 去 聲 。 絅 , 口 迥 反 。 惡 , 去 聲 。 闇 , 於 感 反 。 前 章 言 聖 人 之 德 , 極 其 盛 矣 。 此 復 自 下 學 立 心 之 始 言 之 , 而 下 文 又 推 之 以 至 其 極 也 。 詩 國 風 衛 碩 人 、 鄭 之 丰 , 皆 作 「 衣 錦 褧 衣 」 。 褧 、 絅 同 。 襌 衣 也 。 尚 , 加 也 。 古 之 學 者 為 己 , 故 其 立 心 如 此 。 尚 絅 故 闇 然 , 衣 錦 故 有 日 章 之 實 。 淡 、 簡 、 溫 , 絅 之 襲 於 外 也 ; 不 厭 而 文 且 理 焉 , 錦 之 美 在 中 也 。 小 人 反 是 , 則 暴 於 外 而 無 實 以 繼 之 , 是 以 的 然 而 日 亡 也 。 遠 之 近 , 見 於 彼 者 由 於 此 也 。 風 之 自 , 著 乎 外 者 本 乎 內 也 。 微 之 顯 , 有 諸 內 者 形 諸 外 也 。 有 為 己 之 心 , 而 又 知 此 三 者 , 則 知 所 謹 而 可 入 德 矣 。 故 下 文 引 詩 言 謹 獨 之 事 。 詩 云 : 「 潛 雖 伏 矣 , 亦 孔 之 昭 ! 」 故 君 子 內 省 不 疚 , 無 惡 於 志 。 君 子 之 所 不 可 及 者 , 其 唯 人 之 所 不 見 乎 。 惡 , 去 聲 。 詩 小 雅 正 月 之 篇 。 承 上 文 言 「 莫 見 乎 隱 、 莫 顯 乎 微 」 也 。 疚 , 病 也 。 無 惡 於 志 , 猶 言 無 愧 於 心 , 此 君 子 謹 獨 之 事 也 。 詩 云 : 「 相 在 爾 室 , 尚 不 愧 于 屋 漏 。 」 故 君 子 不 動 而 敬 , 不 言 而 信 。 相 , 去 聲 。 詩 大 雅 抑 之 篇 。 相 , 視 也 。 屋 漏 , 室 西 北 隅 也 。 承 上 文 又 言 君 子 之 戒 謹 恐 懼 , 無 時 不 然 , 不 待 言 動 而 後 敬 信 , 則 其 為 己 之 功 益 加 密 矣 。 故 下 文 引 詩 并 言 其 效 。 詩 曰 : 「 奏 假 無 言 , 時 靡 有 爭 。 」 是 故 君 子 不 賞 而 民 勸 , 不 怒 而 民 威 於 鈇 鉞 。 假 , 格 同 。 鈇 , 音 夫 。 詩 商 頌 烈 祖 之 篇 。 奏 , 進 也 。 承 上 文 而 遂 及 其 效 , 言 進 而 感 格 於 神 明 之 際 , 極 其 誠 敬 , 無 有 言 說 而 人 自 化 之 也 。 威 , 畏 也 。 鈇 , 莝 斫 刀 也 。 鉞 , 斧 也 。 詩 曰 : 「 不 顯 惟 德 ! 百 辟 其 刑 之 。 」 是 故 君 子 篤 恭 而 天 下 平 。 詩 周 頌 烈 文 之 篇 。 不 顯 , 說 見 二 十 六 章 , 此 借 引 以 為 幽 深 玄 遠 之 意 。 承 上 文 言 天 子 有 不 顯 之 德 , 而 諸 侯 法 之 , 則 其 德 愈 深 而 效 愈 遠 矣 。 篤 , 厚 也 。 篤 恭 , 言 不 顯 其 敬 也 。 篤 恭 而 天 下 平 , 乃 聖 人 至 德 淵 微 , 自 然 之 應 , 中 庸 之 極 功 也 詩 云 : 「 予 懷 明 德 , 不 大 聲 以 色 。 」 子 曰 : 「 聲 色 之 於 以 化 民 , 末 也 。 」 詩 曰 : 「 德 輶 如 毛 」 , 毛 猶 有 倫 。 「 上 天 之 載 , 無 聲 無 臭 」 , 至 矣 ! 輶 , 由 、 酉 二 音 。 詩 大 雅 皇 矣 之 篇 。 引 之 以 明 上 文 所 謂 不 顯 之 德 者 , 正 以 其 不 大 聲 與 色 也 。 又 引 孔 子 之 言 , 以 為 聲 色 乃 化 民 之 末 務 , 今 但 言 不 大 之 而 已 , 則 猶 有 聲 色 者 存 , 是 未 足 以 形 容 不 顯 之 妙 。 不 若 烝 民 之 詩 所 言 「 德 輶 如 毛 」 , 則 庶 乎 可 以 形 容 矣 , 而 又 自 以 為 謂 之 毛 , 則 猶 有 可 比 者 , 是 亦 未 盡 其 妙 。 不 若 文 王 之 詩 所 言 「 上 天 之 事 , 無 聲 無 臭 」 , 然 後 乃 為 不 顯 之 至 耳 。 蓋 聲 臭 有 氣 無 形 , 在 物 最 為 微 妙 , 而 猶 曰 無 之 , 故 惟 此 可 以 形 容 不 顯 篤 恭 之 妙 。 非 此 德 之 外 , 又 別 有 是 三 等 , 然 後 為 至 也 。


      右 第 三 十 三 章 。 子 思 因 前 章 極 致 之 言 , 反 求 其 本 , 復 自 下 學 為 己 謹 獨 之 事 , 推 而 言 之 , 以 馴 致 乎 篤 恭 而 天 下 平 之 盛 。 又 贊 其 妙 , 至 於 無 聲 無 臭 而 後 已 焉 。 蓋 舉 一 篇 之 要 而 約 言 之 , 其 反 復 丁 寧 示 人 之 意 , 至 深 切 矣 , 學 者 其 可 不 盡 心 乎 !

Comments


瀏覽人數

Copyright© 2025 Dayiccm All 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