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 附錄:四書章句附考序/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
- DaYi

- 2023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附錄
四書章句附考序
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
四 書 章 句 附 考 序
朱 子 之 注 四 書 也 , 畢 生 心 力 於 斯 , 臨 沒 前 數 日 , 猶 有 改 筆 。 但 其 本 行 世 早 , 而 世 之 得 其 定 本 者 鮮 , 此 注 本 所 以 有 異 也 。 又 有 因 傳 寫 而 異 者 , 亦 未 免 焉 。 定 本 如 大 學 「 欲 其 必 自 慊 」 , 後 為 「 欲 其 一 於 善 」 而 定 也 ; 論 語 「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心 」 , 後 為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而 定 也 ; 此 類 是 也 。 傳 寫 而 異 , 如 論 語 「 衛 大 夫 公 孫 拔 」 , 誤 為 公 孫 枝 ; 孟 子 「 自 武 丁 至 紂 凡 九 世 」 , 誤 為 「 七 世 」 之 類 耳 。 傳 寫 之 誤 , 固 注 疏 家 之 常 事 , 若 夫 注 是 書 而 畢 生 心 力 於 斯 , 沒 前 有 改 筆 , 則 朱 子 之 注 四 書 也 , 其 用 心 良 苦 , 其 用 力 獨 瘁 矣 。
夫 朱 子 之 意 , 必 欲 精 之 又 精 , 以 造 乎 其 極 , 亦 何 為 也 哉 ? 立 志 於 為 聖 賢 , 在 自 得 躬 行 , 而 不 在 於 注 之 有 定 本 也 ; 用 以 治 國 平 天 下 , 在 體 諸 身 , 施 於 政 , 亦 不 在 於 注 之 有 定 本 也 ; 即 以 講 論 四 書 經 文 , 亦 在 於 大 本 大 源 , 而 不 在 於 一 句 一 字 之 閒 也 。 然 則 我 子 朱 子 之 苦 心 瘁 力 於 斯 者 , 何 為 也 哉 ? 蓋 以 四 子 之 書 為 兩 閒 至 精 之 理 , 為 孔 門 至 精 之 文 。 為 之 注 者 , 必 至 當 而 不 可 易 , 乃 與 斯 文 為 無 所 負 焉 耳 , 此 子 朱 子 之 意 也 。 況 有 非 朱 子 原 文 , 為 傳 寫 所 誤 者 耶 ? 況 不 惟 注 也 , 經 文 歷 漢 以 來 , 授 受 既 遠 , 亦 不 免 有 傳 寫 之 誤 者 耶 !
英 自 癸 卯 而 後 , 困 於 棘 闈 者 二 十 餘 年 。 此 二 三 十 年 間 , 頗 亦 手 不 釋 卷 , 而 於 朱 子 注 之 異 同 處 , 不 暇 詳 也 。 未 嘗 不 研 摩 於 朱 子 文 集 及 朱 門 諸 子 集 中 語 錄 , 然 於 其 自 論 注 處 , 則 置 之 。 未 嘗 不 涉 歷 於 朱 子 儀 禮 經 傳 通 解 、 東 發 黃 氏 日 抄 , 然 於 其 中 學 庸 注 , 則 置 之 。 何 也 ? 以 為 通 經 致 用 之 學 不 繫 此 也 。 十 三 經 經 義 之 未 通 而 求 通 者 , 汲 汲 不 暇 , 而 奚 暇 於 此 也 !
慨 自 丁 卯 , 英 與 兒 志 忠 偕 入 省 , 未 數 日 , 母 病 信 至 , 與 兒 偕 返 , 已 抱 恨 終 天 。 自 是 每 聞 人 言 鄉 試 , 則 心 痛 , 盡 棄 所 業 , 而 就 業 名 山 。 忠 兒 感 予 心 之 摧 傷 , 亦 不 樂 習 帖 括 。 今 歲 , 忠 遍 覓 借 古 本 四 書 及 疏 釋 四 書 之 書 , 以 求 朱 子 章 句 集 注 最 後 改 定 本 及 傳 寫 未 誤 者 , 別 錄 一 部 , 而 私 記 考 證 附 於 後 。 有 疑 則 折 衷 於 予 , 然 不 能 多 得 善 本 , 予 懼 其 折 衷 之 猶 未 當 , 命 付 梓 以 廣 其 就 正 有 道 之 帙 。 斯 役 也 , 固 幼 學 壯 行 者 所 不 屑 為 之 之 事 也 。 鄉 使 英 於 屢 躓 場 屋 之 年 , 即 得 所 願 , 則 兒 當 亦 相 從 於 青 雲 之 路 , 求 所 謂 通 經 致 用 之 學 而 學 焉 , 又 奚 暇 為 此 學 ? 乃 今 而 英 之 所 遇 可 謂 窮 矣 , 窮 況 及 於 家 人 , 非 聽 兒 之 不 自 量 而 為 此 迂 遠 也 。 四 方 諸 君 子 見 其 書 而 教 正 其 中 之 繆 訛 , 尚 其 哀 英 之 遇 , 而 諒 忠 之 情 也 夫 ! 嘉 慶 辛 未 重 陽 日 , 吳 邑 吳 英 序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定 本 辨 吳 邑 吳 英 伯 和 氏 撰
辛 未 夏 , 兒 志 忠 學 輯 四 書 朱 子 注 之 定 本 , 句 考 之 而 有 所 疑 , 折 衷 於 予 。 此 非 易 事 也 , 得 不 盡 心 焉 ! 定 本 句 有 不 待 辨 者 , 有 猶 待 辨 者 , 有 不 可 不 辨 者 。
不 待 辨 者 維 何 ? 如 大 學 誠 意 章 「 故 必 謹 之 於 此 , 以 審 其 幾 焉 」 , 為 定 本 ; 其 初 本 則 曰 : 「 慊 與 不 慊 , 其 幾 甚 微 。 」 如 此 之 類 是 也 。 猶 待 辨 者 維 何 ? 如 大 學 聖 經 章 「 欲 其 必 自 慊 」 , 此 初 本 , 非 定 本 ; 其 定 本 則 曰 : 「 欲 其 一 於 善 。 」 論 語 為 政 章 「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心 也 」 , 此 初 本 , 非 定 本 ; 其 定 本 則 曰 :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也 。 」 如 此 之 類 是 也 。 不 可 不 辨 者 維 何 ? 如 中 庸 首 章 「 蓋 人 知 己 之 有 性 , 而 不 知 其 出 於 天 ; 知 事 之 有 道 , 而 不 知 其 由 於 性 ; 知 聖 人 之 有 教 , 而 不 知 其 因 我 之 所 固 有 者 裁 之 也 。 故 子 思 於 此 首 發 明 之 , 而 董 子 所 謂 道 之 大 原 出 於 天 , 亦 此 意 也 。 」 此 實 非 定 本 , 其 定 本 則 曰 : 「 蓋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 道 之 所 以 為 道 , 聖 人 之 所 以 為 教 , 原 其 所 自 , 無 一 不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學 者 知 之 , 則 其 於 學 知 所 用 力 , 而 自 不 能 已 矣 。 故 子 思 於 此 首 發 明 之 , 讀 者 所 宜 深 體 而 默 識 也 。 」 如 此 之 類 是 也 。
所 以 一 為 不 待 辨 , 一 為 猶 待 辨 , 一 為 不 可 不 辨 , 何 哉 ? 吾 蘇 坊 間 所 行 之 本 , 多 從 永 樂 大 全 本 。 相 習 既 久 , 人 情 每 安 於 所 習 , 而 先 入 者 常 為 主 。 誠 意 章 「 故 必 謹 之 於 此 , 以 審 其 幾 焉 」 , 凡 所 習 坊 本 既 與 之 相 合 矣 , 久 而 安 之 矣 , 此 固 宜 不 待 辨 矣 。 若 夫 聖 經 章 「 一 於 善 」 句 、 為 政 章 「 得 於 心 」 句 , 二 者 雖 有 善 本 可 證 , 又 有 朱 子 及 先 儒 之 說 , 然 皆 與 坊 本 不 合 , 所 以 猶 待 辨 也 。 「 蓋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 一 段 , 既 與 所 習 熟 之 坊 本 不 合 , 為 見 聞 所 駭 異 , 而 善 本 及 先 儒 疏 釋 本 又 但 從 定 本 而 無 所 辨 說 , 而 又 為 小 儒 之 所 訾 , 得 毋 益 甚 其 駭 異 ? 所 以 不 可 不 辨 也 。
今 試 辨 之 : 所 以 知 「 人 之 所 以 」 一 段 之 為 定 論 者 , 我 朝 所 璹 刻 宋 淳 祐 版 大 字 本 原 自 如 此 , 即 此 可 知 其 為 定 本 而 無 疑 矣 。 朱 子 儀 禮 經 傳 通 解 全 載 學 庸 注 , 其 於 此 段 , 亦 原 自 如 此 。 朱 子 之 子 敬 止 跋 云 : 「 先 公 晚 歲 所 親 定 , 為 絕 筆 之 書 , 未 脫 稿 者 八 篇 。 」 則 歿 後 而 書 始 出 也 。 歿 而 始 出 , 則 學 庸 注 豈 非 所 改 定 者 乎 ? 於 此 又 可 知 其 為 定 本 而 無 疑 矣 。 是 則 此 段 之 為 定 本 , 得 斯 二 者 , 正 可 以 決 然 從 焉 而 不 必 有 旁 求 矣 ; 而 況 又 下 及 納 蘭 氏 翻 刻 西 山 真 氏 四 書 集 編 亦 如 是 。 集 編 惟 學 庸 為 真 氏 所 手 定 。 真 氏 親 受 業 於 朱 子 , 而 得 其 精 微 者 也 , 則 其 手 定 學 庸 集 編 , 安 有 不 從 最 後 定 本 而 遽 取 未 定 本 以 苟 且 從 事 者 乎 ? 於 此 又 益 可 知 其 為 定 本 而 無 疑 也 。 格 菴 趙 氏 四 書 纂 疏 亦 如 是 。 趙 氏 , 其 父 受 業 於 朱 子 之 門 人 , 故 以 所 得 於 家 庭 者 �� 求 朱 門 之 源 委 而 作 纂 疏 , 又 豈 有 不 從 最 後 定 本 者 ? 於 此 又 益 可 知 其 為 定 本 而 無 疑 也 。 東 發 黃 氏 所 著 日 鈔 , 亦 全 載 學 庸 注 , 而 此 段 亦 如 是 。 黃 氏 亦 淵 源 朱 子 而 深 有 得 者 , 日 鈔 皆 其 著 作 , 而 乃 載 章 句 , 豈 苟 然 哉 ? 此 其 為 定 本 又 益 可 無 疑 也 。 雲 峰 胡 氏 四 書 通 , 此 段 亦 如 是 。 自 南 宋 至 前 明 , 為 朱 子 注 作 疏 解 者 多 矣 , 若 四 書 通 , 可 謂 最 善 , 而 通 於 此 段 亦 如 是 , 但 惜 無 辨 說 。 然 以 他 處 有 辨 者 推 之 , 此 其 為 定 本 又 益 可 無 疑 也 。 旁 求 之 , 復 有 如 此 , 何 不 可 決 之 堅 矣 , 而 坊 本 則 皆 作 「 知 己 之 有 性 」 云 云 。 考 其 緣 由 , 則 惟 輯 釋 之 故 : 而 窮 究 其 源 , 則 自 四 書 附 錄 始 也 。 輯 釋 者 , 元 新 安 倪 氏 士 毅 所 作 也 ; 附 錄 者 , 宋 建 安 祝 氏 洙 所 作 也 。 今 坊 本 四 書 注 , 皆 仍 明 胡 氏 廣 永 樂 大 全 本 。 大 全 祗 勦 襲 輯 釋 , 學 庸 尤 無 增 減 , 雖 謂 永 樂 大 全 即 倪 氏 之 書 可 耳 , 其 於 胡 氏 又 何 責 焉 ? 故 論 坊 本 所 從 之 緣 由 , 不 謂 大 全 而 謂 輯 釋 也 。 倪 氏 之 師 , 定 宇 陳 氏 櫟 也 。 陳 氏 著 四 書 發 明 , 惟 主 祝 氏 附 錄 而 已 。 倪 氏 惟 師 是 從 , 亦 惟 主 附 錄 而 已 。 故 窮 究 坊 本 所 從 之 源 , 則 惟 在 祝 氏 之 附 錄 也 。 諸 儒 或 多 從 祝 氏 者 , 祗 以 其 父 諱 穆 , 字 和 父 , 為 朱 子 母 黨 , 嘗 受 業 於 朱 子 。 然 跡 和 父 所 著 方 輿 勝 覽 一 書 , 則 其 人 近 於 風 華 淹 雅 , 未 必 內 專 性 學 者 。 今 祝 氏 四 書 附 錄 雖 未 見 其 全 書 , 而 即 輯 釋 所 載 引 諸 說 以 觀 之 , 是 直 不 知 有 定 本 , 已 為 四 書 通 道 之 矣 。 四 書 通 曰 : 「 如 為 政 章 祝 本 作 『 有 得 於 心 』 , 則 於 改 作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 祝 未 之 見 也 。 」 通 之 說 有 如 此 , 仍 倪 氏 後 生 不 能 擇 善 以 從 , 而 因 阿 其 師 以 及 祝 氏 。 至 顛 倒 是 非 , 即 朱 子 口 講 指 畫 之 言 , 而 亦 弗 之 信 焉 , 何 其 無 識 歟 ? 而 祝 本 之 為 非 定 本 可 以 決 然 矣 。 然 猶 可 委 者 , 曰 「 源 略 遠 , 派 亦 分 矣 」 ; 乃 祝 本 之 為 非 定 本 , 更 有 即 出 於 朱 子 後 嗣 之 人 之 言 為 祝 氏 微 辨 者 , 即 出 於 信 從 祝 氏 之 人 自 呈 破 綻 者 。 倪 氏 輯 釋 引 陳 氏 四 書 發 明 之 言 曰 : 「 文 公 適 孫 鑑 書 祝 氏 附 錄 本 卷 端 云 : 『 四 書 元 本 , 則 以 鑑 向 得 先 公 晚 年 絕 筆 所 更 定 而 刊 之 興 國 者 為 據 。 』 」 按 此 語 : 曰 「 元 」 , 宗 之 也 ; 曰 「 則 以 」 、 曰 「 所 」 、 曰 「 者 」 , 別 有 指 之 辭 也 ; 曰 「 得 」 , 則 已 失 也 。 子 明 題 祝 本 也 如 是 , 則 是 明 明 謂 祝 本 與 子 明 所 得 之 本 不 合 矣 , 明 明 謂 祝 本 非 刊 之 興 國 之 本 矣 , 明 明 謂 祝 本 非 絕 筆 更 定 之 本 矣 。 朱 子 之 家 猶 自 失 之 而 覓 得 之 , 況 祝 氏 何 從 得 乎 ? 其 不 直 告 以 此 非 定 本 , 必 自 有 故 , 不 可 考 矣 。 然 其 辭 其 意 則 顯 然 也 , 而 祝 氏 不 達 。 陳 氏 信 祝 本 而 載 之 於 發 明 , 而 倪 氏 又 述 之 於 輯 釋 , 皆 引 之 以 為 祝 本 重 , 亦 未 達 也 。 又 何 其 並 皆 出 於 鹵 莽 耶 ? 而 祝 本 之 為 非 定 本 更 可 以 決 然 矣 。 祝 本 如 此 , 則 其 相 傳 以 至 於 輯 釋 , 亦 如 此 矣 ; 輯 釋 如 此 , 則 其 脫 胎 於 此 之 大 全 , 亦 如 此 矣 ; 大 全 如 此 , 則 從 大 全 之 坊 本 , 亦 如 此 矣 。 總 之 不 知 朱 子 改 筆 之 所 以 然 爾 。
今 取 此 段 而 細 繹 之 , 熟 玩 之 , 即 其 所 以 必 改 之 旨 有 可 得 而 窺 見 者 。 「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 道 之 所 以 為 道 」 二 句 , 渾 括 「 天 命 之 謂 性 , 率 性 之 謂 道 」 二 句 , 不 復 分 貼 , 以 首 節 三 句 , 原 非 三 平 列 也 。 道 從 性 命 而 來 , 性 命 從 天 而 來 。 「 脩 道 之 謂 教 」 , 即 道 中 之 事 , 即 天 命 中 之 事 也 。 其 不 曰 「 性 之 所 以 為 性 」 者 , 以 經 義 繫 於 明 吾 人 之 有 道 , 而 不 繫 於 明 性 也 。 「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 道 之 所 以 為 道 , 聖 人 之 所 以 為 教 」 三 句 , 一 氣 追 出 「 原 其 所 自 , 無 一 不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二 句 來 , 方 纔 略 頓 , 使 下 文 「 學 者 知 之 , 則 其 於 學 知 所 用 力 而 自 不 能 已 矣 」 二 句 , 直 騰 而 上 接 也 。 「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 與 此 章 總 注 「 本 原 出 於 天 , 實 體 備 於 己 」 恰 相 針 對 , 雖 總 注 多 「 不 可 易 」 、 「 不 可 離 」 兩 層 , 然 「 不 可 易 」 即 「 出 於 天 」 足 言 之 耳 , 「 不 可 離 」 即 「 備 於 己 」 足 言 之 耳 , 非 有 添 出 也 。 即 此 「 無 一 不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一 句 之 中 , 亦 已 具 有 「 不 可 易 」 、 「 不 可 離 」 之 意 。 性 、 道 、 教 無 一 非 不 可 易 , 無 一 非 不 可 離 也 。 次 節 經 文 , 特 從 首 節 三 句 中 所 蘊 含 之 意 抽 出 而 顯 言 之 , 使 首 次 二 節 筋 絡 相 聯 耳 。 「 學 者 知 之 , 則 其 於 學 知 所 用 力 而 自 不 能 已 矣 」 , 此 二 句 正 為 此 節 經 文 推 原 立 言 之 所 以 然 處 , 正 得 子 思 喫 緊 啟 發 後 學 心 胸 之 旨 。 此 節 注 要 義 在 此 , 故 下 文 「 子 思 於 此 首 發 明 之 」 二 句 , 十 分 有 力 。 一 部 中 庸 , 其 使 學 者 知 所 用 力 自 不 能 已 之 意 居 其 半 也 。 「 讀 者 所 宜 深 體 而 默 識 也 」 , 乃 是 勉 勵 之 辭 。 改 本 之 精 妙 如 此 。 若 初 本 「 知 己 之 有 性 」 云 云 , 尚 覺 粗 淺 而 未 及 精 深 , 況 三 平 列 , 亦 依 文 而 失 旨 , 雖 似 整 齊 , 而 仍 於 第 一 句 遺 「 命 」 字 , 於 第 三 句 遺 「 道 」 字 , 文 亦 未 能 盡 依 。 董 子 所 謂 「 道 之 大 原 」 云 云 , 為 知 言 則 可 矣 ; 若 引 來 證 中 庸 此 節 , 則 為 偏 重 「 本 於 天 」 意 , 而 未 及 「 備 於 我 」 意 , 則 是 仍 未 免 遺 卻 親 切 一 邊 意 矣 。 定 本 與 未 定 本 相 較 , 雖 皆 朱 子 之 筆 , 而 盡 善 與 未 盡 善 縣 殊 。 朱 子 豈 徒 為 好 勞 ? 豈 樂 人 之 取 其 所 舍 而 舍 其 所 取 耶 ? 乃 輯 釋 反 為 引 陳 氏 之 言 曰 : 「 元 本 含 蓄 未 盡 , 至 定 本 則 盡 發 無 餘 蘊 。 」 是 粗 淺 則 得 解 而 以 為 盡 發 , 精 深 則 不 得 解 而 以 為 含 蓄 , 似 為 無 學 。 又 引 史 氏 之 言 曰 : 「 『 學 者 知 之 , 則 其 於 學 知 所 用 力 而 自 不 能 已 矣 』 , 不 過 稱 讚 子 思 勉 勵 學 者 之 言 , 不 復 有 所 發 明 於 經 。 」 是 以 鉤 深 致 遠 之 言 , 僅 視 為 稱 讚 而 勉 勵 , 似 為 無 見 。 又 引 陳 氏 之 言 曰 : 「 『 知 己 有 性 』 六 句 , 義 理 貫 通 , 造 語 瑩 潔 , 『 所 以 為 人 』 三 句 , 未 見 貫 通 之 妙 。 至 『 無 一 不 本 於 天 而 備 於 我 』 , 其 義 方 始 貫 耳 。 」 是 討 尋 章 句 而 僅 乃 用 其 批 評 帖 括 之 筆 , 似 為 無 知 。 此 所 以 繆 從 祝 本 , 而 致 令 聖 經 賢 傳 傳 授 心 法 之 文 , 大 儒 畢 生 盡 心 力 而 為 之 以 成 其 至 粹 者 , 千 百 闕 其 一 二 , 故 曰 不 可 不 辨 也 。
「 欲 其 一 於 善 而 無 自 欺 也 」 一 句 , 四 書 通 曰 : 「 初 本 『 必 自 慊 』 , 後 改 作 『 一 於 善 』 。 朱 子 嘗 曰 : 『 只 是 一 箇 心 , 便 是 誠 ; 纔 有 兩 , 便 自 欺 。 』 愚 謂 易 以 陽 為 君 子 , 陰 為 小 人 , 陽 一 而 陰 二 也 。 一 則 誠 , 二 則 不 誠 。 改 『 一 於 善 』 , 旨 哉 ! 」 通 之 說 如 此 , 則 「 一 於 善 」 為 定 本 無 疑 也 。 誠 其 意 者 , 自 修 之 首 , 故 提 善 字 , 以 下 文 「 致 其 知 」 句 方 有 知 為 善 以 去 惡 之 義 , 而 此 節 後 言 致 知 先 言 誠 意 , 不 比 下 節 及 第 六 章 皆 承 致 知 來 也 。 「 一 於 」 二 字 , 有 用 其 力 之 意 , 正 與 第 六 章 注 「 知 為 善 以 去 其 惡 , 則 當 實 用 其 力 」 , 恰 相 針 對 也 。 若 作 「 必 自 慊 」 , 則 終 不 如 「 一 於 善 」 之 顯 豁 而 縝 密 也 。 改 本 之 勝 於 初 本 又 如 此 , 而 輯 釋 顧 乃 又 引 陳 氏 之 言 曰 : 「 『 一 於 善 』 , 不 若 『 必 自 慊 』 對 『 毋 自 欺 』 , 只 以 傳 語 釋 經 文 , 尤 為 痛 快 該 備 。 」 夫 傳 本 釋 經 , 何 勞 挹 注 ? 以 用 傳 釋 經 為 快 , 不 如 不 注 , 而 但 讀 傳 文 矣 。 聖 經 三 綱 領 猶 必 言 善 , 若 注 自 修 之 首 而 不 提 善 字 , 何 以 反 謂 該 備 耶 ?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也 」 一 句 , 四 書 通 曰 : 「 初 改 本 云 : 『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心 。 』 後 改 本 云 :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 門 人 胡 泳 嘗 侍 坐 武 夷 亭 , 文 公 手 執 扇 一 柄 , 謂 泳 曰 : 『 便 如 此 扇 , 既 得 之 而 復 失 之 , 如 無 此 扇 一 般 。 』 所 以 解 『 德 』 字 用 『 不 失 』 字 。 」 通 之 所 引 如 此 , 則 「 不 失 」 為 最 後 定 本 無 疑 也 。 政 者 , 正 也 ; 德 者 , 得 也 。 得 字 承 上 「 為 政 」 二 字 來 。 得 於 心 者 , 心 正 也 。 心 正 而 後 身 正 , 身 正 而 後 朝 廷 正 , 朝 廷 正 而 後 天 下 正 , 所 謂 「 正 人 之 不 正 」 者 , 此 也 。 不 失 者 , 兢 兢 業 業 , 儆 戒 無 虞 , 罔 失 法 度 也 。 不 失 , 便 是 不 已 無 息 也 。 若 作 「 行 道 」 , 則 上 文 既 言 「 政 之 為 言 正 也 , 德 之 為 言 得 也 」 , 則 「 得 於 心 」 句 正 宜 直 接 , 而 於 此 復 加 以 「 行 道 」 二 字 , 豈 不 贅 乎 ? 初 本 是 「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身 」 , 次 改 「 身 」 作 「 心 」 而 仍 未 去 「 行 道 」 二 字 者 , 沿 古 注 而 未 能 盡 消 鎔 耳 。 況 不 失 , 則 道 之 行 也 自 在 其 中 而 不 待 言 矣 。 行 道 , 則 雖 有 得 於 心 而 未 見 其 必 不 失 也 。 最 後 改 本 之 勝 於 初 次 二 本 又 如 此 , 而 輯 釋 顧 乃 又 引 陳 氏 之 言 曰 : 「 此 必 非 末 後 定 本 , 終 不 如 『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心 』 之 精 當 。 『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 得 於 心 者 何 物 乎 ? 方 解 德 字 , 未 到 持 守 處 , 不 必 遽 云 不 失 。 『 據 於 德 』 注 『 得 之 於 心 而 守 之 不 失 』 , 道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乃 是 自 『 據 』 字 上 說 來 。 況 上 文 先 云 德 , 則 行 道 而 有 得 於 心 者 也 ; 若 遽 云 不 失 , 則 失 之 急 。 大 學 序 謂 『 本 之 躬 行 心 得 』 , 躬 行 即 行 道 , 心 得 即 有 得 於 心 , 參 觀 之 而 祝 氏 定 本 為 尤 信 。 」 是 又 皆 繆 證 。 夫 大 學 序 之 言 躬 行 也 , 上 有「 自 王 公 以 下 至 於 庶 人 之 子 弟 , 自 天 子 之 元 子 、 眾 子 , 以 至 公 、 卿 、 大 夫 、 元 士 之 適 子 , 與 凡 民 之 俊 秀 」 之 文 , 下 有 「 當 世 之 人 」 之 文 , 故 其 間 不 得 不 言 躬 行 也 。 若 為 政 以 德 , 則 其 所 為 者 即 其 所 以 。 所 為 所 以 , 非 有 異 時 , 何 得 多 添 「 行 道 」 二 字 於 其 閒 乎 ? 「 據 於 德 」 注 之 言 行 道 也 , 經 文 上 有 「 志 於 道 」 之 文 。 「 據 於 德 」 德 字 原 根 道 字 來 , 故 注 德 字 不 得 不 言 行 道 也 。 若 為 政 以 德 , 德 字 即 承 政 字 來 , 何 必 增 「 行 道 」 二 字 , 反 似 政 在 行 道 之 外 乎 ? 中 庸 說 到 「 不 顯 惟 德 」 , 亦 此 德 字 , 何 得 謂 方 解 德 字 , 未 到 持 守 處 耶 ? 又 引 史 氏 之 言 曰 : 「 定 宇 謂 得 於 心 者 何 物 ? 此 說 極 是 。 大 學 釋 明 德 曰 : 『 所 得 乎 天 。 』 便 見 所 得 實 處 。 今 但 曰 得 於 心 , 而 不 言 所 得 之 實 , 可 乎 ? 況 不 失 為 進 德 者 言 , 為 政 以 德 是 盛 德 , 不 失 不 足 以 言 之 。 」 是 又 繆 議 。 不 失 二 字 即 得 字 而 足 言 之 也 。 為 邦 章 注 曰 : 「 一 日 不 謹 則 法 壞 矣 。 」 故 必 言 不 失 以 足 之 。 豈 盛 德 不 可 言 不 失 耶 ? 大 學 注 謂 「 人 之 所 得 乎 天 」 , 以 見 德 非 大 人 所 獨 有 ; 此 節 注 不 言 行 道 , 以 見 聖 人 之 德 所 性 而 有 , 而 乃 妄 以 為 罅 漏 也 而 議 之 耶 ? 故 曰 猶 待 辨 也 。
若 夫 誠 意 章 注 , 坊 本 與 定 本 合 , 固 不 待 辨 矣 。 然 祝 本 有 諸 處 不 合 定 本 , 而 獨 於 最 後 所 改 之 誠 意 章 「 故 必 謹 之 於 此 , 以 審 其 幾 焉 」 無 殊 。 夫 此 , 以 年 譜 考 之 , 是 在 沒 前 三 日 所 改 者 也 , 何 以 祝 本 反 得 與 之 合 耶 ? 陳 氏 信 祝 本 為 定 本 , 以 他 本 為 未 定 本 , 而 惟 此 無 殊 , 陳 氏 亦 自 不 解 。 即 倪 氏 從 陳 氏 , 而 倪 氏 亦 自 不 解 。 然 此 亦 易 解 也 。 子 明 之 題 祝 本 也 , 即 曰 「 向 得 先 公 晚 年 絕 筆 所 更 定 」 , 則 晚 年 所 更 必 不 能 縷 述 , 而 絕 筆 所 更 必 為 之 述 於 此 , 以 揚 先 人 之 精 勤 。 祝 氏 得 此 語 , 潛 為 改 正 , 而 秘 其 因 題 得 改 之 由 。 自 謂 此 本 今 而 後 人 之 見 之 者 , 皆 以 為 晚 年 絕 筆 所 更 定 之 本 矣 , 於 是 但 述 所 云 「 四 書 元 本 」 以 下 二 十 六 字 , 示 人 謂 此 最 後 定 本 之 證 也 。 況 朱 子 之 疾 , 來 問 者 眾 , 歿 前 有 改 筆 , 及 門 必 述 傳 一 時 , 祝 氏 因 得 聞 而 竊 改 。 若 其 餘 諸 處 , 安 得 盡 聞 之 而 改 之 乎 ? 此 所 以 他 處 多 未 定 本 , 此 處 反 得 定 本 也 。 陳 氏 既 不 得 其 解 , 易 年 譜 以 就 之 。 輯 釋 引 陳 氏 之 言 曰 : 「 『 欲 其 必 自 慊 而 無 自 欺 也 』 一 句 , 惟 祝 氏 附 錄 本 如 此 , 他 本 皆 作 『 欲 其 一 於 善 」 。 年 譜 謂 : 『 慶 元 庚 申 四 月 辛 酉 , 公 改 誠 意 章 句 。 甲 子 , 公 易 簀 。 』 今 觀 誠 意 章 , 則 祝 本 與 諸 本 無 一 字 殊 , 惟 此 處 有 『 一 於 善 』 三 字 異 , 是 其 絕 筆 改 定 在 此 三 字 也 。 」 倪 氏 又 不 得 其 解 , 亦 疑 年 譜 。 於 輯 釋 摘 錄 年 譜 而 附 其 說 於 後 曰 : 「 鑑 有 晚 年 改 本 之 說 , 愚 考 之 年 譜 , 無 一 語 及 晚 年 改 本 之 論 , 似 為 可 疑 。 」 信 如 陳 氏 倪 氏 之 言 , 是 年 譜 有 訛 文 也 。 夫 惟 知 信 祝 本 , 而 於 其 罅 隙 可 疑 之 處 , 不 能 因 疑 生 悟 , 而 強 斷 年 譜 之 文 為 有 訛 , 抑 何 愚 乎 ! 不 待 辨 者 , 竊 更 有 所 解 如 此 , 若 不 可 不 辨 者 甚 多 , 不 能 盡 記 。
予 有 健 忘 之 疾 , 恐 盡 忘 而 無 以 請 正 於 先 生 朋 友 也 , 故 姑 取 其 尤 要 者 記 焉 。 忠 所 學 附 攷 粗 就 , 因 命 忠 刻 此 以 弁 於 卷 首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