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孟子集注3: 卷11 - 卷14

  • 作家相片: DaYi
    DaYi
  • 2023年2月13日
  • 讀畢需時 84 分鐘

孟子集注

孟子序說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離婁章句上 卷八

離婁章句下 卷九

萬章章句上 卷十

萬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孟 子 集 注 卷 十 一 告 子 章 句 上 凡 二 十 章。


    告 子 曰 : 「 性 , 猶 杞 柳 也 ; 義 , 猶 桮 棬 也 。 以 人 性 為 仁 義 , 猶 以 杞 柳 為 桮 棬 。 」 桮 , 音 杯 。 棬 , 丘 圓 反 。 性 者 , 人 生 所 �� 之 天 理 也 。 杞 柳 , 柜 柳 。 桮 棬 , 屈 木 所 為 , 若 卮 匜 之 屬 。 告 子 言 人 性 本 無 仁 義 , 必 待 矯 揉 而 後 成 , 如 荀 子 性 惡 之 說 也 。 孟 子 曰 : 「 子 能 順 杞 柳 之 性 而 以 為 桮 棬 乎 ? 將 戕 賊 杞 柳 而 後 以 為 桮 棬 也 ? 如 將 戕 賊 杞 柳 而 以 為 桮 棬 , 則 亦 將 戕 賊 人 以 為 仁 義 與 ? 率 天 下 之 人 而 禍 仁 義 者 , 必 子 之 言 夫 ! 」 戕 , 音 牆 。 與 , 平 聲 。 夫 , 音 扶 。 言 如 此 , 則 天 下 之 人 皆 以 仁 義 為 害 性 而 不 肯 為 , 是 因 子 之 言 而 為 仁 義 之 禍 也 。

    告 子 曰 : 「 性 猶 湍 水 也 , 決 諸 東 方 則 東 流 , 袂 諸 西 方 則 西 流 。 人 性 之 無 分 於 善 不 善 也 , 猶 水 之 無 分 於 東 西 也 。 」 湍 , 他 端 反 。 湍 , 波 流 瀠 回 之 貌 也 。 告 子 因 前 說 而 小 變 之 , 近 於 揚 子 善 惡 混 之 說 。 孟 子 曰 : 「 水 信 無 分 於 東 西 。 無 分 於 上 下 乎 ? 人 性 之 善 也 , 猶 水 之 就 下 也 。 人 無 有 不 善 , 水 無 有 不 下 。 言 水 誠 不 分 東 西 矣 , 然 豈 不 分 上 下 乎 ? 性 即 天 理 , 未 有 不 善 者 也 。 今 夫 水 , 搏 而 躍 之 , 可 使 過 顙 ; 激 而 行 之 , 可 使 在 山 。 是 豈 水 之 性 哉 ? 其 勢 則 然 也 。 人 之 可 使 為 不 善 , 其 性 亦 猶 是 也 。 」 夫 , 音 扶 。 搏 , 補 各 反 。 搏 , 擊 也 。 躍 , 跳 也 。 顙 , 額 也 。 水 之 過 額 在 山 , 皆 不 就 下 也 。 然 其 本 性 未 嘗 不 就 下 , 但 為 博 激 所 使 而 逆 其 性 耳 。 此 章 言 性 本 善 , 故 順 之 而 無 不 善 ; 本 無 惡 , 故 反 之 而 後 為 惡 , 非 本 無 定 體 , 而 可 以 無 所 不 為 也 。

    告 子 曰 : 「 生 之 謂 性 。 」 生 , 指 人 物 之 所 以 知 覺 運 動 者 而 言 。 告 子 論 性 , 前 後 四 章 , 語 雖 不 同 , 然 其 大 指 不 外 乎 此 , 與 近 世 佛 氏 所 謂 作 用 是 性 者 略 相 似 。 孟 子 曰 : 「 生 之 謂 性 也 , 猶 白 之 謂 白 與 ? 」 曰 : 「 然 。 」 「 白 羽 之 白 也 , 猶 白 雪 之 白 ; 白 雪 之 白 , 猶 白 玉 之 白 與 ? 」 曰 : 「 然 。 」 與 , 平 聲 。 下 同 。 白 之 謂 白 , 猶 言 凡 物 之 白 者 , 同 謂 之 白 , 更 無 差 別 也 。 白 羽 以 下 , 孟 子 再 問 而 告 子 曰 然 , 則 是 謂 凡 有 生 者 同 是 一 性 矣 。 「 然 則 犬 之 性 , 猶 牛 之 性 ; 牛 之 性 , 猶 人 之 性 與 ? 」 孟 子 又 言 若 果 如 此 , 則 犬 牛 與 人 皆 有 知 覺 , 皆 能 運 動 , 其 性 皆 無 以 異 矣 , 於 是 告 子 自 知 其 說 之 非 而 不 能 對 也 。 愚 按 : 性 者 , 人 之 所 得 於 天 之 理 也 ; 生 者 , 人 之 所 得 於 天 之 氣 也 。 性 , 形 而 上 者 也 ; 氣 , 形 而 下 者 也 。 人 物 之 生 , 莫 不 有 是 性 , 亦 莫 不 有 是 氣 。 然 以 氣 言 之 , 則 知 覺 運 動 , 人 與 物 若 不 異 也 ; 以 理 言 之 , 則 仁 義 禮 智 之 �� 豈 物 之 所 得 而 全 哉 ? 此 人 之 性 所 以 無 不 善 , 而 為 萬 物 之 靈 也 。 告 子 不 知 性 之 為 理 , 而 以 所 謂 氣 者 當 之 , 是 以 杞 柳 湍 水 之 喻 , 食 色 無 善 無 不 善 之 說 , 縱 橫 繆 戾 , 紛 紜 舛 錯 , 而 此 章 之 誤 乃 其 本 根 。 所 以 然 者 , 蓋 徒 知 知 覺 運 動 之 蠢 然 者 , 人 與 物 同 ; 而 不 知 仁 義 禮 智 之 粹 然 者 , 人 與 物 異 也 。 孟 子 以 是 折 之 , 其 義 精 矣 。

    告 子 曰 : 「 食 色 , 性 也 。 仁 , 內 也 , 非 外 也 ; 義 , 外 也 , 非 內 也 。 」 告 子 以 人 之 知 覺 運 動 者 為 性 , 故 言 人 之 甘 食 悅 色 者 即 其 性 。 故 仁 愛 之 心 生 於 內 , 而 事 物 之 宜 由 乎 外 。 學 者 但 當 用 力 於 仁 , 而 不 必 求 合 於 義 也 。 孟 子 曰 : 「 何 以 謂 仁 內 義 外 也 ? 」 曰 : 「 彼 長 而 我 長 之 , 非 有 長 於 我 也 ; 猶 彼 白 而 我 白 之 , 從 其 白 於 外 也 , 故 謂 之 外 也 。 」 長 , 上 聲 , 下 同 。 我 長 之 , 我 以 彼 為 長 也 ; 我 白 之 , 我 以 彼 為 白 也 。 曰 : 「 異 於 白 馬 之 白 也 , 無 以 異 於 白 人 之 白 也 ; 不 識 長 馬 之 長 也 , 無 以 異 於 長 人 之 長 與 ? 且 謂 長 者 義 乎 ? 長 之 者 義 乎 ? 」 與 , 平 聲 , 下 同 。 張 氏 曰 : 「 上 異 於 二 字 疑 衍 。 」 李 氏 曰 : 「 或 有 闕 文 焉 。 」 愚 按 : 白 馬 白 人 , 所 謂 彼 白 而 我 白 之 也 ; 長 馬 長 人 , 所 謂 彼 長 而 我 長 之 也 。 白 馬 白 人 不 異 , 而 長 馬 長 人 不 同 , 是 乃 所 謂 義 也 。 義 不 在 彼 之 長 , 而 在 我 長 之 之 心 , 則 義 之 非 外 明 矣 。 曰 : 「 吾 弟 則 愛 之 , 秦 人 之 弟 則 不 愛 也 , 是 以 我 為 悅 者 也 , 故 謂 之 內 。 長 楚 人 之 長 , 亦 長 吾 之 長 , 是 以 長 為 悅 者 也 , 故 謂 之 外 也 。 」 言 愛 主 於 我 , 故 仁 在 內 ; 敬 主 於 長 , 故 義 在 外 。 曰 : 「 耆 秦 人 之 炙 , 無 以 異 於 耆 吾 炙 。 夫 物 則 亦 有 然 者 也 , 然 則 耆 炙 亦 有 外 與 ? 」 耆 , 與 嗜 同 。 夫 , 音 扶 。 言 長 之 耆 之 , 皆 出 於 心 也 。 林 氏 曰 : 「 告 子 以 食 色 為 性 , 故 因 其 所 明 者 而 通 之 。 」 自 篇 首 至 此 四 章 , 告 子 之 辯 屢 屈 , 而 屢 變 其 說 以 求 勝 , 卒 不 聞 其 能 自 反 而 有 所 疑 也 。 此 正 其 所 謂 不 得 於 言 勿 求 於 心 者 , 所 以 卒 於 鹵 莽 而 不 得 其 正 也 。

    孟 季 子 問 公 都 子 曰 : 「 何 以 謂 義 內 也 ? 」 孟 季 子 , 疑 孟 仲 子 之 弟 也 。 蓋 聞 孟 子 之 言 而 未 達 , 故 私 論 之 。 曰 : 「 行 吾 敬 , 故 謂 之 內 也 。 」 所 敬 之 人 雖 在 外 , 然 知 其 當 敬 而 行 吾 心 之 敬 以 敬 之 , 則 不 在 外 也 。 「 鄉 人 長 於 伯 兄 一 歲 , 則 誰 敬 ? 」 曰 : 「 敬 兄 。 」 「 酌 則 誰 先 ? 」 曰 : 「 先 酌 鄉 人 。 」 「 所 敬 在 此 , 所 長 在 彼 , 果 在 外 , 非 由 內 也 。 」 長 , 上 聲 。 伯 , 長 也 。 酌 , 酌 酒 也 。 此 皆 季 子 問 、 公 都 子 答 , 而 季 子 又 言 , 如 此 則 敬 長 之 心 , 果 不 由 中 出 也 。 公 都 子 不 能 答 , 以 告 孟 子 。 孟 子 曰 : 「 敬 叔 父 乎 ? 敬 弟 乎 ? 彼 將 曰 『 敬 叔 父 』 。 曰 : 『 弟 為 尸 , 則 誰 敬 ? 』 彼 將 曰 『 敬 弟 。 』 子 曰 : 『 惡 在 其 敬 叔 父 也 ? 』 彼 將 曰 『 在 位 故 也 。 』 子 亦 曰 : 『 在 位 故 也 。 庸 敬 在 兄 , 斯 須 之 敬 在 鄉 人 。 』 」 惡 , 平 聲 。 尸 , 祭 祀 所 主 以 象 神 , 雖 子 弟 為 之 , 然 敬 之 當 如 祖 考 也 。 在 位 , 弟 在 尸 位 , 鄉 人 在 賓 客 之 位 也 。 庸 , 常 也 。 斯 須 , 暫 時 也 。 言 因 時 制 宜 , 皆 由 中 出 也 。 季 子 聞 之 曰 : 「 敬 叔 父 則 敬 , 敬 弟 則 敬 , 果 在 外 , 非 由 內 也 。 」 公 都 子 曰 : 「 冬 日 則 飲 湯 , 夏 日 則 飲 水 , 然 則 飲 食 亦 在 外 也 ? 」 此 亦 上 章 耆 炙 之 意 。 范 氏 曰 : 「 二 章 問 答 , 大 指 略 同 , 皆 反 覆 譬 喻 以 曉 當 世 , 使 明 仁 義 之 在 內 , 則 知 人 之 性 善 , 而 皆 可 以 為 堯 舜 矣 。 」

    公 都 子 曰 : 「 告 子 曰 : 『 性 無 善 無 不 善 也 。 』 此 亦 「 生 之 謂 性 、 食 色 性 也 」 之 意 , 近 世 蘇 氏 、 胡 氏 之 說 蓋 如 此 。 或 曰 : 『 性 可 以 為 善 , 可 以 為 不 善 ; 是 故 文 武 興 , 則 民 好 善 ; 幽 厲 興 , 則 民 好 暴 。 』 好 , 去 聲 。 此 即 湍 水 之 說 也 。 或 曰 : 『 有 性 善 , 有 性 不 善 ; 是 故 以 堯 為 君 而 有 象 , 以 瞽 瞍 為 父 而 有 舜 ; 以 紂 為 兄 之 子 且 以 為 君 , 而 有 微 子 啟 、 王 子 比 干 。 』 韓 子 性 有 三 品 之 說 蓋 如 此 。 按 此 文 , 則 微 子 、 比 干 皆 紂 之 叔 父 , 而 書 稱 微 子 為 商 王 元 子 , 疑 此 或 有 誤 字 。 今 曰 『 性 善 』 , 然 則 彼 皆 非 與 ? 」 與 , 平 聲 。 孟 子 曰 : 「 乃 若 其 情 , 則 可 以 為 善 矣 , 乃 所 謂 善 也 。 乃 若 , 發 語 辭 。 情 者 , 性 之 動 也 。 人 之 情 , 本 但 可 以 為 善 而 不 可 以 為 惡 , 則 性 之 本 善 可 知 矣 。 若 夫 為 不 善 , 非 才 之 罪 也 。 夫 , 音 扶 。 才 , 猶 材 質 , 人 之 能 也 。 人 有 是 性 , 則 有 是 才 , 性 既 善 則 才 亦 善 。 人 之 為 不 善 , 乃 物 欲 陷 溺 而 然 , 非 其 才 之 罪 也 。 惻 隱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羞 惡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恭 敬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是 非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惻 隱 之 心 , 仁 也 ; 羞 惡 之 心 , 義 也 ; 恭 敬 之 心 , 禮 也 ; 是 非 之 心 , 智 也 。 仁 義 禮 智 , 非 由 外 鑠 我 也 , 我 固 有 之 也 , 弗 思 耳 矣 。 故 曰 : 『 求 則 得 之 , 舍 則 失 之 。 』 或 相 倍 蓰 而 無 算 者 , 不 能 盡 其 才 者 也 。 惡 , 去 聲 。 舍 , 上 聲 。 蓰 , 音 師 。 恭 者 , 敬 之 發 於 外 者 也 ; 敬 者 , 恭 之 主 於 中 者 也 。 鑠 , 以 火 銷 金 之 名 , 自 外 以 至 內 也 。 算 , 數 也 。 言 四 者 之 心 人 所 固 有 , 但 人 自 不 思 而 求 之 耳 , 所 以 善 惡 相 去 之 遠 , 由 不 思 不 求 而 不 能 擴 充 以 盡 其 才 也 。 前 篇 言 是 四 者 為 仁 義 禮 智 之 端 , 而 此 不 言 端 者 , 彼 欲 其 擴 而 充 之 , 此 直 因 用 以 著 其 本 體 , 故 言 有 不 同 耳 。 詩 曰 : 『 天 生 蒸 民 , 有 物 有 則 。 民 之 秉 夷 , 好 是 懿 德 。 』 孔 子 曰 : 『 為 此 詩 者 , 其 知 道 乎 ! 故 有 物 必 有 則 , 民 之 秉 夷 也 , 故 好 是 懿 德 。 』 」 好 , 去 聲 。 詩 大 雅 烝 民 之 篇 。 蒸 , 詩 作 烝 , 眾 也 。 物 , 事 也 。 則 , 法 也 。 夷 , 詩 作 彝 , 常 也 。 懿 , 美 也 。 有 物 必 有 法 : 如 有 耳 目 , 則 有 聰 明 之 德 ; 有 父 子 , 則 有 慈 孝 之 心 , 是 民 所 秉 執 之 常 性 也 , 故 人 之 情 無 不 好 此 懿 德 者 。 以 此 觀 之 , 則 人 性 之 善 可 見 , 而 公 都 子 所 問 之 三 說 , 皆 不 辯 而 自 明 矣 。 程 子 曰 : 「 性 即 理 也 , 理 則 堯 舜 至 於 塗 人 一 也 。 才 �� 於 氣 , 氣 有 清 濁 , �� 其 清 者 為 賢 , �� 其 濁 者 為 愚 。 學 而 知 之 , 則 氣 無 清 濁 , 皆 可 至 於 善 而 復 性 之 本 , 湯 武 身 之 是 也 。 孔 子 所 言 下 愚 不 移 者 , 則 自 暴 自 棄 之 人 也 。 」 又 曰 : 「 論 性 不 論 氣 , 不 備 ; 論 氣 不 論 性 , 不 明 , 二 之 則 不 是 。 」 張 子 曰 : 「 形 而 後 有 氣 質 之 性 , 善 反 之 則 天 地 之 性 存 焉 。 故 氣 質 之 性 , 君 子 有 弗 性 者 焉 。 」 愚 按 : 程 子 此 說 才 字 , 與 孟 子 本 文 小 異 。 蓋 孟 子 專 指 其 發 於 性 者 言 之 , 故 以 為 才 無 不 善 ; 程 子 兼 指 其 �� 於 氣 者 言 之 , 則 人 之 才 固 有 昏 明 強 弱 之 不 同 矣 , 張 子 所 謂 氣 質 之 性 是 也 。 二 說 雖 殊 , 各 有 所 當 , 然 以 事 理 考 之 , 程 子 為 密 。 蓋 氣 質 所 �� 雖 有 不 善 , 而 不 害 性 之 本 善 ; 性 雖 本 善 , 而 不 可 以 無 省 察 矯 揉 之 功 , 學 者 所 當 深 玩 也 。

    孟 子 曰 : 「 富 歲 , 子 弟 多 賴 ; 凶 歲 , 子 弟 多 暴 , 非 天 之 降 才 爾 殊 也 , 其 所 以 陷 溺 其 心 者 然 也 。 富 歲 , 豐 年 也 。 賴 , 藉 也 。 豐 年 衣 食 饒 足 , 故 有 所 顧 藉 而 為 善 ; 凶 年 衣 食 不 足 , 故 有 以 陷 溺 其 心 而 為 暴 。 今 夫 麰 麥 , 播 種 而 耰 之 , 其 地 同 , 樹 之 時 又 同 , 浡 然 而 生 , 至 於 日 至 之 時 , 皆 熟 矣 。 雖 有 不 同 , 則 地 有 肥 磽 , 雨 露 之 養 , 人 事 之 不 齊 也 。 夫 , 音 扶 。 麰 , 音 牟 。 耰 , 音 憂 。 磽 , 苦 交 反 。 麰 , 大 麥 也 。 耰 , 覆 種 也 。 日 至 之 時 , 謂 當 成 熟 之 期 也 。 磽 , 瘠 薄 也 。 故 凡 同 類 者 , 舉 相 似 也 , 何 獨 至 於 人 而 疑 之 ? 聖 人 與 我 同 類 者 。 聖 人 亦 人 耳 , 其 性 之 善 , 無 不 同 也 。 故 龍 子 曰 : 『 不 知 足 而 為 屨 , 我 知 其 不 為 蕢 也 。 』 屨 之 相 似 , 天 下 之 足 同 也 。 蕢 , 音 匱 。 蕢 , 草 器 也 。 不 知 人 足 之 大 小 而 為 之 屨 , 雖 未 必 適 中 , 然 必 似 足 形 , 不 至 成 蕢 也 。 口 之 於 味 , 有 同 耆 也 。 易 牙 先 得 我 口 之 所 耆 者 也 。 如 使 口 之 於 味 也 , 其 性 與 人 殊 , 若 犬 馬 之 與 我 不 同 類 也 , 則 天 下 何 耆 皆 從 易 牙 之 於 味 也 ? 至 於 味 , 天 下 期 於 易 牙 , 是 天 下 之 口 相 似 也 耆 , 與 嗜 同 , 下 同 。 易 牙 , 古 之 知 味 者 。 言 易 牙 所 調 之 味 , 則 天 下 皆 以 為 美 也 。 惟 耳 亦 然 。 至 於 聲 , 天 下 期 於 師 曠 , 是 天 下 之 耳 相 似 也 。 師 曠 , 能 審 音 者 也 。 言 師 曠 所 和 之 音 , 則 天 下 皆 以 為 美 也 。 惟 目 亦 然 。 至 於 子 都 , 天 下 莫 不 知 其 姣 也 。 不 知 子 都 之 姣 者 , 無 目 者 也 。 姣 , 古 卯 反 。 子 都 , 古 之 美 人 也 。 妏 , 好 也 。 故 曰 : 口 之 於 味 也 , 有 同 耆 焉 ; 耳 之 於 聲 也 , 有 同 聽 焉 ; 目 之 於 色 也 , 有 同 美 焉 。 至 於 心 , 獨 無 所 同 然 乎 ? 心 之 所 同 然 者 何 也 ? 謂 理 也 , 義 也 。 聖 人 先 得 我 心 之 所 同 然 耳 。 故 理 義 之 悅 我 心 , 猶 芻 豢 之 悅 我 口 。 」 然 , 猶 可 也 。 草 食 曰 芻 , 牛 羊 是 也 ; 穀 食 曰 豢 , 犬 豕 是 也 。 程 子 曰 : 「 在 物 為 理 , 處 物 為 義 , 體 用 之 謂 也 。 孟 子 言 人 心 無 不 悅 理 義 者 , 但 聖 人 則 先 知 先 覺 乎 此 耳 , 非 有 以 異 於 人 也 。 」 程 子 又 曰 : 「 理 義 之 悅 我 心 , 猶 芻 豢 之 悅 我 口 , 此 語 親 切 有 味 。 須 實 體 察 得 理 義 之 悅 心 , 真 猶 芻 豢 之 悅 口 , 始 得 。 」

    孟 子 曰 : 「 牛 山 之 木 嘗 美 矣 , 以 其 郊 於 大 國 也 , 斧 斤 伐 之 , 可 以 為 美 乎 ? 是 其 日 夜 之 所 息 , 雨 露 之 所 潤 , 非 無 萌 櫱 之 生 焉 , 牛 羊 又 從 而 牧 之 , 是 以 若 彼 濯 濯 也 。 人 見 其 濯 濯 也 , 以 為 未 嘗 有 材 焉 , 此 豈 山 之 性 也 哉 ? 櫱 , 五 割 反 。 牛 山 , 齊 之 東 南 山 也 。 邑 外 謂 之 郊 , 言 牛 山 之 木 , 前 此 固 嘗 美 矣 , 今 為 大 國 之 郊 , 伐 之 者 眾 , 故 失 其 美 耳 。 息 , 生 長 也 。 日 夜 之 所 息 , 謂 氣 化 流 行 未 嘗 間 斷 , 故 日 夜 之 閒 , 凡 物 皆 有 所 生 長 也 , 萌 , 芽 也 。 櫱 , 芽 之 旁 出 者 也 。 濯 濯 , 光 潔 之 貌 。 材 , 材 木 也 。 言 山 木 雖 伐 , 猶 有 萌 櫱 , 而 牛 羊 又 從 而 害 之 , 是 以 至 於 光 潔 而 無 草 木 也 。 雖 存 乎 人 者 , 豈 無 仁 義 之 心 哉 ? 其 所 以 放 其 良 心 者 , 亦 猶 斧 斤 之 於 木 也 , 旦 旦 而 伐 之 , 可 以 為 美 乎 ? 其 日 夜 之 所 息 , 平 旦 之 氣 , 其 好 惡 與 人 相 近 也 者 幾 希 , 則 其 旦 晝 之 所 為 , 有 梏 亡 之 矣 。 梏 之 反 覆 , 則 其 夜 氣 不 足 以 存 ; 夜 氣 不 足 以 存 , 則 其 違 禽 獸 不 遠 矣 。 人 見 其 禽 獸 也 , 而 以 為 未 嘗 有 才 焉 者 , 是 豈 人 之 情 也 哉 ? 好 、 惡 , 並 去 聲 。 良 心 者 , 本 然 之 善 心 , 即 所 謂 仁 義 之 心 也 。 平 旦 之 氣 , 謂 未 與 物 接 之 時 , 清 明 之 氣 也 。 好 惡 與 人 相 近 , 言 得 人 心 之 所 同 然 也 。 幾 希 , 不 多 也 。 梏 , 械 也 。 反 覆 , 展 轉 也 。 言 人 之 良 心 雖 已 放 失 , 然 其 日 夜 之 間 , 亦 必 有 所 生 長 。 故 平 旦 未 與 物 接 , 其 氣 清 明 之 際 , 良 心 猶 必 有 發 見 者 。 但 其 發 見 至 微 , 而 旦 晝 所 為 之 不 善 , 又 已 隨 而 梏 亡 之 , 如 山 木 既 伐 , 猶 有 萌 櫱 , 而 牛 羊 又 牧 之 也 。 晝 之 所 為 , 既 有 以 害 其 夜 之 所 息 , 又 不 能 勝 其 晝 之 所 為 , 是 以 展 轉 相 害 。 至 於 夜 氣 之 生 , 日 以 寖 薄 , 而 不 足 以 存 其 仁 義 之 良 心 , 則 平 旦 之 氣 亦 不 能 清 , 而 所 好 惡 遂 與 人 遠 矣 。 故 苟 得 其 養 , 無 物 不 長 ; 苟 失 其 養 , 無 物 不 消 。 長 , 上 聲 。 山 木 人 心 , 其 理 一 也 。 孔 子 曰 : 『 操 則 存 , 舍 則 亡 ; 出 入 無 時 , 莫 知 其 鄉 。 』 惟 心 之 謂 與 ? 」 舍 , 日 暴 之 , 十 日 寒 之 , 未 有 能 生 者 也 。 吾 見 亦 罕 矣 , 吾 退 而 寒 之 者 至 矣 , 吾 如 有 萌 焉 何 哉 ? 易 , 去 聲 。 暴 , 步 卜 反 。 見 , 音 現 。 暴 , 溫 之 也 。 我 見 王 之 時 少 , 猶 一 日 暴 之 也 , 我 退 則 諂 諛 雜 進 之 日 多 , 是 十 日 寒 之 也 。 雖 有 萌 櫱 之 生 , 我 亦 安 能 如 之 何 哉 ? 今 夫 弈 之 為 數 , 小 數 也 ; 不 專 心 致 志 , 則 不 得 也 。 弈 秋 , 通 國 之 善 弈 者 也 。 使 弈 秋 誨 二 人 弈 , 其 一 人 專 心 致 志 , 惟 弈 秋 之 為 聽 。 一 人 雖 聽 之 , 一 心 以 為 有 鴻 鵠 將 至 , 思 援 弓 繳 而 射 之 , 雖 與 之 俱 學 , 弗 若 之 矣 。 為 是 其 智 弗 若 與 ? 曰 : 非 然 也 。 」 夫 , 音 扶 。 繳 , 音 灼 。 射 , 食 亦 反 。 為 是 之 為 , 去 聲 。 若 與 之 與 , 平 聲 。 弈 , 圍 棋 也 。 數 , 技 也 。 致 , 極 也 。 弈 秋 , 善 弈 者 名 秋 也 。 繳 , 以 繩 繫 矢 而 射 也 。 程 子 為 講 官 , 言 於 上 曰 : 「 人 主 一 日 之 閒 , 接 賢 士 大 夫 之 時 多 , 親 宦 官 宮 妾 之 時 少 ; 則 可 以 涵 養 氣 質 , 而 薰 陶 德 性 。 」 時 不 能 用 , 識 者 恨 之 。 范 氏 曰 「 人 君 之 心 , 惟 在 所 養 。 君 子 養 之 以 善 則 智 , 小 人 養 之 以 惡 則 愚 。 然 賢 人 易 疏 , 小 人 易 親 , 是 以 寡 不 能 勝 眾 , 正 不 能 勝 邪 。 自 古 國 家 治 日 常 少 , 而 亂 日 常 多 , 蓋 以 此 也 。 」

    孟 子 曰 : 「 魚 , 我 所 欲 也 ; 熊 掌 , 亦 我 所 欲 也 ,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 舍 魚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 生 , 亦 我 所 欲 也 ; 義 , 亦 我 所 欲 也 ,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也 。 舍 , 上 聲 。 魚 與 熊 掌 皆 美 味 , 而 熊 掌 尤 美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 故 不 為 苟 得 也 ; 死 亦 我 所 惡 ,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 。 惡 、 辟 , 皆 去 聲 , 下 同 。 釋 所 以 舍 生 取 義 之 意 。 得 , 得 生 也 。 欲 生 惡 死 者 , 雖 眾 人 利 害 之 常 情 ; 而 欲 惡 有 甚 於 生 死 者 , 乃 秉 彝 義 理 之 良 心 , 是 以 欲 生 而 不 為 苟 得 , 惡 死 而 有 所 不 避 也 。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於 生 , 則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 何 不 用 也 ? 使 人 之 所 惡 莫 甚 於 死 者 , 則 凡 可 以 辟 患 者 , 何 不 為 也 ? 設 使 人 無 秉 彝 之 良 心 , 而 但 有 利 害 之 私 情 , 則 凡 可 以 偷 生 免 死 者 , 皆 將 不 顧 禮 義 而 為 之 矣 。 由 是 則 生 而 有 不 用 也 , 由 是 則 可 以 辟 患 而 有 不 為 也 。 由 其 必 有 秉 彝 之 良 心 , 是 以 其 能 舍 生 取 義 如 此 。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非 獨 賢 者 有 是 心 也 , 人 皆 有 之 , 賢 者 能 勿 喪 耳 。 喪 , 去 聲 。 羞 惡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但 眾 人 汨 於 利 欲 而 忘 之 , 惟 賢 者 能 存 之 而 不 喪 耳 。 一 簞 食 , 一 豆 羹 , 得 之 則 生 , 弗 得 則 死 。 �� 爾 而 與 之 , 行 道 之 人 弗 受 ; 蹴 爾 而 與 之 , 乞 人 不 屑 也 。 食 , 音 嗣 。 �� , 呼 故 反 。 蹴 , 子 六 反 。 豆 , 木 器 也 。 �� , 咄 啐 之 貌 。 行 道 之 人 , 路 中 凡 人 也 。 蹴 , 踐 踏 也 。 乞 人 , 丐 乞 之 人 也 。 不 屑 , 不 以 為 潔 也 。 言 雖 欲 食 之 急 而 猶 惡 無 禮 , 有 寧 死 而 不 食 者 。 是 其 羞 惡 之 本 心 , 欲 惡 有 甚 於 生 死 者 , 人 皆 有 之 也 。 萬 鍾 則 不 辨 禮 義 而 受 之 。 萬 鍾 於 我 何 加 焉 ? 為 宮 室 之 美 、 妻 妾 之 奉 、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與 ? 為 , 去 聲 。 與 , 平 聲 。 萬 鍾 於 我 何 加 , 言 於 我 身 無 所 增 益 也 。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 謂 所 知 識 之 窮 乏 者 感 我 之 惠 也 。 上 言 人 皆 有 羞 惡 之 心 , 此 言 眾 人 所 以 喪 之 。 由 此 三 者 , 蓋 理 義 之 心 雖 曰 固 有 , 而 物 欲 之 蔽 , 亦 人 所 易 昏 也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 今 為 宮 室 之 美 為 之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 今 為 妻 妾 之 奉 為 之 ; 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 , 今 為 所 識 窮 乏 者 得 我 而 為 之 ,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 此 之 謂 失 其 本 心 。 」 鄉 、 為 , 並 去 聲 。 為 之 之 為 , 並 如 字 。 言 三 者 身 外 之 物 , 其 得 失 比 生 死 為 甚 輕 。 鄉 為 身 死 猶 不 肯 受 �� 蹴 之 食 , 今 乃 為 此 三 者 而 受 無 禮 義 之 萬 鍾 , 是 豈 不 可 以 止 乎 ? 本 心 , 謂 羞 惡 之 心 。 此 章 言 羞 惡 之 心 , 人 所 固 有 。 或 能 決 死 生 於 危 迫 之 際 , 而 不 免 計 豐 約 於 宴 安 之 時 , 是 以 君 子 不 可 頃 刻 而 不 省 察 於 斯 焉 。

    孟 子 曰 : 「 仁 , 人 心 也 ; 義 , 人 路 也 。 仁 者 心 之 德 , 程 子 所 謂 心 如 穀 種 , 仁 則 其 生 之 性 , 是 也 。 然 但 謂 之 仁 , 則 人 不 知 其 切 於 己 , 故 反 而 名 之 曰 人 心 , 則 可 以 見 其 為 此 身 酬 酢 萬 變 之 主 , 而 不 可 須 臾 失 矣 。 義 者 行 事 之 宜 , 謂 之 人 路 , 則 可 以 見 其 為 出 入 往 來 必 由 之 道 , 而 不 可 須 臾 舍 矣 。 舍 其 路 而 弗 由 , 放 其 心 而 不 知 求 , 哀 哉 ! 舍 , 上 聲 。 哀 哉 二 字 , 最 宜 詳 味 , 令 人 惕 然 有 深 省 處 。 人 有 雞 犬 放 , 則 知 求 之 ; 有 放 心 , 而 不 知 求 。 程 子 曰 : 「 心 至 重 , 雞 犬 至 輕 。 雞 犬 放 則 知 求 之 , 心 放 而 不 知 求 , 豈 愛 其 至 輕 而 忘 其 至 重 哉 ? 弗 思 而 已 矣 。 」 愚 謂 上 兼 言 仁 義 , 而 此 下 專 論 求 放 心 者 , 能 求 放 心 , 則 不 違 於 仁 而 義 在 其 中 矣 。 學 問 之 道 無 他 , 求 其 放 心 而 已 矣 。 」 學 問 之 事 , 固 非 一 端 , 然 其 道 則 在 於 求 其 放 心 而 已 。 蓋 能 如 是 則 志 氣 清 明 , 義 理 昭 著 , 而 可 以 上 達 ; 不 然 則 昏 昧 放 逸 , 雖 曰 從 事 於 學 , 而 終 不 能 有 所 發 明 矣 。 故 程 子 曰 : 「 聖 賢 千 言 萬 語 , 只 是 欲 人 將 已 放 之 心 約 之 , 使 反 復 入 身 來 , 自 能 尋 向 上 去 , 下 學 而 上 達 也 。 」 此 乃 孟 子 開 示 切 要 之 言 , 程 子 又 發 明 之 , 曲 盡 其 指 , 學 者 宜 服 膺 而 勿 失 也 。

    孟 子 曰 : 「 今 有 無 名 之 指 , 屈 而 不 信 , 非 疾 痛 害 事 也 , 如 有 能 信 之 者 , 則 不 遠 秦 楚 之 路 , 為 指 之 不 若 人 也 。 信 , 與 伸 同 。 為 , 去 聲 。 無 名 指 , 手 之 第 四 指 也 。 指 不 若 人 , 則 知 惡 之 ; 心 不 若 人 , 則 不 知 惡 , 此 之 謂 不 知 類 也 。 」 惡 , 去 聲 。 不 知 類 , 言 其 不 知 輕 重 之 等 也 。

    孟 子 曰 : 「 拱 把 之 桐 梓 , 人 苟 欲 生 之 , 皆 知 所 以 養 之 者 。 至 於 身 , 而 不 知 所 以 養 之 者 , 豈 愛 身 不 若 桐 梓 哉 ? 弗 思 甚 也 。 」 拱 , 兩 手 所 圍 也 。 把 , 一 手 所 握 也 。 桐 梓 , 二 木 名 。

    孟 子 曰 : 「 人 之 於 身 也 , 兼 所 愛 。 兼 所 愛 , 則 兼 所 養 也 。 無 尺 寸 之 膚 不 愛 焉 , 則 無 尺 寸 之 膚 不 養 也 。 所 以 考 其 善 不 善 者 , 豈 有 他 哉 ? 於 己 取 之 而 已 矣 。 人 於 一 身 , 固 當 兼 養 , 然 欲 考 其 所 養 之 善 否 者 , 惟 在 反 之 於 身 , 以 審 其 輕 重 而 已 矣 。 體 有 貴 賤 , 有 小 大 。 無 以 小 害 大 , 無 以 賤 害 貴 。 養 其 小 者 為 小 人 , 養 其 大 者 為 大 人 。 賤 而 小 者 , 口 腹 也 ; 貴 而 大 者 , 心 志 也 。 今 有 場 師 , 舍 其 梧 檟 , 養 其 樲 棘 , 則 為 賤 場 師 焉 。 舍 , 上 聲 。 檟 , 音 賈 。 樲 , 音 貳 。 場 師 , 治 場 圃 者 。 梧 , 桐 也 ; 檟 , 梓 也 , 皆 美 材 也 。 樲 棘 , 小 棗 , 非 美 材 也 。 養 其 一 指 而 失 其 肩 背 , 而 不 知 也 , 則 為 狼 疾 人 也 。 狼 善 顧 , 疾 則 不 能 , 故 以 為 失 肩 背 之 喻 。 飲 食 之 人 , 則 人 賤 之 矣 , 為 其 養 小 以 失 大 也 。 為 , 去 聲 。 飲 食 之 人 , 專 養 口 腹 者 也 。 飲 食 之 人 無 有 失 也 , 則 口 腹 豈 適 為 尺 寸 之 膚 哉 ? 」 此 言 若 使 專 養 口 腹 , 而 能 不 失 其 大 體 , 專 口 腹 之 養 , 軀 命 所 關 , 不 但 為 尺 寸 之 膚 而 已 。 但 養 小 之 人 , 無 不 失 其 大 者 , 故 口 腹 雖 所 當 養 , 而 終 不 可 以 小 害 大 , 賤 害 貴 也 。

    公 都 子 問 曰 : 「 鈞 是 人 也 , 或 為 大 人 , 或 為 小 人 , 何 也 ? 」 孟 子 曰 : 「 從 其 大 體 為 大 人 , 從 其 小 體 為 小 人 。 」 鈞 , 同 也 。 從 , 隨 也 。 大 體 , 心 也 。 小 體 , 耳 目 之 類 也 。 曰 : 「 鈞 是 人 也 , 或 從 其 大 體 , 或 從 其 小 體 , 何 也 ? 」 曰 : 「 耳 目 之 官 不 思 , 而 蔽 於 物 , 物 交 物 , 則 引 之 而 已 矣 。 心 之 官 則 思 , 思 則 得 之 , 不 思 則 不 得 也 。 此 天 之 所 與 我 者 , 先 立 乎 其 大 者 , 則 其 小 者 弗 能 奪 也 。 此 為 大 人 而 已 矣 。 」 官 之 為 言 司 也 。 耳 司 聽 , 目 司 視 , 各 有 所 職 而 不 能 思 , 是 以 蔽 於 外 物 。 既 不 能 思 而 蔽 於 外 物 , 則 亦 一 物 而 已 。 又 以 外 物 交 於 此 物 , 其 引 之 而 去 不 難 矣 。 心 則 能 思 , 而 以 思 為 職 。 凡 事 物 之 來 , 心 得 其 職 , 則 得 其 理 , 而 物 不 能 蔽 ; 失 其 職 , 則 不 得 其 理 , 而 物 來 蔽 之 。 此 三 者 , 皆 天 之 所 以 與 我 者 , 而 心 為 大 。 若 能 有 以 立 之 , 則 事 無 不 思 , 而 耳 目 之 欲 不 能 奪 之 矣 , 此 所 以 為 大 人 也 。 然 此 天 之 此 , 舊 本 多 作 比 , 而 趙 注 亦 以 比 方 釋 之 。 今 本 既 多 作 此 , 而 注 亦 作 此 , 乃 未 詳 孰 是 。 但 作 比 字 〔 一 〕 , 於 義 為 短 , 故 且 從 今 本 云 。 范 浚 心 箴 曰 : 「 茫 茫 堪 輿 , 俯 仰 無 垠 。 人 於 其 間 , 眇 然 有 身 。 是 身 之 微 , 大 倉 稊 米 , 參 為 三 才 , 曰 惟 心 耳 。 往 古 來 今 , 孰 無 此 心 ? 心 為 形 役 , 乃 獸 乃 禽 。 惟 口 耳 目 , 手 足 動 靜 , 投 閒 抵 隙 , 為 厥 心 病 。 一 心 之 微 , 眾 欲 攻 之 , 其 與 存 者 , 嗚 呼 幾 希 ! 君 子 存 誠 , 克 念 克 敬 , 天 君 泰 然 , 百 體 從 令 。 」

〔 一 〕 「 字 」 原 「 方 」 , 據 清 仿 宋 大 字 本 改 。

    孟 子 曰 : 「 有 天 爵 者 , 有 人 爵 者 。 仁 義 忠 信 , 樂 善 不 倦 , 此 天 爵 也 ; 公 卿 大 夫 , 此 人 爵 也 。 樂 , 音 洛 。 天 爵 者 , 德 義 可 尊 , 自 然 之 貴 也 。 古 之 人 修 其 天 爵 , 而 人 爵 從 之 。 修 其 天 爵 , 以 為 吾 分 之 所 當 然 者 耳 。 人 爵 從 之 , 蓋 不 待 求 之 而 自 至 也 。 今 之 人 修 其 天 爵 , 以 要 人 爵 ; 既 得 人 爵 , 而 棄 其 天 爵 , 則 惑 之 甚 者 也 , 終 亦 必 亡 而 已 矣 。 」 要 , 音 邀 。 要 , 求 也 。 修 天 爵 以 要 人 爵 , 其 心 固 已 惑 矣 ; 得 人 爵 而 棄 天 爵 , 則 其 惑 又 甚 焉 , 終 必 并 其 所 得 之 人 爵 而 亡 之 也 。

    孟 子 曰 : 「 欲 貴 者 , 人 之 同 心 也 。 人 人 有 貴 於 己 者 , 弗 思 耳 。 貴 於 己 者 , 謂 天 爵 也 。 人 之 所 貴 者 , 非 良 貴 也 。 趙 孟 之 所 貴 , 趙 孟 能 賤 之 。 人 之 所 貴 , 謂 人 以 爵 位 加 己 而 後 貴 也 。 良 者 , 本 然 之 善 也 。 趙 孟 , 晉 卿 也 。 能 以 爵 祿 與 人 而 使 之 貴 , 則 亦 能 奪 之 而 使 之 賤 矣 。 若 良 貴 , 則 人 安 得 而 賤 之 哉 ? 詩 云 : 『 既 醉 以 酒 , 既 飽 以 德 。 』 言 飽 乎 仁 義 也 , 所 以 不 願 人 之 膏 粱 之 味 也 ; 令 聞 廣 譽 施 於 身 , 所 以 不 願 人 之 文 繡 也 。 」 聞 , 去 聲 。 詩 大 雅 既 醉 之 篇 。 飽 , 充 足 也 。 願 , 欲 也 。 膏 , 肥 肉 。 粱 , 美 穀 。 令 , 善 也 。 聞 , 亦 譽 也 。 文 繡 , 衣 之 美 者 也 。 仁 義 充 足 而 聞 譽 彰 著 , 皆 所 謂 良 貴 也 。 尹 氏 曰 : 「 言 在 我 者 重 , 則 外 物 輕 。 」

    孟 子 曰 : 「 仁 之 勝 不 仁 也 , 猶 水 勝 火 。 今 之 為 仁 者 , 猶 以 一 杯 水 , 救 一 車 薪 之 火 也 ; 不 熄 , 則 謂 之 水 不 勝 火 , 此 又 與 於 不 仁 之 甚 者 也 。 與 , 猶 助 也 。 仁 之 能 勝 不 仁 , 必 然 之 理 也 。 但 為 之 不 力 , 則 無 以 勝 不 仁 , 而 人 遂 以 為 真 不 能 勝 , 是 我 之 所 為 有 以 深 助 於 不 仁 者 也 。 亦 終 必 亡 而 已 矣 。 」 言 此 人 之 心 , 亦 且 自 怠 於 為 仁 , 終 必 并 與 其 所 為 而 亡 之 。 趙 氏 曰 : 「 言 為 仁 不 至 , 而 不 反 諸 己 也 。 」

    孟 子 曰 : 「 五 穀 者 , 種 之 美 者 也 ; 苟 為 不 熟 , 不 如 荑 稗 。 夫 仁 亦 在 乎 熟 之 而 已 矣 。 」 荑 , 音 蹄 。 稗 , 蒲 賣 反 。 夫 , 音 扶 。 荑 稗 , 草 之 似 穀 者 , 其 實 亦 可 食 , 然 不 能 如 五 穀 之 美 也 。 但 五 穀 不 熟 , 則 反 不 如 荑 稗 之 熟 ; 猶 為 仁 而 不 熟 , 則 反 不 如 為 他 道 之 有 成 。 是 以 為 仁 必 貴 乎 熟 , 而 不 可 徒 恃 其 種 之 美 , 又 不 可 以 仁 之 難 熟 , 而 甘 為 他 道 之 有 成 也 。 尹 氏 曰 : 「 日 新 而 不 已 則 熟 。 」

    孟 子 曰 : 「 羿 之 教 人 射 , 必 志 於 彀 ; 學 者 亦 必 志 於 彀 。 彀 , 古 候 反 。 羿 , 善 射 者 也 。 志 , 猶 期 也 。 彀 , 弓 滿 也 。 滿 而 後 發 , 射 之 法 也 。 學 , 謂 學 射 。 大 匠 誨 人 , 必 以 規 矩 ; 學 者 亦 必 以 規 矩 。 」 大 匠 , 工 師 也 。 規 矩 , 匠 之 法 也 。 此 章 言 事 必 有 法 , 然 後 可 成 , 師 舍 是 則 無 以 教 , 弟 子 舍 是 則 無 以 學 。 曲 藝 且 然 , 況 聖 人 之 道 乎 ?

孟 子 集 注 卷 十 二 告 子 章 句 下 凡 十 六 章。


    任 人 有 問 屋 廬 子 曰 : 「 禮 與 食 孰 重 ? 」 曰 : 「 禮 重 。 」 任 , 平 聲 。 任 , 國 名 。 屋 廬 子 , 名 連 , 孟 子 弟 子 也 。 「 色 與 禮 孰 重 ? 」 任 人 復 問 也 。 曰 : 「 禮 重 。 」 曰 : 「 以 禮 食 , 則 飢 而 死 ; 不 以 禮 食 , 則 得 食 , 必 以 禮 乎 ? 親 迎 , 則 不 得 妻 ; 不 親 迎 , 則 得 妻 , 必 親 迎 乎 ! 」 迎 , 去 聲 。 屋 廬 子 不 能 對 , 明 日 之 鄒 以 告 孟 子 。 孟 子 曰 : 「 於 答 是 也 何 有 ? 於 , 如 字 。 何 有 , 不 難 也 。 不 揣 其 本 而 齊 其 末 , 方 寸 之 木 可 使 高 於 岑 樓 。 揣 , 初 委 反 。 本 , 謂 下 。 末 , 謂 上 。 方 寸 之 木 至 卑 , 喻 食 色 。 岑 樓 , 樓 之 高 銳 似 山 者 , 至 高 , 喻 禮 。 若 不 取 其 下 之 平 , 而 升 寸 木 於 岑 樓 之 上 , 則 寸 木 反 高 , 岑 樓 反 卑 矣 。 金 重 於 羽 者 , 豈 謂 一 鉤 金 與 一 輿 羽 之 謂 哉 ? 鉤 , 帶 鉤 也 。 金 木 重 而 帶 鉤 小 , 故 輕 , 喻 禮 有 輕 於 食 色 者 ; 羽 本 輕 而 一 輿 多 , 故 重 , 喻 食 色 有 重 於 禮 者 。 取 食 之 重 者 , 與 禮 之 輕 者 而 比 之 , 奚 翅 食 重 ? 取 色 之 重 者 , 與 禮 之 輕 者 而 比 之 , 奚 翅 色 重 ? 翅 , 與 啻 同 , 古 字 通 用 , 施 智 反 。 禮 食 親 迎 , 禮 之 輕 者 也 。 飢 而 死 以 滅 其 性 , 不 得 妻 而 廢 人 倫 , 食 色 之 重 者 也 。 奚 翅 , 猶 言 何 但 。 言 其 相 去 懸 絕 , 不 但 有 輕 重 之 差 而 已 。 往 應 之 曰 : 『 紾 兄 之 臂 而 奪 之 食 , 則 得 食 ; 不 紾 , 則 不 得 食 , 則 將 紾 之 乎 ? 踰 東 家 牆 而 摟 其 處 子 , 則 得 妻 ; 不 摟 , 則 不 得 妻 , 則 將 摟 之 乎 ? 』 」 紾 , 音 軫 。 摟 , 音 婁 。 紾 , 戾 也 。 摟 , 牽 也 。 處 子 , 處 女 也 。 此 二 者 , 禮 與 食 色 皆 其 重 者 , 而 以 之 相 較 , 則 禮 為 尤 重 也 。 此 章 言 義 理 事 物 , 其 輕 重 固 有 大 分 , 然 於 其 中 , 又 各 自 有 輕 重 之 別 。 聖 賢 於 此 , 錯 綜 斟 酌 , 毫 髮 不 差 , 固 不 肯 枉 尺 而 直 尋 , 亦 未 嘗 膠 柱 而 調 瑟 , 所 以 斷 之 , 一 視 於 理 之 當 然 而 已 矣 。

    曹 交 問 曰 : 「 人 皆 可 以 為 堯 舜 , 有 諸 ? 」 孟 子 曰 : 「 然 。 」 趙 氏 曰 : 「 曹 交 , 曹 君 之 弟 也 。 」 人 皆 可 以 為 堯 舜 , 疑 古 語 , 或 孟 子 所 嘗 言 也 。 交 聞 文 王 十 尺 , 湯 九 尺 , 今 交 九 尺 四 寸 以 長 , 食 粟 而 已 , 如 何 則 可 ? 」 曹 交 問 也 。 食 粟 而 已 , 言 無 他 材 能 也 。 曰 : 「 奚 有 於 是 ? 亦 為 之 而 已 矣 。 有 人 於 此 , 力 不 能 勝 一 匹 雛 , 則 為 無 力 人 矣 ; 今 曰 舉 百 鈞 , 則 為 有 力 人 矣 。 然 則 舉 烏 獲 之 任 , 是 亦 為 烏 獲 而 已 矣 。 夫 人 豈 以 不 勝 為 患 哉 ? 弗 為 耳 。 勝 , 平 聲 。 匹 , 字 本 作 鴄 , 鴨 也 , 從 省 作 匹 。 禮 記 說 「 匹 為 鶩 」 是 也 。 烏 獲 , 古 之 有 力 人 也 , 能 舉 移 千 鈞 。 徐 行 後 長 者 謂 之 弟 , 疾 行 先 長 者 謂 之 不 弟 。 夫 徐 行 者 , 豈 人 所 不 能 哉 ? 所 不 為 也 。 堯 舜 之 道 , 孝 弟 而 已 矣 。 後 , 去 聲 。 長 , 上 聲 。 先 , 去 聲 。 夫 , 音 扶 。 陳 氏 曰 : 「 孝 弟 者 , 人 之 良 知 良 能 , 自 然 之 性 也 。 堯 舜 人 倫 之 至 , 亦 率 是 性 而 已 。 豈 能 加 毫 末 於 是 哉 ? 」 楊 氏 曰 : 「 堯 舜 之 道 大 矣 , 而 所 以 為 之 , 乃 在 夫 行 止 疾 徐 之 閒 , 非 有 甚 高 難 行 之 事 也 , 百 姓 蓋 日 用 而 不 知 耳 。 」 子 服 堯 之 服 , 誦 堯 之 言 , 行 堯 之 行 , 是 堯 而 已 矣 ; 子 服 桀 之 服 , 誦 桀 之 言 , 行 桀 之 行 , 是 桀 而 已 矣 。 」 之 、 行 , 並 去 聲 。 言 為 善 為 惡 , 皆 在 我 而 已 。 詳 曹 交 之 問 。 淺 陋 麤 率 , 必 其 進 見 之 時 , 禮 貌 衣 冠 言 動 之 閒 , 多 不 循 理 , 故 孟 子 告 之 如 此 兩 節 云 曰 : 「 交 得 見 於 鄒 君 , 可 以 假 館 , 願 留 而 受 業 於 門 。 」 見 , 音 現 。 假 館 而 後 受 業 , 又 可 見 其 求 道 之 不 篤 。 曰 : 「 夫 道 , 若 大 路 然 , 豈 難 知 哉 ? 人 病 不 求 耳 。 子 歸 而 求 之 , 有 餘 師 。 」 夫 , 音 扶 。 言 道 不 難 知 , 若 歸 而 求 之 事 親 敬 長 之 閒 , 則 性 分 之 內 , 萬 理 皆 備 , 隨 處 發 見 , 無 不 可 師 , 不 必 留 此 而 受 業 也 。 曹 交 事 長 之 禮 既 不 至 , 求 道 之 心 又 不 篤 , 故 孟 子 教 之 以 孝 弟 , 而 不 容 其 受 業 。 蓋 孔 子 餘 力 學 文 之 意 , 亦 不 屑 之 教 誨 也 。

    公 孫 丑 問 曰 : 「 高 子 曰 : 『 小 弁 , 小 人 之 詩 也 。 』 」 孟 子 曰 :「 何 以 言 之 ? 」 曰 : 「 怨 。 」 弁 , 音 盤 。 高 子 , 齊 人 也 。 小 弁 , 小 雅 篇 名 。 周 幽 王 娶 申 后 , 生 太 子 宜 臼 ; 又 得 褒 姒 , 生 伯 服 , 而 黜 申 后 、 廢 宜 臼 。 於 是 宜 臼 之 傅 為 作 此 詩 , 以 敘 其 哀 痛 迫 切 之 情 也 。 曰 : 「 固 哉 , 高 叟 之 為 詩 也 ! 有 人 於 此 , 越 人 關 弓 而 射 之 , 則 己 談 笑 而 道 之 ; 無 他 , 疏 之 也 。 其 兄 關 弓 而 射 之 , 則 己 垂 涕 泣 而 道 之 ; 無 他 , 戚 之 也 。 小 弁 之 怨 , 親 親 也 。 親 親 , 仁 也 。 固 矣 夫 , 高 叟 之 為 詩 也 ! 」 關 , 與 彎 同 。 射 , 食 亦 反 。 夫 , 音 扶 。 固 , 謂 執 滯 不 通 也 。 為 , 猶 治 也 。 越 , 蠻 夷 國 名 。 道 , 語 也 。 親 親 之 心 , 仁 之 發 也 。 曰 : 「 凱 風 何 以 不 怨 ? 」 凱 風 , 邶 風 篇 名 。 衛 有 七 子 之 母 , 不 能 安 其 室 , 七 子 作 此 以 自 責 也 。 曰 : 「 凱 風 , 親 之 過 小 者 也 ; 小 弁 , 親 之 過 大 者 也 。 親 之 過 大 而 不 怨 , 是 愈 疏 也 ; 親 之 過 小 而 怨 , 是 不 可 磯 也 。 愈 疏 , 不 孝 也 ; 不 可 磯 , 亦 不 孝 也 。 磯 , 音 機 。 磯 , 水 激 石 也 。 不 可 磯 , 言 微 激 之 而 遽 怒 也 。 孔 子 曰 : 『 舜 其 至 孝 矣 , 五 十 而 慕 。 』 」 言 舜 猶 怨 慕 , 小 弁 之 怨 , 不 為 不 孝 也 。 趙 氏 曰 : 「 生 之 膝 下 , 一 體 而 分 。 喘 息 呼 吸 , 氣 通 於 親 。 當 親 而 疏 , 怨 慕 號 天 。 是 以 小 弁 之 怨 , 未 足 為 愆 也 。 」

    宋 牼 將 之 楚 , 孟 子 遇 於 石 丘 。 牼 , 口 莖 反 。 宋 , 姓 ; 牼 , 名 。 石 丘 , 地 名 。 曰 : 「 先 生 將 何 之 ? 」 趙 氏 曰 : 「 學 士 年 長 者 , 故 謂 之 先 生 。 」 曰 : 「 吾 聞 秦 楚 構 兵 , 我 將 見 楚 王 說 而 罷 之 。 楚 王 不 悅 , 我 將 見 秦 王 說 而 罷 之 , 二 王 我 將 有 所 遇 焉 。 」 說 , 音 稅 。 時 宋 牼 方 欲 見 楚 王 , 恐 其 不 悅 , 則 將 見 秦 王 也 。 遇 , 合 也 。 按 莊 子 書 : 「 有 宋 鈃 者 , 禁 攻 寢 兵 , 救 世 之 戰 。 上 說 下 教 , 強 聒 不 舍 。 」 疏 云 : 「 齊 宣 王 時 人 。 」 以 事 考 之 , 疑 即 此 人 也 。 曰 : 「 軻 也 請 無 問 其 詳 , 願 聞 其 指 。 說 之 將 何 如 ? 」 曰 : 「 我 將 言 其 不 利 也 。 」 曰 : 「 先 生 之 志 則 大 矣 , 先 生 之 號 則 不 可 。 徐 氏 曰 : 「 能 於 戰 國 擾 攘 之 中 , 而 以 罷 兵 息 民 為 說 , 其 志 可 謂 大 矣 ; 然 以 利 為 名 , 則 不 可 也 。 」 先 生 以 利 說 秦 楚 之 王 , 秦 楚 之 王 悅 於 利 , 以 罷 三 軍 之 師 , 是 三 軍 之 士 樂 罷 而 悅 於 利 也 。 為 人 臣 者 懷 利 以 事 其 君 , 為 人 子 者 懷 利 以 事 其 父 , 為 人 弟 者 懷 利 以 事 其 兄 。 是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終 去 仁 義 , 懷 利 以 相 接 , 然 而 不 亡 者 , 未 之 有 也 。 樂 , 音 洛 , 下 同 。 先 生 以 仁 義 說 秦 楚 之 王 , 秦 楚 之 王 悅 於 仁 義 , 而 罷 三 軍 之 師 , 是 三 軍 之 士 樂 罷 而 悅 於 仁 義 也 。 為 人 臣 者 懷 仁 義 以 事 其 君 , 為 人 子 者 懷 仁 義 以 事 其 父 , 為 人 弟 者 懷 仁 義 以 事 其 兄 , 是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去 利 , 懷 仁 義 以 相 接 也 。 然 而 不 王 者 , 未 之 有 也 。 何 必 曰 利 ? 」 王 , 去 聲 。 此 章 言 休 兵 息 民 , 為 事 則 一 , 然 其 心 有 義 利 之 殊 , 而 其 效 有 興 亡 之 異 , 學 者 所 當 深 察 而 明 辨 之 也 。

    孟 子 居 鄒 , 季 任 為 任 處 守 , 以 幣 交 , 受 之 而 不 報 。 處 於 平 陸 , 儲 子 為 相 , 以 幣 交 , 受 之 而 不 報 。 任 , 平 聲 。 相 , 去 聲 , 下 同 。 趙 氏 曰 : 「 季 任 , 任 君 之 弟 。 任 君 朝 會 於 鄰 國 , 季 任 為 之 居 守 其 國 也 。 儲 子 , 齊 相 也 。 」 不 報 者 , 來 見 則 當 報 之 , 但 以 幣 交 , 則 不 必 報 也 。 他 日 由 鄒 之 任 , 見 季 子 ; 由 平 陸 之 齊 , 不 見 儲 子 。 屋 廬 子 喜 曰 : 「 連 得 閒 矣 。 」 屋 廬 子 知 孟 子 之 處 此 必 有 義 理 , 故 喜 得 其 閒 隙 而 問 之 。 問 曰 : 「 夫 子 之 任 見 季 子 , 之 齊 不 見 儲 子 , 為 其 為 相 與 ? 」 為 其 之 為 , 去 聲 , 下 同 。 與 , 平 聲 。 言 儲 子 但 為 齊 相 , 不 若 季 子 攝 守 君 位 , 故 輕 之 邪 ? 曰 : 「 非 也 。 書 曰 : 『 享 多 儀 , 儀 不 及 物 曰 不 享 , 惟 不 役 志 于 享 。 』 書 周 書 洛 誥 之 篇 。 享 , 奉 上 也 。 儀 , 禮 也 。 物 , 幣 也 。 役 , 用 也 。 言 雖 享 而 禮 意 不 及 其 幣 , 則 是 不 享 矣 , 以 其 不 用 志 於 享 故 也 。 為 其 不 成 享 也 。 」 孟 子 釋 書 意 如 此 。 屋 廬 子 悅 。 或 問 之 。 屋 廬 子 曰 : 「 季 子 不 得 之 鄒 , 儲 子 得 之 平 陸 。 」 徐 氏 曰 : 「 季 子 為 君 居 守 , 不 得 往 他 國 以 見 孟 子 , 則 以 幣 交 而 禮 意 已 備 。 儲 子 為 齊 相 , 可 以 至 齊 之 境 內 而 不 來 見 , 則 雖 以 幣 交 , 而 禮 意 不 及 其 物 也 。 」

    淳 于 髡 曰 : 「 先 名 實 者 , 為 人 也 ; 後 名 實 者 , 自 為 也 。 夫 子 在 三 卿 之 中 , 名 實 未 加 於 上 下 而 去 之 , 仁 者 固 如 此 乎 ? 」 先 、 後 、 為 , 皆 去 聲 。 名 , 聲 譽 也 。 實 , 事 功 也 。 言 以 名 實 為 先 而 為 之 者 , 是 有 志 於 救 民 也 ; 以 名 實 為 後 而 不 為 者 , 是 欲 獨 善 其 身 者 也 。 名 實 未 加 於 上 下 , 言 上 未 能 正 其 君 , 下 未 能 濟 其 民 也 。 孟 子 曰 : 「 居 下 位 , 不 以 賢 事 不 肖 者 , 伯 夷 也 ; 五 就 湯 , 五 就 桀 者 , 伊 尹 也 ; 不 惡 汙 君 , 不 辭 小 官 者 , 柳 下 惠 也 。 三 子 者 不 同 道 , 其 趨 一 也 。 一 者 何 也 ? 曰 : 仁 也 。 君 子 亦 仁 而 已 矣 , 何 必 同 ? 」 惡 、 趨 , 並 去 聲 。 仁 者 , 無 私 心 而 合 天 理 之 謂 。 楊 氏 曰 : 「 伊 尹 之 就 湯 , 以 三 聘 之 勤 也 。 其 就 桀 也 , 湯 進 之 也 。 湯 豈 有 伐 桀 之 意 哉 ? 其 進 伊 尹 以 事 之 也 , 欲 其 悔 過 遷 善 而 已 。 伊 尹 既 就 湯 , 則 以 湯 之 心 為 心 矣 ; 及 其 終 也 , 人 歸 之 , 天 命 之 , 不 得 已 而 伐 之 耳 。 若 湯 初 求 伊 尹 , 即 有 伐 桀 之 心 , 而 伊 尹 遂 相 之 以 伐 桀 , 是 以 取 天 下 為 心 也 。 以 取 天 下 為 心 , 豈 聖 人 之 心 哉 ? 」 曰 : 「 魯 繆 公 之 時 , 公 儀 子 為 政 , 子 柳 、 子 思 為 臣 , 魯 之 削 也 滋 甚 。 若 是 乎 賢 者 之 無 益 於 國 也 ! 」 公 儀 子 , 名 休 , 為 魯 相 。 子 柳 , 泄 柳 也 。 削 , 地 見 侵 奪 也 。 髡 譏 孟 子 雖 不 去 , 亦 未 必 能 有 為 也 。 曰 : 「 虞 不 用 百 里 奚 而 亡 , 秦 穆 公 用 之 而 霸 。 不 用 賢 則 亡 , 削 何 可 得 與 ? 」 與 , 平 聲 。 百 里 奚 , 事 見 前 篇 。 曰 : 「 昔 者 王 豹 處 於 淇 , 而 河 西 善 謳 ; 綿 駒 處 於 高 唐 , 而 齊 右 善 歌 ; 華 周 、 杞 梁 之 妻 善 哭 其 夫 , 而 變 國 俗 。 有 諸 內 必 形 諸 外 。 為 其 事 而 無 其 功 者 , 髡 未 嘗 睹 之 也 。 是 故 無 賢 者 也 , 有 則 髡 必 識 之 。 」 華 , 去 聲 。 王 豹 , 衛 人 , 善 謳 。 淇 , 水 名 。 綿 駒 , 齊 人 , 善 歌 。 高 唐 , 齊 西 邑 。 華 周 、 杞 梁 , 二 人 皆 齊 臣 , 戰 死 於 莒 。 其 妻 哭 之 哀 , 國 俗 化 之 皆 善 哭 。 髡 以 此 譏 孟 子 仕 齊 無 功 , 未 足 為 賢 也 。 曰 : 「 孔 子 為 魯 司 寇 , 不 用 , 從 而 祭 , 燔 肉 不 至 , 不 稅 冕 而 行 。 不 知 者 以 為 為 肉 也 。 其 知 者 以 為 為 無 禮 也 。 乃 孔 子 則 欲 以 微 罪 行 , 不 欲 為 苟 去 。 君 子 之 所 為 , 眾 人 固 不 識 也 。 」 稅 , 音 脫 。 為 肉 、 為 無 之 為 , 並 去 聲 。 按 史 記 : 「 孔 子 為 魯 司 寇 , 攝 行 相 事 。 齊 人 聞 而 懼 , 於 是 以 女 樂 遺 魯 君 。 季 桓 子 與 魯 君 往 觀 之 , 怠 於 政 事 。 子 路 曰 : 『 夫 子 可 以 行 矣 。 』 孔 子 曰 : 『 魯 今 且 郊 , 如 致 膰 于 大 夫 , 則 吾 猶 可 以 止 。 』 桓 子 卒 受 齊 女 樂 , 郊 又 不 致 膰 俎 于 大 夫 , 孔 子 遂 行 。 」 孟 子 言 以 為 為 肉 者 , 固 不 足 道 ; 以 為 為 無 禮 , 則 亦 未 為 深 知 孔 子 者 。 蓋 聖 人 於 父 母 之 國 , 不 欲 顯 其 君 相 之 失 , 又 不 欲 為 無 故 而 苟 去 , 故 不 以 女 樂 去 , 而 以 膰 肉 行 。 其 見 幾 明 決 , 而 用 意 忠 厚 , 固 非 眾 人 所 能 識 也 。 然 則 孟 子 之 所 為 , 豈 髡 之 所 能 識 哉 ? 尹 氏 曰 : 「 淳 于 髡 未 嘗 知 仁 , 亦 〔 一 〕 未 嘗 識 賢 也 , 宜 乎 其 言 若 是 。 」

〔 一 〕 「 亦 」 原 作 「 而 」 , 據 清 仿 宋 大 字 本 改 。

    孟 子 曰 : 「 五 霸 者 , 三 王 之 罪 人 也 ; 今 之 諸 侯 , 五 霸 之 罪 人 也 ; 今 之 大 夫 , 今 之 諸 侯 之 罪 人 也 。 趙 氏 曰 : 「 五 霸 : 齊 桓 、 晉 文 、 秦 穆 、 宋 襄 、 楚 莊 也 。 三 王 , 夏 禹 、 商 湯 、 周 文 、 武 也 。 」 丁 氏 曰 : 「 夏 昆 吾 , 商 大 彭 、 豕 韋 , 周 齊 桓 、 晉 文 , 謂 之 五 霸 。 」 天 子 適 諸 侯 曰 巡 狩 , 諸 侯 朝 於 天 子 曰 述 職 。 春 省 耕 而 補 不 足 , 秋 省 斂 而 助 不 給 。 入 其 疆 , 土 地 辟 , 田 野 治 , 養 老 尊 賢 , 俊 傑 在 位 , 則 有 慶 , 慶 以 地 。 入 其 疆 , 土 地 荒 蕪 , 遺 老 失 賢 , 掊 克 在 位 , 則 有 讓 。 一 不 朝 , 則 貶 其 爵 ; 再 不 朝 , 則 削 其 地 ; 三 不 朝 , 則 六 師 移 之 。 是 故 天 子 討 而 不 伐 , 諸 侯 伐 而 不 討 。 五 霸 者 , 摟 諸 侯 以 伐 諸 侯 者 也 , 故 曰 : 五 霸 者 , 三 王 之 罪 人 也 。 朝 , 音 潮 。 辟 , 與 闢 同 。 治 , 去 聲 。 慶 , 賞 也 , 益 其 地 以 賞 之 也 。 掊 克 , 聚 斂 也 。 讓 , 責 也 。 移 之 者 , 誅 其 人 而 變 置 之 也 。 討 者 , 出 命 以 討 其 罪 , 而 使 方 伯 連 帥 帥 諸 侯 以 伐 之 也 。 伐 者 奉 天 子 之 命 , 聲 其 罪 而 伐 之 也 。 摟 , 牽 也 。 五 霸 牽 諸 侯 以 伐 諸 侯 , 不 用 天 子 之 命 也 。 自 入 其 疆 至 則 有 讓 , 言 巡 狩 之 事 ; 自 一 不 朝 至 六 師 移 之 , 言 述 職 之 事 。 五 霸 , 桓 公 為 盛 。 葵 丘 之 會 諸 侯 , 束 牲 、 載 書 而 不 歃 血 。 初 命 曰 : 『 誅 不 孝 , 無 易 樹 子 , 無 以 妾 為 妻 。 』 再 命 曰 : 『 尊 賢 育 才 , 以 彰 有 德 。 』 三 命 曰 : 『 敬 老 慈 幼 , 無 忘 賓 旅 。 』 四 命 曰 : 『 士 無 世 官 , 官 事 無 攝 , 取 士 必 得 , 無 專 殺 大 夫 。 』 五 命 曰 : 『 無 曲 防 , 無 遏 糴 , 無 有 封 而 不 告 。 』 曰 : 『 凡 我 同 盟 之 人 , 既 盟 之 後 , 言 歸 于 好 。 』 今 之 諸 侯 , 皆 犯 此 五 禁 , 故 曰 : 今 之 諸 侯 , 五 霸 之 罪 人 也 。 歃 , 所 洽 反 。 糴 , 音 狄 。 好 , 去 聲 。 按 春 秋 傳 : 「 僖 公 九 年 , 葵 丘 之 會 , 陳 牲 而 不 殺 。 讀 書 加 於 牲 上 , 壹 明 天 子 之 禁 。 」 樹 , 立 也 。 已 立 世 子 , 不 得 擅 易 。 初 命 三 事 , 所 以 修 身 正 家 之 要 也 。 賓 , 賓 客 也 。 旅 , 行 旅 也 。 皆 當 有 以 待 之 , 不 可 忽 忘 也 。 士 世 祿 而 不 世 官 , 恐 其 未 必 賢 也 。 官 事 無 攝 , 當 廣 求 賢 才 以 充 之 , 不 可 以 闕 人 廢 事 也 。 取 士 必 得 , 必 得 其 人 也 。 無 專 殺 大 夫 , 有 罪 則 請 命 於 天 子 而 後 殺 之 也 。 無 曲 防 , 不 得 曲 為 隄 防 , 壅 泉 〔 一 〕 激 水 , 以 專 小 利 , 病 鄰 國 也 。 無 遏 糴 , 鄰 國 凶 荒 , 不 得 閉 糴 也 。 無 有 封 而 不 告 者 , 不 得 專 封 國 邑 而 不 告 天 子 也 。 長 君 之 惡 其 罪 小 , 逢 君 之 惡 其 罪 大 。 今 之 大 夫 , 皆 逢 君 之 惡 , 故 曰 : 今 之 大 夫 , 今 之 諸 侯 之 罪 人 也 。 」 長 , 上 聲 。 君 有 過 不 能 諫 , 又 順 之 者 , 長 君 之 惡 也 。 君 之 過 未 萌 , 而 先 意 導 之 者 , 逢 君 之 惡 也 。 林 氏 曰 : 「 邵 子 有 言 : 『 治 春 秋 者 , 不 先 治 五 霸 之 功 罪 , 則 事 無 統 理 , 而 不 得 聖 人 之 心 。 春 秋 之 閒 , 有 功 者 未 有 大 於 五 霸 , 有 過 者 亦 未 有 大 於 五 霸 。 故 五 霸 者 , 功 之 首 , 罪 之 魁 也 。 』 孟 子 此 章 之 義 , 其 若 此 也 與 ? 然 五 霸 得 罪 於 三 王 , 今 之 諸 侯 得 罪 於 五 霸 , 皆 出 於 異 世 , 故 得 以 逃 其 罪 。 至 於 今 之 大 夫 , 其 得 罪 於 今 之 諸 侯 , 則 同 時 矣 ; 而 諸 侯 非 惟 莫 之 罪 也 , 乃 反 以 為 良 臣 而 厚 禮 之 。 不 以 為 罪 而 反 以 為 功 , 何 其 謬 哉 ! 」

〔 一 〕 「 泉 」 原 作 「 水 」 , 據 清 仿 宋 大 字 本 改 。 按 說 文 : 「 泉 , 水 原 ( 源 ) 也 。 」 「 壅 泉 」 即 下 文 「 專 小 利 」 , 「 激 水 」 即 下 文 「 病 鄰 國 」 。

    魯 欲 使 慎 子 為 將 軍 。 慎 子 , 魯 臣 。 孟 子 曰 : 「 不 教 民 而 用 之 , 謂 之 殃 民 。 殃 民 者 , 不 容 於 堯 舜 之 世 。 教 民 者 , 教 之 禮 義 , 使 知 入 事 父 兄 , 出 事 長 上 也 。 用 之 , 使 之 戰 也 。 一 戰 勝 齊 , 遂 有 南 陽 , 然 且 不 可 。 」 是 時 魯 蓋 欲 使 慎 子 伐 齊 , 取 南 陽 也 。 故 孟 子 言 就 使 慎 子 善 戰 有 功 如 此 , 且 猶 不 可 。 慎 子 勃 然 不 悅 曰 : 「 此 則 滑 釐 所 不 識 也 。 」 滑 , 音 骨 。 滑 釐 , 慎 子 名 。 曰 : 「 吾 明 告 子 。 天 子 之 地 方 千 里 ; 不 千 里 , 不 足 以 待 諸 侯 。 諸 侯 之 地 方 百 里 ; 不 百 里 , 不 足 以 守 宗 廟 之 典 籍 。 待 諸 侯 , 謂 待 其 朝 覲 聘 問 之 禮 。 宗 廟 典 籍 , 祭 祀 會 同 之 常 制 也 。 周 公 之 封 於 魯 , 為 方 百 里 也 ; 地 非 不 足 , 而 儉 於 百 里 。 太 公 之 封 於 齊 也 , 亦 為 方 百 里 也 ; 地 非 不 足 也 , 而 儉 於 百 里 。 二 公 有 大 勳 勞 於 天 下 , 而 其 封 國 不 過 百 里 。 儉 , 止 而 不 過 之 意 也 。 今 魯 方 百 里 者 五 , 子 以 為 有 王 者 作 , 則 魯 在 所 損 乎 ? 在 所 益 乎 ? 魯 地 之 大 , 皆 并 吞 小 國 而 得 之 。 有 王 者 作 , 則 必 在 所 損 矣 。 徒 取 諸 彼 以 與 此 , 然 且 仁 者 不 為 , 況 於 殺 人 以 求 之 乎 ? 徒 , 空 也 , 言 不 殺 人 而 取 之 也 。 君 子 之 事 君 也 , 務 引 其 君 以 當 道 , 志 於 仁 而 已 。 」 當 道 , 謂 事 合 於 理 , 志 仁 , 謂 心 在 於 仁 。

    孟 子 曰 : 「 今 之 事 君 者 曰 : 『 我 能 為 君 辟 土 地 , 充 府 庫 。 』 今 之 所 謂 良 臣 , 古 之 所 謂 民 賊 也 。 君 不 鄉 道 , 不 志 於 仁 , 而 求 富 之 , 是 富 桀 也 。 為 , 去 聲 。 辟 , 與 闢 同 。 鄉 , 與 向 同 , 下 皆 同 。 辟 , 開 墾 也 。 『 我 能 為 君 約 與 國 , 戰 必 克 。 』 今 之 所 謂 良 臣 , 古 之 所 謂 民 賊 也 。 君 不 鄉 道 , 不 志 於 仁 , 而 求 為 之 強 戰 , 是 輔 桀 也 。 約 , 要 結 也 。 與 國 , 和 好 相 與 之 國 也 。 由 今 之 道 , 無 變 今 之 俗 , 雖 與 之 天 下 ,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 」 言 必 爭 奪 而 至 於 危 亡 也 。

    白 圭 曰 : 「 吾 欲 二 十 而 取 一 , 何 如 ? 」 白 圭 , 名 丹 , 周 人 也 。 欲 更 稅 法 , 二 十 分 而 取 其 一 分 。 林 氏 曰 : 「 按 史 記 : 白 圭 能 薄 飲 食 , 忍 嗜 欲 , 與 童 僕 同 苦 樂 。 樂 觀 時 變 , 人 棄 我 取 , 人 取 我 與 , 以 此 居 積 致 富 。 其 為 此 論 , 蓋 欲 以 其 術 施 之 國 家 也 。 」 孟 子 曰 : 「 子 之 道 , 貉 道 也 。 貉 , 音 陌 。 貉 , 北 方 夷 狄 之 國 名 也 。 萬 室 之 國 , 一 人 陶 , 則 可 乎 ? 」 曰 : 「 不 可 , 器 不 足 用 也 。 」 孟 子 設 喻 以 詰 圭 , 而 圭 亦 知 其 不 可 也 。 曰 : 「 夫 貉 , 五 穀 不 生 , 惟 黍 生 之 。 無 城 郭 、 宮 室 、 宗 廟 、 祭 祀 之 禮 , 無 諸 侯 幣 帛 饔 飧 , 無 百 官 有 司 , 故 二 十 取 一 而 足 也 。 夫 , 音 扶 。 北 方 地 寒 , 不 生 五 穀 , 黍 早 熟 , 故 生 之 。 饔 飧 , 以 飲 食 饋 客 之 禮 也 。 今 居 中 國 , 去 人 倫 , 無 君 子 , 如 之 何 其 可 也 ? 無 君 臣 、 祭 祀 、 交 際 之 禮 , 是 去 人 倫 ; 無 百 官 有 司 , 是 無 君 子 。 陶 以 寡 , 且 不 可 以 為 國 , 況 無 君 子 乎 ? 因 其 辭 以 折 之 。 欲 輕 之 於 堯 舜 之 道 者 , 大 貉 小 貉 也 ; 欲 重 之 於 堯 舜 之 道 者 , 大 桀 小 桀 也 。 」 什 一 而 稅 , 堯 舜 之 道 也 。 多 則 桀 , 寡 則 貉 。 今 欲 輕 重 之 , 則 是 小 貉 、 小 桀 而 已 。

    白 圭 曰 : 「 丹 之 治 水 也 愈 於 禹 。 」 趙 氏 曰 : 「 當 時 諸 侯 有 小 水 , 白 圭 為 之 築 隄 , 壅 而 注 之 他 國 。 」 孟 子 曰 : 「 子 過 矣 。 禹 之 治 水 , 水 之 道 也 。 順 水 之 性 也 。 是 故 禹 以 四 海 為 壑 , 今 吾 子 以 鄰 國 為 壑 。 壑 , 受 水 處 也 。 水 逆 行 , 謂 之 洚 水 。 洚 水 者 , 洪 水 也 , 仁 人 之 所 惡 也 。 吾 子 過 矣 。 」 惡 , 去 聲 。 水 逆 行 者 , 下 流 壅 塞 , 故 水 逆 流 , 今 乃 壅 水 以 害 人 , 則 與 洪 水 之 災 無 異 矣 。

    孟 子 曰 : 「 君 子 不 亮 , 惡 乎 執 ? 」 惡 , 平 聲 。 亮 , 信 也 , 與 諒 同 。 惡 乎 執 , 言 凡 事 苟 且 , 無 所 執 持 也 。

    魯 欲 使 樂 正 子 為 政 。 孟 子 曰 : 「 吾 聞 之 , 喜 而 不 寐 。 」 喜 其 道 之 得 行 。 公 孫 丑 曰 : 「 樂 正 子 強 乎 ? 」 曰 : 「 否 。 」 「 有 知 慮 乎 ? 」 曰 : 「 否 。 」 「 多 聞 識 乎 ? 」 曰 : 「 否 。 」 知 , 去 聲 。 此 三 者 , 皆 當 世 之 所 尚 , 而 樂 正 子 之 所 短 , 故 丑 疑 而 歷 問 之 。 「 然 則 奚 為 喜 而 不 寐 ? 」 丑 問 也 。 曰 : 「 其 為 人 也 好 善 。 」 好 , 去 聲 , 下 同 。 「 好 善 足 乎 ? 」 丑 問 也 。 曰 : 「 好 善 優 於 天 下 , 而 況 魯 國 乎 ? 優 , 有 餘 裕 也 。 言 雖 治 天 下 , 尚 有 餘 力 也 。 夫 苟 好 善 , 則 四 海 之 內 , 皆 將 輕 千 里 而 來 告 之 以 善 。 夫 , 音 扶 , 下 同 。 輕 , 易 也 , 言 不 以 千 里 為 難 也 。 夫 苟 不 好 善 , 則 人 將 曰 : 『 訑 訑 , 予 既 已 知 之 矣 。 』 訑 訑 之 聲 音 顏 色 , 距 人 於 千 里 之 外 。 士 止 於 千 里 之 外 , 則 讒 諂 面 諛 之 人 至 矣 。 與 讒 諂 面 諛 之 人 居 , 國 欲 治 , 可 得 乎 ? 」 訑 , 音 移 。 治 , 去 聲 。 訑 訑 , 自 足 其 智 , 不 嗜 善 言 之 貌 。 君 子 小 人 , 迭 為 消 長 。 直 諒 多 聞 之 士 遠 , 則 讒 諂 面 諛 之 人 至 , 理 勢 然 也 。 此 章 言 為 政 , 不 在 於 用 一 己 之 長 , 而 貴 於 有 以 來 天 下 之 善 。

    陳 子 曰 : 「 古 之 君 子 何 如 則 仕 ? 」 孟 子 曰 : 「 所 就 三 , 所 去 三 。 其 目 在 下 。 迎 之 致 敬 以 有 禮 , 言 將 行 其 言 也 , 則 就 之 ; 禮 貌 未 衰 , 言 弗 行 也 , 則 去 之 。 所 謂 見 行 可 之 仕 , 若 孔 子 於 季 桓 子 是 也 。 受 女 樂 而 不 朝 , 則 去 之 矣 。 其 次 , 雖 未 行 其 言 也 , 迎 之 致 敬 以 有 禮 , 則 就 之 ; 禮 貌 衰 , 則 去 之 。 所 謂 際 可 之 仕 , 若 孔 子 於 衛 靈 公 是 也 。 故 與 公 遊 於 囿 , 公 仰 視 蜚 鴈 而 後 去 之 。 其 下 , 朝 不 食 , 夕 不 食 , 飢 餓 不 能 出 門 戶 。 君 聞 之 曰 : 『 吾 大 者 不 能 行 其 道 , 又 不 能 從 其 言 也 , 使 飢 餓 於 我 土 地 , 吾 恥 之 。 』 周 之 , 亦 可 受 也 , 免 死 而 已 矣 。 」 所 謂 公 養 之 仕 也 。 君 之 於 民 , 固 有 周 之 之 義 , 況 此 又 有 悔 過 之 言 , 所 以 可 受 。 然 未 至 於 飢 餓 不 能 出 門 戶 , 則 猶 不 受 也 。 其 曰 免 死 而 已 , 則 其 所 受 亦 有 節 矣 。

    孟 子 曰 : 「 舜 發 於 畎 畝 之 中 , 傅 說 舉 於 版 築 之 閒 , 膠 鬲 舉 於 魚 鹽 之 中 , 管 夷 吾 舉 於 士 , 孫 叔 敖 舉 於 海 , 百 里 奚 舉 於 市 。 說 , 音 悅 。 舜 耕 歷 山 , 三 十 登 庸 。 說 築 傅 嚴 , 武 丁 舉 之 。 膠 鬲 遭 亂 , 鬻 販 魚 鹽 , 文 王 舉 之 。 管 仲 囚 於 士 官 , 桓 公 舉 以 相 國 。 孫 叔 敖 隱 處 海 濱 , 楚 莊 王 舉 之 為 令 尹 。 百 里 奚 事 見 前 篇 。 故 天 將 降 大 任 於 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勞 其 筋 骨 , 餓 其 體 膚 ,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亂 其 所 為 , 所 以 動 心 忍 性 ,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 曾 , 與 增 同 。 降 大 任 , 使 之 任 大 事 也 , 若 舜 以 下 是 也 。 空 , 窮 也 。 乏 , 絕 也 。 拂 , 戾 也 , 言 使 之 所 為 不 遂 , 多 背 戾 也 。 動 心 忍 性 , 謂 竦 動 其 心 , 堅 忍 其 性 也 。 然 所 謂 性 , 亦 指 氣 稟 食 色 而 言 耳 。 程 子 曰 : 「 若 要 熟 , 也 須 從 這 裏 過 。 」 人 恒 過 , 然 後 能 改 ; 困 於 心 , 衡 於 慮 , 而 後 作 ; 徵 於 色 , 發 於 聲 , 而 後 喻 。 衡 , 與 橫 同 。 恒 , 常 也 。 猶 言 大 率 也 。 橫 , 不 順 也 。 作 , 奮 起 也 。 徵 , 驗 也 。 喻 , 曉 也 。 此 又 言 中 人 之 性 , 常 必 有 過 , 然 後 能 改 。 蓋 不 能 謹 於 平 日 , 故 必 事 勢 窮 蹙 , 以 至 困 於 心 , 橫 於 慮 , 然 後 能 奮 發 而 興 起 ; 不 能 燭 於 幾 微 , 故 必 事 理 暴 著 , 以 至 驗 於 人 之 色 , 發 於 人 之 聲 , 然 後 能 警 悟 而 通 曉 也 。 入 則 無 法 家 拂 士 , 出 則 無 敵 國 外 患 者 , 國 恒 亡 。 拂 , 與 弼 同 。 此 言 國 亦 然 也 。 法 家 , 法 度 之 世 臣 也 。 拂 士 , 輔 弼 之 賢 士 也 。 然 後 知 生 於 憂 患 而 死 於 安 樂 也 。 」 樂 , 音 洛 。 以 上 文 觀 之 , 則 知 人 之 生 全 , 出 於 憂 患 , 而 死 亡 由 於 安 樂 矣 。 尹 氏 曰 : 「 言 困 窮 拂 鬱 , 能 堅 人 之 志 , 而 熟 人 之 仁 , 以 安 樂 失 之 者 多 矣 。 」

    孟 子 曰 : 「 教 亦 多 術 矣 , 予 不 屑 之 教 誨 也 者 , 是 亦 教 誨 之 而 已 矣 。 」 多 術 , 言 非 一 端 。 屑 , 潔 也 。 不 以 其 人 為 潔 而 拒 絕 之 , 所 謂 不 屑 之 教 誨 也 。 其 人 若 能 感 此 , 退 自 修 省 , 則 是 亦 我 教 誨 之 也 。 尹 氏 曰 : 「 言 或 抑 或 揚 , 或 與 或 不 與 , 各 因 其 材 而 篤 之 , 無 非 教 也 。 」

孟 子 集 注 卷 十 三 盡 心 章 句 上 凡 四 十 六 章 。


    孟 子 曰 : 「 盡 其 心 者 , 知 其 性 也 。 知 其 性 , 則 知 天 矣 。 心 者 , 人 之 神 明 , 所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 性 則 心 之 所 具 之 理 , 而 天 又 理 之 所 從 以 出 者 也 。 人 有 是 心 , 莫 非 全 體 , 然 不 窮 理 , 則 有 所 蔽 而 無 以 盡 乎 此 心 之 量 。 故 能 極 其 心 之 全 體 而 無 不 盡 者 , 必 其 能 窮 夫 理 而 無 不 知 者 也 。 既 知 其 理 , 則 其 所 從 出 。 亦 不 外 是 矣 。 以 大 學 之 序 言 之 , 知 性 則 物 格 之 謂 , 盡 心 則 知 至 之 謂 也 。 存 其 心 , 養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存 , 謂 操 而 不 舍 ; 養 , 謂 順 而 不 害 。 事 , 則 奉 承 而 不 違 也 。 殀 壽 不 貳 , 修 身 以 俟 之 , 所 以 立 命 也 。 」 殀 壽 , 命 之 短 長 也 。 貳 , 疑 也 。 不 貳 者 , 知 天 之 至 , 修 身 以 俟 死 , 則 事 天 以 終 身 也 。 立 命 , 謂 全 其 天 之 所 付 , 不 以 人 為 害 之 。 程 子 曰 : 「 心 也 、 性 也 、 天 也 , 一 理 也 。 自 理 而 言 謂 之 天 , 自 稟 受 而 言 謂 之 性 , 自 存 諸 人 而 言 謂 之 心 。 」 張 子 曰 : 「 由 太 虛 , 有 天 之 名 ; 由 氣 化 , 有 道 之 名 ; 合 虛 與 氣 , 有 性 之 名 ; 合 性 與 知 覺 , 有 心 之 名 。 」 愚 謂 盡 心 知 性 而 知 天 , 所 以 造 其 理 也 ; 存 心 養 性 以 事 天 , 所 以 履 其 事 也 。 不 知 其 理 , 固 不 能 履 其 事 ; 然 徒 造 其 理 而 不 履 其 事 , 則 亦 無 以 有 諸 己 矣 。 知 天 而 不 以 殀 壽 貳 其 心 , 智 之 盡 也 ; 事 天 而 能 修 身 以 俟 死 , 仁 之 至 也 。 智 有 不 盡 , 固 不 知 所 以 為 仁 ; 然 智 而 不 仁 , 則 亦 將 流 蕩 不 法 , 而 不 足 以 為 智 矣 。

    孟 子 曰 : 「 莫 非 命 也 , 順 受 其 正 。 人 物 之 生 , 吉 凶 禍 福 , 皆 天 所 命 。 然 惟 莫 之 致 而 至 者 , 乃 為 正 命 , 故 君 子 修 身 以 俟 之 , 所 以 順 受 乎 此 也 。 是 故 知 命 者 , 不 立 乎 巖 牆 之 下 。 命 , 謂 正 命 。 巖 牆 , 牆 之 將 覆 者 。 知 正 命 , 則 不 處 危 地 以 取 覆 壓 之 禍 。 盡 其 道 而 死 者 , 正 命 也 。 盡 其 道 , 則 所 值 之 吉 凶 , 皆 莫 之 致 而 至 者 矣 。 桎 梏 死 者 , 非 正 命 也 。 」 桎 梏 , 所 以 拘 罪 人 者 。 言 犯 罪 而 死 , 與 立 巖 牆 之 下 者 同 , 皆 人 所 取 , 非 天 所 為 也 。 此 章 與 上 章 蓋 一 時 之 言 , 所 以 發 其 末 句 未 盡 之 意 。

    孟 子 曰 : 「 求 則 得 之 , 舍 則 失 之 , 是 求 有 益 於 得 也 , 求 在 我 者 也 。 舍 , 上 聲 。 在 我 者 , 謂 仁 義 禮 智 , 凡 性 之 所 有 者 。 求 之 有 道 , 得 之 有 命 , 是 求 無 益 於 得 也 , 求 在 外 者 也 。 」 有 道 , 言 不 可 妄 求 。 有 命 , 則 不 可 必 得 。 在 外 者 , 謂 富 貴 利 達 , 凡 外 物 皆 是 。 趙 氏 曰 : 「 言 為 仁 由 己 , 富 貴 在 天 , 如 不 可 求 , 從 吾 所 好 。 」

    孟 子 曰 : 「 萬 物 皆 備 於 我 矣 。 此 言 理 之 本 然 也 。 大 則 君 臣 父 子 , 小 則 事 物 細 微 , 其 當 然 之 理 , 無 一 不 具 於 性 分 之 內 也 。 反 身 而 誠 , 樂 莫 大 焉 。 樂 , 音 洛 。 誠 , 實 也 。 言 反 諸 身 , 而 所 備 之 理 , 皆 如 惡 惡 臭 、 好 好 色 之 實 然 , 則 其 行 之 不 待 勉 強 而 無 不 利 矣 , 其 為 樂 孰 大 於 是 。 強 恕 而 行 , 求 仁 莫 近 焉 。 」 強 , 上 聲 。 強 , 勉 強 也 。 恕 , 推 己 以 及 人 也 。 反 身 而 誠 則 仁 矣 , 其 有 未 誠 , 則 是 猶 有 私 意 之 隔 , 而 理 未 純 也 。 故 當 凡 事 勉 強 , 推 己 及 人 , 庶 幾 心 公 理 得 而 仁 不 遠 也 。 此 章 言 萬 物 之 理 具 於 吾 身 , 體 之 而 實 , 則 道 在 我 而 樂 有 餘 ; 行 之 以 恕 , 則 私 不 容 而 仁 可 得 。

    孟 子 曰 : 「 行 之 而 不 著 焉 , 習 矣 而 不 察 焉 , 終 身 由 之 而 不 知 其 道 者 , 眾 也 。 」 著 者 , 知 之 明 ; 察 者 , 識 之 精 。 言 方 行 之 而 不 能 明 其 所 當 然 , 既 習 矣 而 猶 不 識 其 所 以 然 , 所 以 終 身 由 之 而 不 知 其 道 者 多 也 。

    孟 子 曰 : 「 人 不 可 以 無 恥 。 無 恥 之 恥 , 無 恥 矣 。 」 趙 氏 曰 : 「 人 能 恥 己 之 無 所 恥 , 是 能 改 行 從 善 之 人 , 終 身 無 復 有 恥 辱 之 累 矣 。 」

    孟 子 曰 : 「 恥 之 於 人 大 矣 。 恥 者 , 吾 所 固 有 羞 惡 之 心 也 。 存 之 則 進 於 聖 賢 , 失 之 則 入 於 禽 獸 , 故 所 繫 為 甚 大 。 為 機 變 之 巧 者 , 無 所 用 恥 焉 。 為 機 械 變 詐 之 巧 者 , 所 為 之 事 皆 人 所 深 恥 , 而 彼 方 且 自 以 為 得 計 , 故 無 所 用 其 愧 恥 之 心 也 。 不 恥 不 若 人 , 何 若 人 有 ? 」 但 無 恥 一 事 不 如 人 , 則 事 事 不 如 人 矣 。 或 曰 : 「 不 恥 其 不 如 人 , 則 何 能 有 如 人 之 事 。 」 其 義 亦 通 。 或 問 : 「 人 有 恥 不 能 之 心 如 何 ? 」 程 子 曰 : 「 恥 其 不 能 而 為 之 可 也 , 恥 其 不 能 而 掩 藏 之 不 可 也 。 」

    孟 子 曰 : 「 古 之 賢 王 好 善 而 忘 勢 , 古 之 賢 士 何 獨 不 然 ? 樂 其 道 而 忘 人 之 勢 。 故 王 公 不 致 敬 盡 禮 , 則 不 得 亟 見 之 。 見 且 由 不 得 亟 , 而 況 得 而 臣 之 乎 ? 」 好 , 去 聲 。 樂 , 音 洛 。 亟 , 去 吏 反 。 言 君 當 屈 己 以 下 賢 , 士 不 枉 道 而 求 利 。 二 者 勢 若 相 反 , 而 實 則 相 成 , 蓋 亦 各 盡 其 道 而 已 。

    孟 子 謂 宋 句 踐 曰 : 「 子 好 遊 乎 ? 吾 語 子 遊 。 句 , 音 鉤 。 好 、 語 , 皆 去 聲 。 宋 , 姓 。 句 踐 , 名 。 遊 , 遊 說 也 。 人 知 之 , 亦 囂 囂 ; 人 不 知 , 亦 囂 囂 。 」 趙 氏 曰 : 「 囂 囂 , 自 得 無 欲 之 貌 。 」 曰 : 「 何 如 斯 可 以 囂 囂 矣 ? 」 曰 : 「 尊 德 樂 義 , 則 可 以 囂 囂 矣 。 樂 , 音 洛 。 德 , 謂 所 得 之 善 。 尊 之 , 則 有 以 自 重 , 而 不 慕 乎 人 爵 之 榮 。 義 , 謂 所 守 之 正 。 樂 之 , 則 有 以 自 安 , 而 不 殉 乎 外 物 之 誘 矣 。 故 士 窮 不 失 義 , 達 不 離 道 。 離 , 力 智 反 。 言 不 以 貧 賤 而 移 , 不 以 富 貴 而 淫 , 此 尊 德 樂 義 見 於 行 事 之 實 也 。 窮 不 失 義 , 故 士 得 己 焉 ; 達 不 離 道 , 故 民 不 失 望 焉 。 得 己 , 言 不 失 己 也 。 民 不 失 望 , 言 人 素 望 其 興 道 致 治 , 而 今 果 如 所 望 也 。 古 之 人 , 得 志 , 澤 加 於 民 ; 不 得 志 , 脩 身 見 於 世 。 窮 則 獨 善 其 身 , 達 則 兼 善 天 下 。 」 見 , 音 現 。 見 , 謂 名 實 之 顯 著 也 。 此 又 言 士 得 己 、 民 不 失 望 之 實 。 此 章 言 內 重 而 外 輕 , 則 無 往 而 不 善 。

    孟 子 曰 : 「 待 文 王 而 後 興 者 , 凡 民 也 。 若 夫 豪 傑 之 士 , 雖 無 文 王 猶 興 。 」 夫 , 音 扶 。 興 者 , 感 動 奮 發 之 意 。 凡 民 , 庸 常 之 人 也 。 豪 傑 , 有 過 人 之 才 智 者 也 。 蓋 降 衷 秉 彝 , 人 所 同 得 , 惟 上 智 之 資 無 物 欲 之 蔽 , 為 能 無 待 於 教 , 而 自 能 感 發 以 有 為 也 。

    孟 子 曰 : 「 附 之 以 韓 魏 之 家 , 如 其 自 視 欿 然 , 則 過 人 遠 矣 。 」 欿 , 音 坎 。 附 , 益 也 。 韓 魏 , 晉 卿 富 家 也 。 欿 然 , 不 自 滿 之 意 。 尹 氏 曰 : 「 言 有 過 人 之 識 , 則 不 以 富 貴 為 事 。 」

    孟 子 曰 : 「 以 佚 道 使 民 , 雖 勞 不 怨 ; 以 生 道 殺 民 , 雖 死 不 怨 殺 者 。 」 程 子 曰 : 「 以 佚 道 使 民 , 謂 本 欲 佚 之 也 , 播 穀 乘 屋 之 類 是 也 。 以 生 道 殺 民 , 謂 本 欲 生 之 也 , 除 害 去 惡 之 類 是 也 。 蓋 不 得 已 而 為 其 所 當 為 , 則 雖 咈 民 之 欲 而 民 不 怨 , 其 不 然 者 反 是 。 」

    孟 子 曰 : 「 霸 者 之 民 , 驩 虞 如 也 ; 王 者 之 民 , 皞 皞 如 也 。 皞 , 胡 老 反 。 驩 虞 , 與 歡 娛 同 。 皞 皞 , 廣 大 自 得 之 貌 。 程 子 曰 : 「 驩 虞 , 有 所 造 為 而 然 , 豈 能 久 也 ? 耕 田 鑿 井 , 帝 力 何 有 於 我 ? 如 天 之 自 然 , 乃 王 者 之 政 。 」 楊 氏 曰 : 「 所 以 致 人 驩 虞 , 必 有 違 道 干 譽 之 事 ; 若 王 者 則 如 天 , 亦 不 令 人 喜 , 亦 不 令 人 怒 。 」 殺 之 而 不 怨 , 利 之 而 不 庸 , 民 日 遷 善 而 不 知 為 之 者 。 此 所 謂 皞 皞 如 也 。 庸 , 功 也 。 豐 氏 曰 : 「 因 民 之 所 惡 而 去 之 , 非 有 心 於 殺 之 也 , 何 怨 之 有 ?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 非 有 心 於 利 之 也 , 何 庸 之 有 ? 輔 其 性 之 自 然 , 使 自 得 之 , 故 民 日 遷 善 而 不 知 誰 之 所 為 也 。 」 夫 君 子 所 過 者 化 , 所 存 者 神 , 上 下 與 天 地 同 流 , 豈 曰 小 補 之 哉 ? 」 夫 , 音 扶 。 君 子 , 聖 人 之 通 稱 也 。 所 過 者 化 , 身 所 經 歷 之 處 , 即 人 無 不 化 , 如 舜 之 耕 歷 山 而 田 者 遜 畔 , 陶 河 濱 而 器 不 苦 窳 也 。 所 存 者 神 , 心 所 存 主 處 便 神 妙 不 測 , 如 孔 子 之 立 斯 立 、 道 斯 行 、 綏 斯 來 、 動 斯 和 , 莫 知 其 所 以 然 而 然 也 。 是 其 德 業 之 盛 , 乃 與 天 地 之 化 同 運 並 行 , 舉 一 世 而 甄 陶 之 , 非 如 霸 者 但 小 小 補 塞 其 罅 漏 而 已 。 此 則 王 道 之 所 以 為 大 , 而 學 者 所 當 盡 心 也 。

    孟 子 曰 : 「 仁 言 , 不 如 仁 聲 之 入 人 深 也 。 程 子 曰 : 「 仁 言 , 謂 以 仁 厚 之 言 加 於 民 。 仁 聲 , 謂 仁 聞 , 謂 有 仁 之 實 而 為 眾 所 稱 道 者 也 。 此 尤 見 仁 德 之 昭 著 , 故 其 感 人 尤 深 也 。 」 善 政 , 不 如 善 教 之 得 民 也 。 政 , 謂 法 度 禁 令 , 所 以 制 其 外 也 。 教 , 謂 道 德 齊 禮 , 所 以 格 其 心 也 。 善 政 民 畏 之 , 善 教 民 愛 之 ; 善 政 得 民 財 , 善 教 得 民 心 。 」 得 民 財 者 , 百 姓 足 而 君 無 不 足 也 ; 得 民 心 者 , 不 遺 其 親 , 不 後 其 君 也 。

    孟 子 曰 : 「 人 之 所 不 學 而 能 者 , 其 良 能 也 ; 所 不 慮 而 知 者 , 其 良 知 也 。 良 者 , 本 然 之 善 也 。 程 子 曰 : 「 良 知 良 能 , 皆 無 所 由 ; 乃 出 於 天 , 不 繫 於 人 。 」 孩 提 之 童 , 無 不 知 愛 其 親 者 ; 及 其 長 也 , 無 不 知 敬 其 兄 也 。 長 , 上 聲 , 下 同 。 孩 提 , 二 三 歲 之 閒 , 知 孩 笑 、 可 提 抱 者 也 。 愛 親 敬 長 , 所 謂 良 知 良 能 者 也 。 親 親 , 仁 也 ; 敬 長 , 義 也 。 無 他 , 達 之 天 下 也 。 」 言 親 親 敬 長 , 雖 一 人 之 私 , 然 達 之 天 下 無 不 同 者 , 所 以 為 仁 義 也 。

    孟 子 曰 : 「 舜 之 居 深 山 之 中 , 與 木 石 居 , 與 鹿 豕 遊 , 其 所 以 異 於 深 山 之 野 人 者 幾 希 。 及 其 聞 一 善 言 , 見 一 善 行 , 若 決 江 河 , 沛 然 莫 之 能 禦 也 。 」 行 , 去 聲 。 居 深 山 , 謂 耕 歷 山 時 也 。 蓋 聖 人 之 心 , 至 虛 至 明 , 渾 然 之 中 , 萬 理 畢 具 。 一 有 感 觸 , 則 其 應 甚 速 , 而 無 所 不 通 , 非 孟 子 造 道 之 深 , 不 能 形 容 至 此 也 。

    孟 子 曰 : 「 無 為 其 所 不 為 , 無 欲 其 所 不 欲 , 如 此 而 已 矣 。 」 李 氏 曰 : 「 有 所 不 為 不 欲 , 人 皆 有 是 心 也 。 至 於 私 意 一 萌 , 而 不 能 以 禮 義 制 之 , 則 為 所 不 為 、 欲 所 不 欲 者 多 矣 。 能 反 是 心 , 則 所 謂 擴 充 其 羞 惡 之 心 者 , 而 義 不 可 勝 用 矣 , 故 曰 如 此 而 已 矣 。 」

    孟 子 曰 : 「 人 之 有 德 慧 術 知 者 , 恒 存 乎 疢 疾 。 知 , 去 聲 。 疢 , 丑 刃 反 。 德 慧 者 , 德 之 慧 。 術 知 者 , 術 之 知 。 疢 疾 , 猶 災 患 也 。 言 人 必 有 疢 疾 , 則 能 動 心 忍 性 ,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也 。 獨 孤 臣 孽 子 , 其 操 心 也 危 , 其 慮 患 也 深 , 故 達 。 」 孤 臣 , 遠 臣 ; 孽 子 , 庶 子 , 皆 不 得 於 君 親 , 而 常 有 疢 疾 者 也 。 達 , 謂 達 於 事 理 , 即 所 謂 德 慧 術 知 也 。

    孟 子 曰 : 「 有 事 君 人 者 , 事 是 君 則 為 容 悅 者 也 。 阿 殉 以 為 容 , 逢 迎 以 為 悅 , 此 鄙 夫 之 事 、 妾 婦 之 道 也 。 有 安 社 稷 臣 者 , 以 安 社 稷 為 悅 者 也 。 言 大 臣 之 計 安 社 稷 , 如 小 人 之 務 悅 其 君 , 眷 眷 於 此 而 不 忘 也 。 有 天 民 者 , 達 可 行 於 天 下 而 後 行 之 者 也 。 民 者 , 無 位 之 稱 。 以 其 全 盡 天 理 , 乃 天 之 民 , 故 謂 之 天 民 。 必 其 道 可 行 於 天 下 , 然 後 行 之 ; 不 然 , 則 寧 沒 世 不 見 知 而 不 悔 , 不 肯 小 用 其 道 以 殉 於 人 也 。 張 子 曰 : 「 必 功 覆 斯 民 然 後 出 , 如 伊 呂 之 徒 。 」 有 大 人 者 , 正 己 而 物 正 者 也 。 」 大 人 , 德 盛 而 上 下 化 之 , 所 謂 「 見 龍 在 田 , 天 下 文 明 」 者 。 此 章 言 人 品 不 同 , 略 有 四 等 。 容 悅 佞 臣 不 足 言 。 安 社 稷 則 忠 矣 , 然 猶 一 國 之 士 也 。 天 民 則 非 一 國 之 士 矣 , 然 猶 有 意 也 。 無 意 無 必 , 惟 其 所 在 而 物 無 不 化 , 惟 聖 者 能 之 。

    孟 子 曰 : 「 君 子 有 三 樂 , 而 王 天 下 不 與 存 焉 。 樂 , 音 洛 。 王 、 與 , 皆 去 聲 , 下 並 同 。 父 母 俱 存 , 兄 弟 無 故 , 一 樂 也 。 此 人 所 深 願 而 不 可 必 得 者 , 今 既 得 之 , 其 樂 可 知 。 仰 不 愧 於 天 , 俯 不 怍 於 人 , 二 樂 也 。 程 子 曰 : 「 人 能 克 己 , 則 仰 不 愧 , 俯 不 怍 , 心 廣 體 胖 , 其 樂 可 知 , 有 息 則 餒 矣 。 」 得 天 下 英 才 而 教 育 之 , 三 樂 也 。 盡 得 一 世 明 睿 之 才 , 而 以 所 樂 乎 己 者 教 而 養 之 , 則 斯 道 之 傳 得 之 者 眾 , 而 天 下 後 世 將 無 不 被 其 澤 矣 。 聖 人 之 心 所 願 欲 者 , 莫 大 於 此 , 今 既 得 之 , 其 樂 為 何 如 哉 ? 君 子 有 三 樂 , 而 王 天 下 不 與 存 焉 。 」 林 氏 曰 : 「 此 三 樂 者 , 一 係 於 天 , 一 係 於 人 。 其 可 以 自 致 者 , 惟 不 愧 不 怍 而 已 , 學 者 可 不 勉 哉 ? 」

    孟 子 曰 : 「 廣 土 眾 民 , 君 子 欲 之 , 所 樂 不 存 焉 。 樂 , 音 洛 , 下 同 。 地 闢 民 聚 , 澤 可 遠 施 , 故 君 子 欲 之 , 然 未 足 以 為 樂 也 。 中 天 下 而 立 , 定 四 海 之 民 , 君 子 樂 之 , 所 性 不 存 焉 。 其 道 大 行 , 無 一 夫 不 被 其 澤 , 故 君 子 樂 之 , 然 其 所 得 於 天 者 則 不 在 是 也 。 君 子 所 性 , 雖 大 行 不 加 焉 , 雖 窮 居 不 損 焉 , 分 定 故 也 。 分 , 去 聲 。 分 者 , 所 得 於 天 之 全 體 , 故 不 以 窮 達 而 有 異 。 君 子 所 性 , 仁 義 禮 智 根 於 心 。 其 生 色 也 , 睟 然 見 於 面 , 盎 於 背 , 施 於 四 體 , 四 體 不 言 而 喻 。 」 睟 , 音 粹 。 見 , 音 現 。 盎 , 烏 浪 反 。 上 言 所 性 之 分 , 與 所 欲 所 樂 不 同 , 此 乃 言 其 蘊 也 。 仁 義 禮 智 , 性 之 四 德 也 。 根 , 本 也 。 生 , 發 見 也 。 睟 然 , 清 和 潤 澤 之 貌 。 盎 , 豐 厚 盈 溢 之 意 。 施 於 四 體 , 謂 見 於 動 作 威 儀 之 閒 也 。 喻 , 曉 也 。 四 體 不 言 而 喻 , 言 四 體 不 待 吾 言 , 而 自 能 曉 吾 意 也 。 蓋 氣 稟 清 明 , 無 物 欲 之 累 , 則 性 之 四 德 根 本 於 心 , 其 積 之 盛 , 則 發 而 著 見 於 外 者 , 不 待 言 而 無 不 順 也 。 程 子 曰 : 「 睟 面 盎 背 , 皆 積 盛 致 然 。 四 體 不 言 而 喻 , 惟 有 德 者 能 之 。 」 此 章 言 君 子 固 欲 其 道 之 大 行 , 然 其 所 得 於 天 者 , 則 不 以 是 而 有 所 加 損 也 。

    孟 子 曰 : 「 伯 夷 辟 紂 , 居 北 海 之 濱 , 聞 文 王 作 興 , 曰 : 『 盍 歸 乎 來 ! 吾 聞 西 伯 善 養 老 者 。 』 太 公 辟 紂 , 居 東 海 之 濱 , 聞 文 王 作 興 , 曰 : 『 盍 歸 乎 來 ! 吾 聞 西 伯 善 養 老 者 。 』 天 下 有 善 養 老 , 則 仁 人 以 為 己 歸 矣 。 辟 , 去 聲 , 下 同 。 大 , 他 蓋 反 。 己 歸 , 謂 己 之 所 歸 。 餘 見 前 篇 。 五 畝 之 宅 , 樹 牆 下 以 桑 , 匹 婦 蠶 之 , 則 老 者 足 以 衣 帛 矣 。 五 母 雞 , 二 母 彘 , 無 失 其 時 , 老 者 足 以 無 失 肉 矣 。 百 畝 之 田 , 匹 夫 耕 之 , 八 口 之 家 足 以 無 飢 矣 。 衣 , 去 聲 。 此 文 王 之 政 也 。 一 家 養 母 雞 五 , 母 彘 二 也 。 餘 見 前 篇 。 所 謂 西 伯 善 養 老 者 , 制 其 田 里 , 教 之 樹 畜 , 導 其 妻 子 , 使 養 其 老 。 五 十 非 帛 不 煖 , 七 十 非 肉 不 飽 。 不 煖 不 飽 , 謂 之 凍 餒 。 文 王 之 民 , 無 凍 餒 之 老 者 , 此 之 謂 也 。 」 田 , 謂 百 畝 之 田 。 里 , 謂 五 畝 之 宅 。 樹 , 謂 耕 桑 。 畜 , 謂 雞 彘 也 。 趙 氏 曰 : 「 善 養 老 者 , 教 導 之 使 可 以 養 其 老 耳 , 非 家 賜 而 人 益 之 也 。 」

    孟 子 曰 : 「 易 其 田 疇 , 薄 其 稅 斂 , 民 可 使 富 也 。 易 、 斂 , 皆 去 聲 。 易 , 治 也 。 疇 , 耕 治 之 田 也 。 食 之 以 時 , 用 之 以 禮 , 財 不 可 勝 用 也 。 勝 , 音 升 。 教 民 節 儉 , 則 財 用 足 也 。 民 非 水 火 不 生 活 , 昏 暮 叩 人 之 門 戶 , 求 水 火 , 無 弗 與 者 , 至 足 矣 。 聖 人 治 天 下 , 使 有 菽 粟 如 水 火 。 菽 粟 如 水 火 , 而 民 焉 有 不 仁 者 乎 ? 」 焉 , 於 虔 反 。 水 火 , 民 之 所 急 , 宜 其 愛 之 而 反 不 愛 者 , 多 故 也 。 尹 氏 曰 : 「 言 禮 義 生 於 富 足 , 民 無 常 產 , 則 無 常 心 矣 。 」

    孟 子 曰 : 「 孔 子 登 東 山 而 小 魯 , 登 太 山 而 小 天 下 。 故 觀 於 海 者 難 為 水 , 遊 於 聖 人 之 門 者 難 為 言 。 此 言 聖 人 之 道 大 也 。 東 山 , 蓋 魯 城 東 之 高 山 , 而 太 山 則 又 高 矣 。 此 言 所 處 益 高 , 則 其 視 下 益 小 ; 所 見 既 大 , 則 其 小 者 不 足 觀 也 。 難 為 水 , 難 為 言 , 猶 仁 不 可 為 眾 之 意 。 觀 水 有 術 , 必 觀 其 瀾 。 日 月 有 明 , 容 光 必 照 焉 。 此 言 道 之 有 本 也 。 瀾 , 水 之 湍 急 處 也 。 明 者 , 光 之 體 ; 光 者 , 明 之 用 也 。 觀 水 之 瀾 , 則 知 其 源 之 有 本 矣 ; 觀 日 月 於 容 光 之 隙 無 不 照 , 則 知 其 明 之 有 本 矣 。 流 水 之 為 物 也 , 不 盈 科 不 行 ; 君 子 之 志 於 道 也 , 不 成 章 不 達 。 」 言 學 當 以 漸 , 乃 能 至 也 。 成 章 , 所 積 者 厚 , 而 文 章 外 見 也 。 達 者 , 足 於 此 而 通 於 彼 也 。 此 章 言 聖 人 之 道 大 而 有 本 , 學 之 者 必 以 其 漸 , 乃 能 至 也 。

    孟 子 曰 : 「 雞 鳴 而 起 , 孳 孳 為 善 者 , 舜 之 徒 也 。 孳 孳 , 勤 勉 之 意 。 言 雖 未 至 於 聖 人 , 亦 是 聖 人 之 徒 也 。 雞 鳴 而 起 , 孳 孳 為 利 者 , 蹠 之 徒 也 。 蹠 , 盜 蹠 也 。 欲 知 舜 與 蹠 之 分 , 無 他 , 利 與 善 之 閒 也 。 」 程 子 曰 : 「 言 閒 者 , 謂 相 去 不 遠 , 所 爭 毫 末 耳 。 善 與 利 , 公 私 而 已 矣 。 纔 出 於 善 , 便 以 利 言 也 。 」 楊 氏 曰 : 「 舜 蹠 之 相 去 遠 矣 , 而 其 分 , 乃 在 利 善 之 閒 而 已 , 是 豈 可 以 不 謹 ? 然 講 之 不 熟 , 見 之 不 明 , 未 有 不 以 利 為 義 者 , 又 學 者 所 當 深 察 也 。 」 或 問 : 「 雞 鳴 而 起 , 若 未 接 物 , 如 何 為 善 ? 」 程 子 曰 : 「 只 主 於 敬 , 便 是 為 善 。 」

    孟 子 曰 : 「 楊 子 取 為 我 , 拔 一 毛 而 利 天 下 , 不 為 也 。 為 我 之 為 , 去 聲 。 楊 子 , 名 朱 。 取 者 , 僅 足 之 意 。 取 為 我 者 , 僅 足 於 為 我 而 已 , 不 及 為 人 也 。 列 子 稱 其 言 曰 , 「 伯 成 子 高 不 以 一 毫 利 物 」 , 是 也 。 墨 子 兼 愛 , 摩 頂 放 踵 利 天 下 , 為 之 。 放 , 上 聲 。 墨 子 , 名 翟 。 兼 愛 , 無 所 不 愛 也 。 摩 頂 , 摩 突 其 頂 也 。 放 , 至 也 。 子 莫 執 中 , 執 中 為 近 之 , 執 中 無 權 , 猶 執 一 也 。 子 莫 , 魯 之 賢 人 也 。 知 楊 墨 之 失 中 也 , 故 度 於 二 者 之 閒 而 執 其 中 。 近 , 近 道 也 。 權 , 稱 錘 也 , 所 以 稱 物 之 輕 重 而 取 中 也 。 執 中 而 無 權 , 則 膠 於 一 定 之 中 而 不 知 變 , 是 亦 執 一 而 已 矣 。 程 子 曰 : 「 中 字 最 難 識 , 須 是 默 識 心 通 。 且 試 言 一 廳 , 則 中 央 為 中 ; 一 家 , 則 廳 非 中 而 堂 為 中 ; 一 國 , 則 堂 非 中 而 國 之 中 為 中 , 推 此 類 可 見 矣 。 」 又 曰 : 「 中 不 可 執 也 , 識 得 則 事 事 物 物 皆 有 自 然 之 中 , 不 待 安 排 , 安 排 著 則 不 中 矣 。 」 所 惡 執 一 者 , 為 其 賊 道 也 , 舉 一 而 廢 百 也 。 」 惡 、 為 , 皆 去 聲 。 賊 , 害 也 。 為 我 害 仁 , 兼 愛 害 義 , 執 中 者 害 於 時 中 , 皆 舉 一 而 廢 百 者 也 。 此 章 言 道 之 所 貴 者 中 , 中 之 所 貴 者 權 。 楊 氏 曰 : 「 禹 稷 三 過 其 門 而 不 入 , 苟 不 當 其 可 , 則 與 墨 子 無 異 。 顏 子 在 陋 巷 , 不 改 其 樂 , 苟 不 當 其 可 , 則 與 楊 氏 無 異 。 子 莫 執 為 我 兼 愛 之 中 而 無 權 , 鄉 鄰 有 鬥 而 不 知 閉 戶 , 同 室 有 鬥 而 不 知 救 之 , 是 亦 猶 執 一 耳 , 故 孟 子 以 為 賊 道 。 禹 、 稷 、 顏 回 , 易 地 則 皆 然 , 以 其 有 權 也 ; 不 然 , 則 是 亦 楊 墨 而 已 矣 。

    孟 子 曰 : 「 飢 者 甘 食 , 渴 者 甘 飲 , 是 未 得 飲 食 之 正 也 , 飢 渴 害 之 也 。 豈 惟 口 腹 有 飢 渴 之 害 ? 人 心 亦 皆 有 害 。 口 腹 為 飢 渴 所 害 , 故 於 飲 食 不 暇 擇 , 而 失 其 正 味 ; 人 心 為 貧 賤 所 害 , 故 於 富 貴 不 暇 擇 , 而 失 其 正 理 。 人 能 無 以 飢 渴 之 害 為 心 害 , 則 不 及 人 不 為 憂 矣 。 」 人 能 不 以 貧 賤 之 故 而 動 其 心 , 則 過 人 遠 矣 。

    孟 子 曰 : 「 柳 下 惠 不 以 三 公 易 其 介 。 」 介 , 有 分 辨 之 意 。 柳 下 惠 進 不 隱 賢 , 必 以 其 道 , 遺 佚 不 怨 , 阨 窮 不 憫 , 直 道 事 人 , 至 於 三 黜 , 是 其 介 也 。 此 章 言 柳 下 惠 和 而 不 流 , 與 孔 子 論 夷 齊 不 念 舊 惡 意 正 相 類 , 皆 聖 賢 微 顯 闡 幽 之 意 也 。

    孟 子 曰 : 「 有 為 者 辟 若 掘 井 , 掘 井 九 軔 而 不 及 泉 , 猶 為 棄 井 也 。 」 辟 , 讀 作 譬 。 軔 , 音 刃 , 與 仞 同 。 八 尺 為 仞 。 言 鑿 井 雖 深 , 然 未 及 泉 而 止 , 猶 為 自 棄 其 井 也 。 呂 侍 講 曰 : 「 仁 不 如 堯 , 孝 不 如 舜 , 學 不 如 孔 子 , 終 未 入 於 聖 人 之 域 , 終 未 至 於 天 道 , 未 免 為 半 塗 而 廢 、 自 棄 前 功 也 。 」

    孟 子 曰 : 「 堯 舜 , 性 之 也 ; 湯 武 , 身 之 也 ; 五 霸 , 假 之 也 。 堯 舜 天 性 渾 全 , 不 假 修 習 。 湯 武 修 身 體 道 , 以 復 其 性 。 五 霸 則 假 借 仁 義 之 名 , 以 求 濟 其 貪 欲 之 私 耳 。 久 假 而 不 歸 , 惡 知 其 非 有 也 。 」 惡 , 平 聲 。 歸 , 還 也 。 有 , 實 有 也 。 言 竊 其 名 以 終 身 , 而 不 自 知 其 非 真 有 。 或 曰 : 「 蓋 歎 世 人 莫 覺 其 偽 者 。 」 亦 通 。 舊 說 , 久 假 不 歸 , 即 為 真 有 , 則 誤 矣 。 尹 氏 曰 : 「 性 之 者 , 與 道 一 也 ; 身 之 者 , 履 之 也 , 及 其 成 功 則 一 也 。 五 霸 則 假 之 而 已 , 是 以 功 烈 如 彼 其 卑 也 。 」

    公 孫 丑 曰 : 「 伊 尹 曰 : 『 予 不 狎 于 不 順 。 』 放 太 甲 于 桐 , 民 大 悅 。 太 甲 賢 。 又 反 之 , 民 大 悅 。 子 不 狎 于 不 順 , 太 甲 篇 文 。 狎 , 習 見 也 。 不 順 , 言 太 甲 所 為 , 不 順 義 理 也 。 餘 見 前 篇 。 賢 者 之 為 人 臣 也 , 其 君 不 賢 , 則 固 可 放 與 ? 」 與 , 平 聲 。 孟 子 曰 : 「 有 伊 尹 之 志 , 則 可 ; 無 伊 尹 之 志 , 則 篡 也 。 」 伊 尹 之 志 , 公 天 下 以 為 心 而 無 一 毫 之 私 者 也 。

    公 孫 丑 曰 : 「 詩 曰 『 不 素 餐 兮 』 , 君 子 之 不 耕 而 食 , 何 也 ? 」 孟 子 曰 : 「 君 子 居 是 國 也 , 其 君 用 之 , 則 安 富 尊 榮 ; 其 子 弟 從 之 , 則 孝 弟 忠 信 。 『 不 素 餐 兮 』 , 孰 大 於 是 ? 」 餐 , 七 丹 反 。 詩 魏 國 風 伐 檀 之 篇 。 素 , 空 也 。 無 功 而 食 祿 , 謂 之 素 餐 , 此 與 告 陳 相 、 彭 更 之 意 同 。

    王 子 墊 問 曰 : 「 士 何 事 ? 」 墊 , 丁 念 反 。 墊 , 齊 王 之 子 也 。 上 則 公 卿 大 夫 , 下 則 農 工 商 賈 , 皆 有 所 事 ; 而 士 居 其 閒 , 獨 無 所 事 , 故 王 子 問 之 也 。 孟 子 曰 : 「 尚 志 。 」 尚 , 高 尚 也 。 志 者 , 心 之 所 之 也 。 士 既 未 得 行 公 、 卿 、 大 夫 之 道 , 又 不 當 為 農 、 工 、 商 、 賈 之 業 , 則 高 尚 其 志 而 已 。 曰 : 「 何 謂 尚 志 ? 」 曰 : 「 仁 義 而 已 矣 。 殺 一 無 罪 , 非 仁 也 ; 非 其 有 而 取 之 , 非 義 也 。 居 惡 在 ? 仁 是 也 ; 路 惡 在 ? 義 是 也 。 居 仁 由 義 , 大 人 之 事 備 矣 。 」 惡 , 平 聲 。 非 仁 非 義 之 事 , 雖 小 不 為 ; 而 所 居 所 由 , 無 不 在 於 仁 義 , 此 士 所 以 尚 其 志 也 。 大 人 , 謂 公 、 卿 、 大 夫 。 言 士 雖 未 得 大 人 之 位 , 而 其 志 如 此 , 則 大 人 之 事 體 用 已 全 。 若 小 人 之 事 , 則 固 非 所 當 為 也 。

    孟 子 曰 : 「 仲 子 , 不 義 與 之 齊 國 而 弗 受 , 人 皆 信 之 , 是 舍 簞 食 豆 羹 之 義 也 。 人 莫 大 焉 亡 親 戚 、 君 臣 、 上 下 。 以 其 小 者 信 其 大 者 , 奚 可 哉 ? 」 舍 , 音 捨 。 食 , 音 嗣 。 仲 子 , 陳 仲 子 也 。 言 仲 子 設 若 非 義 而 與 之 齊 國 , 必 不 肯 受 。 齊 人 皆 信 其 賢 , 然 此 但 小 廉 耳 。 其 辟 兄 離 母 , 不 食 君 祿 , 無 人 道 之 大 倫 , 罪 莫 大 焉 。 豈 可 以 小 廉 信 其 大 節 , 而 遂 以 為 賢 哉 ?

    桃 應 問 曰 : 「 舜 為 天 子 , 皋 陶 為 士 , 瞽 瞍 殺 人 , 則 如 之 何 ? 」 桃 應 , 孟 子 弟 子 也 。 其 意 以 為 舜 雖 愛 父 , 而 不 可 以 私 害 公 ; 皋 陶 雖 執 法 , 而 不 可 以 刑 天 子 之 父 。 故 設 此 問 , 以 觀 聖 賢 用 心 之 所 極 , 非 以 為 真 有 此 事 也 。 孟 子 曰 : 「 執 之 而 已 矣 。 」 言 皋 陶 之 心 , 知 有 法 而 已 , 不 知 有 天 子 之 父 也 。 「 然 則 舜 不 禁 與 ? 」 與 , 平 聲 。 桃 應 問 也 。 曰 :「 夫 舜 惡 得 而 禁 之 ? 夫 有 所 受 之 也 。 」 夫 , 音 扶 。 惡 , 平 聲 。 言 皋 陶 之 法 , 有 所 傳 受 , 非 所 敢 私 , 雖 天 子 之 命 亦 不 得 而 廢 之 也 。 「 然 則 舜 如 之 何 ? 」 桃 應 問 也 。 曰 : 「 舜 視 棄 天 下 , 猶 棄 敝 蹝 也 。 竊 負 而 逃 , 遵 海 濱 而 處 , 終 身 訢 然 , 樂 而 忘 天 下 。 」 蹝 , 音 徙 。 訢 , 與 欣 同 。 樂 , 音 洛 。 蹝 , 草 履 也 。 遵 , 循 也 。 言 舜 之 心 。 知 有 父 而 已 , 不 知 有 天 下 也 。 孟 子 嘗 言 舜 視 天 下 猶 草 芥 , 而 惟 順 於 父 母 可 以 解 憂 , 與 此 意 互 相 發 。 此 章 言 為 士 者 , 但 知 有 法 , 而 不 知 天 子 父 之 為 尊 ; 為 子 者 , 但 知 有 父 , 而 不 知 天 下 之 為 大 。 蓋 其 所 以 為 心 者 , 莫 非 天 理 之 極 , 人 倫 之 至 。 學 者 察 此 而 有 得 焉 , 則 不 待 較 計 論 量 , 而 天 下 無 難 處 之 事 矣 。

    孟 子 自 范 之 齊 , 望 見 齊 王 之 子 。 喟 然 歎 曰 : 「 居 移 氣 , 養 移 體 , 大 哉 居 乎 ! 夫 非 盡 人 之 子 與 ? 」 夫 , 音 扶 。 與 , 平 聲 。 范 , 齊 邑 。 居 , 謂 所 處 之 位 。 養 , 奉 養 也 。 言 人 之 居 處 , 所 繫 甚 大 , 王 子 亦 人 子 耳 , 特 以 所 居 不 同 , 故 所 養 不 同 而 其 氣 體 有 異 也 。 孟 子 曰 : 張 鄒 皆 云 羡 文 也 。 「 王 子 宮 室 、 車 馬 、 衣 服 多 與 人 同 , 而 王 子 若 彼 者 , 其 居 使 之 然 也 ; 況 居 天 下 之 廣 居 者 乎 ? 廣 居 , 見 前 篇 。 尹 氏 曰 : 「 睟 然 見 於 面 , 盎 於 背 , 居 天 下 之 廣 居 者 然 也 。 」 魯 君 之 宋 , 呼 於 垤 澤 之 門 。 守 者 曰 : 『 此 非 吾 君 也 , 何 其 聲 之 似 我 君 也 ? 』 此 無 他 , 居 相 似 也 。 」 呼 , 去 聲 。 垤 澤 , 宋 城 門 名 也 。 孟 子 又 引 此 事 為 證 。

    孟 子 曰 : 「 食 而 弗 愛 , 豕 交 之 也 ; 愛 而 不 敬 , 獸 畜 之 也 。 食 , 音 嗣 。 畜 , 許 六 反 。 交 , 接 也 。 畜 , 養 也 。 獸 , 謂 犬 馬 之 屬 。 恭 敬 者 , 幣 之 未 將 者 也 。 將 , 猶 奉 也 。 詩 曰 : 「 承 筐 是 將 。 」 程 子 曰 : 「 恭 敬 雖 因 威 儀 幣 帛 而 後 發 見 , 然 幣 之 未 將 時 , 已 有 此 恭 敬 之 心 , 非 因 幣 帛 而 後 有 也 。 」 恭 敬 而 無 實 , 君 子 不 可 虛 拘 。 」 此 言 當 時 諸 侯 之 待 賢 者 , 特 以 幣 帛 為 恭 敬 , 而 無 其 實 也 。 拘 , 留 也 。

    孟 子 曰 : 「 形 色 , 天 性 也 ; 惟 聖 人 , 然 後 可 以 踐 形 。 」 人 之 有 形 有 色 , 無 不 各 有 自 然 之 理 , 所 謂 天 性 也 。 踐 , 如 踐 言 之 踐 。 蓋 眾 人 有 是 形 , 而 不 能 盡 其 理 , 故 無 以 踐 其 形 ; 惟 聖 人 有 是 形 , 而 又 能 盡 其 理 , 然 後 可 以 踐 其 形 而 無 歉 也 。 程 子 曰 : 「 此 言 聖 人 盡 得 人 道 而 能 充 其 形 也 。 蓋 人 得 天 地 之 正 氣 而 生 , 與 萬 物 不 同 。 既 為 人 , 須 盡 得 人 理 , 然 後 稱 其 名 。 眾 人 有 之 而 不 知 , 賢 人 踐 之 而 未 盡 , 能 充 其 形 , 惟 聖 人 也 。 」 楊 氏 曰 : 「 天 生 烝 民 , 有 物 有 則 。 物 者 , 形 色 也 。 則 者 , 性 也 。 各 盡 其 則 , 則 可 以 踐 形 矣 。 」

    齊 宣 王 欲 短 喪 。 公 孫 丑 曰 : 「 為 期 之 喪 , 猶 愈 於 已 乎 ? 」 已 , 猶 止 也 。 孟 子 曰 : 「 是 猶 或 紾 其 兄 之 臂 , 子 謂 之 姑 徐 徐 云 爾 , 亦 教 之 孝 弟 而 已 矣 。 」 紾 , 之 忍 反 。 紾 , 戾 也 。 教 之 以 孝 弟 之 道 , 則 彼 當 自 知 兄 之 不 可 戾 , 而 喪 之 不 可 短 矣 。 孔 子 曰 : 「 子 生 三 年 , 然 後 免 於 父 母 之 懷 , 予 也 有 三 年 之 愛 於 其 父 母 乎 ? 」 所 謂 教 之 以 孝 弟 者 如 此 。 蓋 示 之 以 至 情 之 不 能 已 者 , 非 強 之 也 。 王 子 有 其 母 死 者 , 其 傅 為 之 請 數 月 之 喪 。 公 孫 丑 曰 : 「 若 此 者 , 何 如 也 ? 」 為 , 去 聲 。 陳 氏 曰 : 「 王 子 所 生 之 母 死 , 厭 於 嫡 母 而 不 敢 終 喪 。 其 傅 為 請 於 王 , 欲 使 得 行 數 月 之 喪 也 。 時 又 適 有 此 事 , 丑 問 如 此 者 , 是 非 何 如 ? 」 按 儀 禮 : 「 公 子 為 其 母 練 冠 、 麻 衣 、 縓 緣 , 既 葬 除 之 。 」 疑 當 時 此 禮 已 廢 , 或 既 葬 而 未 忍 即 除 , 故 請 之 也 。 曰 : 「 是 欲 終 之 而 不 可 得 也 。 雖 加 一 日 愈 於 已 , 謂 夫 莫 之 禁 而 弗 為 者 也 。 夫 , 音 扶 。 言 王 子 欲 終 喪 而 不 可 得 , 其 傅 為 請 , 雖 止 得 加 一 日 , 猶 勝 不 加 。 我 前 所 譏 , 乃 謂 夫 莫 之 禁 而 自 不 為 者 耳 。 此 章 言 三 年 通 喪 , 天 經 地 義 , 不 容 私 意 有 所 短 長 。 示 之 至 情 , 則 不 肖 者 有 以 企 而 及 之 矣 。

    孟 子 曰 : 「 君 子 之 所 以 教 者 五 : 下 文 五 者 , 蓋 因 人 品 高 下 , 或 相 去 遠 近 先 後 之 不 同 。 有 如 時 雨 化 之 者 , 時 雨 , 及 時 之 雨 也 。 草 木 之 生 , 播 種 封 植 , 人 力 已 至 而 未 能 自 化 , 所 少 者 , 雨 露 之 滋 耳 。 及 此 時 而 雨 之 , 則 其 化 速 矣 。 教 人 之 妙 , 亦 猶 是 也 , 若 孔 子 之 於 顏 曾 是 已 。 有 成 德 者 , 有 達 財 者 , 財 , 與 材 同 。 此 各 因 其 所 長 而 教 之 者 也 。 成 德 , 如 孔 子 之 於 冉 閔 ; 達 財 , 如 孔 子 之 於 由 賜 。 有 答 問 者 , 就 所 問 而 答 之 , 若 孔 孟 之 於 樊 遲 、 萬 章 也 。 有 私 淑 艾 者 。 艾 , 音 乂 。 私 , 竊 也 。 淑 , 善 也 。 艾 , 治 也 。 人 或 不 能 及 門 受 業 , 但 聞 君 子 之 道 於 人 , 而 竊 以 善 治 其 身 , 是 亦 君 子 教 誨 之 所 及 , 若 孔 孟 之 於 陳 亢 、 夷 之 是 也 。 孟 子 亦 曰 : 「 予 未 得 為 孔 子 徒 也 , 予 私 淑 諸 人 也 。 」 此 五 者 , 君 子 之 所 以 教 也 。 」 聖 賢 施 教 , 各 因 其 材 , 小 以 成 小 , 大 以 成 大 , 無 棄 人 也 。

    公 孫 丑 曰 : 「 道 則 高 矣 , 美 矣 , 宜 若 登 天 然 , 似 不 可 及 也 。 何 不 使 彼 為 可 幾 及 而 日 孳 孳 也 ? 」 幾 , 音 機 。

    孟 子 曰 : 「 大 匠 不 為 拙 工 改 廢 繩 墨 , 羿 不 為 拙 射 變 其 彀 率 。 為 , 去 聲 。 彀 , 古 候 反 。 率 , 音 律 。 彀 率 , 彎 弓 之 限 也 。 言 教 人 者 , 皆 有 不 可 易 之 法 , 不 容 自 貶 以 殉 學 者 之 不 能 也 。 君 子 引 而 不 發 , 躍 如 也 。 中 道 而 立 , 能 者 從 之 。 」 引 , 引 弓 也 。 發 , 發 矢 也 。 躍 如 , 如 踊 躍 而 出 也 。 因 上 文 彀 率 , 而 言 君 子 教 人 , 但 授 以 學 之 之 法 , 而 不 告 以 得 之 之 妙 , 如 射 者 之 引 弓 而 不 發 矢 , 然 其 所 不 告 者 , 已 如 踊 躍 而 見 於 前 矣 。 中 者 , 無 過 不 及 之 謂 。 中 道 而 立 , 言 其 非 難 非 易 。 能 者 從 之 , 言 學 者 當 自 勉 也 。 此 章 言 道 有 定 體 , 教 有 成 法 ; 卑 不 可 抗 , 高 不 可 貶 ; 語 不 能 顯 , 默 不 能 藏 。

    孟 子 曰 : 「 天 下 有 道 , 以 道 殉 身 ; 天 下 無 道 , 以 身 殉 道 。 殉 , 如 殉 葬 之 殉 , 以 死 隨 物 之 名 也 。 身 出 則 道 在 必 行 , 道 屈 則 身 在 必 退 , 以 死 相 從 而 不 離 也 。 未 聞 以 道 殉 乎 人 者 也 。 」 以 道 從 人 , 妾 婦 之 道 。

    公 都 子 曰 : 「 滕 更 之 在 門 也 , 若 在 所 禮 。 而 不 答 , 何 也 ? 」 更 , 平 聲 。 趙 氏 曰 : 「 滕 更 , 滕 君 之 弟 , 來 學 者 也 。 」 孟 子 曰 : 「 挾 貴 而 問 , 挾 賢 而 問 , 挾 長 而 問 , 挾 有 勳 勞 而 問 , 挾 故 而 問 , 皆 所 不 答 也 。 滕 更 有 二 焉 。 」 長 , 上 聲 。 趙 氏 曰 : 「 二 , 謂 挾 貴 、 挾 賢 也 。 」 尹 氏 曰 : 「 有 所 挾 , 則 受 道 之 心 不 專 , 所 以 不 答 也 。 」 此 言 君 子 雖 誨 人 不 倦 , 又 惡 夫 意 之 不 誠 者 。

    孟 子 曰 : 「 於 不 可 已 而 已 者 , 無 所 不 已 ; 於 所 厚 者 薄 , 無 所 不 薄 也 。 已 , 止 也 。 不 可 止 , 謂 所 不 得 不 為 者 也 。 所 厚 , 所 當 厚 者 也 。 此 言 不 及 者 之 弊 。 其 進 銳 者 , 其 退 速 。 」 進 銳 者 , 用 心 太 過 , 其 氣 易 衰 , 故 退 速 。 三 者 之 弊 , 理 勢 必 然 , 雖 過 不 及 之 不 同 , 然 卒 同 歸 於 廢 弛 。

    孟 子 曰 : 「 君 子 之 於 物 也 , 愛 之 而 弗 仁 ; 於 民 也 , 仁 之 而 弗 親 。 親 親 而 仁 民 , 仁 民 而 愛 物 。 」 物 , 謂 禽 獸 草 木 。 愛 , 謂 取 之 有 時 , 用 之 有 節 。 程 子 曰 : 「 仁 , 推 己 及 人 , 如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 於 民 則 可 , 於 物 則 不 可 。 統 而 言 之 則 皆 仁 , 分 而 言 之 則 有 序 。 」 楊 氏 曰 : 「 其 分 不 同 , 故 所 施 不 能 無 差 等 , 所 謂 理 一 而 分 殊 者 也 。 」 尹 氏 曰 : 「 何 以 有 是 差 等 ? 一 本 故 也 , 無 偽 也 。 」

    孟 子 曰 : 「 知 者 無 不 知 也 , 當 務 之 為 急 ; 仁 者 無 不 愛 也 , 急 親 賢 之 為 務 。 堯 舜 之 知 而 不 遍 物 , 急 先 務 也 ; 堯 舜 之 仁 不 遍 愛 人 , 急 親 賢 也 。 知 者 之 知 , 並 去 聲 。 知 者 固 無 不 知 , 然 常 以 所 當 務 者 為 急 , 則 事 無 不 治 , 而 其 為 知 也 大 矣 ; 仁 者 固 無 不 愛 , 然 常 急 於 親 賢 , 則 恩 無 不 洽 , 而 其 為 仁 也 博 矣 。 不 能 三 年 之 喪 , 而 緦 小 功 之 察 ; 放 飯 流 歠 , 而 問 無 齒 決 , 是 之 謂 不 知 務 。 」 飯 , 扶 晚 反 。 歠 , 昌 悅 反 。 三 年 之 喪 , 服 之 重 者 也 。 緦 麻 三 月 , 小 功 五 月 , 服 之 輕 者 也 。 察 , 致 詳 也 。 放 飯 , 大 飯 。 流 歠 , 長 歠 , 不 敬 之 大 者 也 。 齒 決 , 齧 斷 乾 肉 , 不 敬 之 小 者 也 。 問 , 講 求 之 意 。 此 章 言 君 子 之 於 道 , 識 其 全 體 , 則 心 不 狹 ; 知 所 先 後 , 則 事 有 序 。 豐 氏 曰 : 「 智 不 急 於 先 務 , 雖 遍 知 人 之 所 知 、 遍 能 人 之 所 能 , 徒 弊 精 神 , 而 無 益 於 天 下 之 治 矣 。 仁 不 急 於 親 賢 , 雖 有 仁 民 愛 物 之 心 , 小 人 在 位 , 無 由 下 達 , 聰 明 日 蔽 於 上 , 而 惡 政 日 加 於 下 , 此 孟 子 所 謂 不 知 務 也 。

孟 子 集 注 卷 十 四 盡 心 章 句 下 凡 三 十 八 章 。


    孟 子 曰 : 「 不 仁 哉 , 梁 惠 王 也 ! 仁 者 以 其 所 愛 及 其 所 不 愛 , 不 仁 者 以 其 所 不 愛 及 其 所 愛 。 」 親 親 而 仁 民 , 仁 民 而 愛 物 , 所 謂 以 其 所 愛 及 其 所 不 愛 也 。 公 孫 丑 曰 : 「 何 謂 也 ? 」 「 梁 惠 王 以 土 地 之 故 , 糜 爛 其 民 而 戰 之 , 大 敗 , 將 復 之 , 恐 不 能 勝 , 故 驅 其 所 愛 子 弟 以 殉 之 , 是 之 謂 以 其 所 不 愛 及 其 所 愛 也 。 」 梁 惠 王 以 下 , 孟 子 答 辭 也 。 糜 爛 其 民 , 使 之 戰 鬥 , 糜 爛 其 血 肉 也 。 復 之 , 復 戰 也 。 子 弟 , 謂 太 子 申 也 。 以 土 地 之 故 及 其 民 , 以 民 之 故 及 其 子 , 皆 以 其 所 不 愛 及 其 所 愛 也 。 此 承 前 篇 之 末 三 章 之 意 , 言 仁 人 之 恩 , 自 內 及 外 ; 不 仁 之 禍 , 由 疏 逮 親 。

    孟 子 曰 : 「 春 秋 無 義 戰 。 彼 善 於 此 , 則 有 之 矣 。 春 秋 每 書 諸 侯 戰 伐 之 事 , 必 加 譏 貶 , 以 著 其 擅 興 之 罪 , 無 有 以 為 合 於 義 而 許 之 者 。 但 就 中 彼 善 於 此 者 則 有 之 , 如 召 陵 之 師 之 類 是 也 。 征 者 上 伐 下 也 , 敵 國 不 相 征 也 。 」 征 , 所 以 正 人 也 。 諸 侯 有 罪 , 則 天 子 討 而 正 之 , 此 春 秋 所 以 無 義 戰 也 。

    孟 子 曰 : 「 盡 信 書 , 則 不 如 無 書 。 程 子 曰 : 「 載 事 之 辭 , 容 有 重 稱 而 過 其 實 者 , 學 者 當 識 其 義 而 已 ; 苟 執 於 辭 , 則 時 或 有 害 於 義 , 不 如 無 書 之 愈 也 。 」 吾 於 武 成 , 取 二 三 策 而 已 矣 。 武 成 , 周 書 篇 名 , 武 王 伐 紂 歸 而 記 事 之 書 也 。 策 , 竹 簡 也 。 取 其 二 三 策 之 言 , 其 餘 不 可 盡 信 也 。 程 子 曰 : 「 取 其 奉 天 伐 暴 之 意 , 反 政 施 仁 之 法 而 已 。 」 仁 人 無 敵 於 天 下 。 以 至 仁 伐 至 不 仁 , 而 何 其 血 之 流 杵 也 ? 」 杵 , 舂 杵 也 。 或 作 鹵 , 楯 也 。 武 成 言 武 王 伐 紂 , 紂 之 「 前 徒 倒 戈 , 攻 于 後 以 北 , 血 流 漂 杵 」 。 孟 子 言 此 則 其 不 可 信 者 。 然 書 本 意 , 乃 謂 商 人 自 相 殺 , 非 謂 武 王 殺 之 也 。 孟 子 之 設 是 言 , 懼 後 世 之 惑 , 且 長 不 仁 之 心 耳 。

    孟 子 曰 : 「 有 人 曰 : 『 我 善 為 陳 , 我 善 為 戰 。 』 大 罪 也 。 陳 , 去 聲 。 制 行 伍 曰 陳 , 交 兵 曰 戰 。 國 君 好 仁 , 天 下 無 敵 焉 。 好 , 去 聲 。 南 面 而 征 北 狄 怨 , 東 面 而 征 西 夷 怨 。 曰 : 『 奚 為 後 我 ? 』 此 引 湯 之 事 以 明 之 , 解 見 前 篇 。 武 王 之 伐 殷 也 , 革 車 三 百 兩 , 虎 賁 三 千 人 。 兩 , 去 聲 。 賁 , 音 奔 。 又 以 武 王 之 事 明 之 也 。 兩 , 車 數 , 一 車 兩 輪 也 。 千 , 書 序 作 百 。 王 曰 : 『 無 畏 ! 寧 爾 也 , 非 敵 百 姓 也 。 』 若 崩 厥 角 稽 首 。 書 太 誓 文 與 此 小 異 。 孟 子 之 意 當 云 : 王 謂 商 人 曰 : 無 畏 我 也 。 我 來 伐 紂 , 本 為 安 寧 汝 , 非 敵 商 之 百 姓 也 。 於 是 商 人 稽 首 至 地 , 如 角 之 崩 也 。 征 之 為 言 正 也 , 各 欲 正 己 也 , 焉 用 戰 ? 」 焉 , 於 虔 反 。 民 為 暴 君 所 虐 , 皆 欲 仁 者 來 正 己 之 國 也 。

    孟 子 曰 : 「 梓 匠 輪 輿 能 與 人 規 矩 , 不 能 使 人 巧 。 」 尹 氏 曰 : 「 規 矩 , 法 度 可 告 者 也 。 巧 則 在 其 人 , 雖 大 匠 亦 末 如 之 何 也 已 。 蓋 下 學 可 以 言 傳 , 上 達 必 由 心 悟 , 莊 周 所 論 斲 輪 之 意 蓋 如 此 。 」

    孟 子 曰 : 「 舜 之 飯 糗 茹 草 也 , 若 將 終 身 焉 ; 及 其 為 天 子 也 , 被 袗 衣 , 鼓 琴 , 二 女 果 , 若 固 有 之 。 」 飯 , 上 聲 。 糗 , 去 久 反 。 茹 , 音 汝 。 袗 , 之 忍 反 。 果 , 說 文 作 婐 , 烏 果 反 。 飯 , 食 也 。 糗 , 乾 糒 也 。 茹 , 亦 食 也 。 袗 , 畫 衣 也 。 二 女 , 堯 二 女 也 。 果 , 女 侍 也 。 言 聖 人 之 心 , 不 以 貧 賤 而 有 慕 於 外 , 不 以 富 貴 而 有 動 於 中 , 隨 遇 而 安 , 無 預 於 己 , 所 性 分 定 故 也 。

    孟 子 曰 : 「 吾 今 而 後 知 殺 人 親 之 重 也 : 殺 人 之 父 , 人 亦 殺 其 父 ; 殺 人 之 兄 , 人 亦 殺 其 兄 。 然 則 非 自 殺 之 也 , 一 閒 耳 。 」 閒 , 去 聲 。 言 吾 今 而 後 知 者 , 必 有 所 為 而 感 發 也 。 一 閒 者 , 我 往 彼 來 , 閒 一 人 耳 , 其 實 與 自 害 其 親 無 異 也 。 范 氏 曰 : 「 知 此 則 愛 敬 人 之 親 , 人 亦 愛 敬 其 親 矣 。 」

    孟 子 曰 : 「 古 之 為 關 也 , 將 以 禦 暴 。 譏 察 非 常 。 今 之 為 關 也 , 將 以 為 暴 。 」 征 稅 出 入 。 范 氏 曰 : 「 古 之 耕 者 什 一 , 後 世 或 收 大 半 之 稅 , 此 以 賦 斂 為 暴 也 。 文 王 之 囿 , 與 民 同 之 ; 齊 宣 王 之 囿 , 為 阱 國 中 , 此 以 園 囿 為 暴 也 。 後 世 為 暴 , 不 止 於 關 , 若 使 孟 子 用 於 諸 侯 , 必 行 文 王 之 政 , 凡 此 之 類 , 皆 不 終 日 而 改 也 。 」

    孟 子 曰 : 「 身 不 行 道 , 不 行 於 妻 子 ; 使 人 不 以 道 , 不 能 行 於 妻 子 。 」 身 不 行 道 者 , 以 行 言 之 。 不 行 者 , 道 不 行 也 。 使 人 不 以 道 者 , 以 事 言 之 。 不 能 行 者 , 令 不 行 也 。

    孟 子 曰 : 「 周 于 利 者 , 凶 年 不 能 殺 ; 周 于 德 者 , 邪 世 不 能 亂 。 」 周 , 足 也 , 言 積 之 厚 則 用 有 餘 。

    孟 子 曰 : 「 好 名 之 人 , 能 讓 千 乘 之 國 ; 苟 非 其 人 , 簞 食 豆 羹 見 於 色 。 」 好 、 乘 、 食 , 皆 去 聲 。 見 , 音 現 。 好 名 之 人 , 矯 情 干 譽 , 是 以 能 讓 千 乘 之 國 ; 然 若 本 非 能 輕 富 貴 之 人 , 則 於 得 失 之 小 者 , 反 不 覺 其 真 情 之 發 見 矣 。 蓋 觀 人 不 於 其 所 勉 , 而 於 其 所 忽 , 然 後 可 以 見 其 所 安 之 實 也 。

    孟 子 曰 : 「 不 信 仁 賢 , 則 國 空 虛 。 空 虛 , 言 若 無 人 然 。 無 禮 義 , 則 上 下 亂 。 禮 義 , 所 以 辨 上 下 , 定 民 志 。 無 政 事 , 則 財 用 不 足 。 」 生 之 無 道 , 取 之 無 度 , 用 之 無 節 故 也 。 尹 氏 曰 : 「 三 者 以 仁 賢 為 本 。 無 仁 賢 , 則 禮 義 政 事 , 處 之 皆 不 以 其 道 矣 。 」

    孟 子 曰 : 「 不 仁 而 得 國 者 , 有 之 矣 ; 不 仁 而 得 天 下 , 未 之 有 也 。 」 言 不 仁 之 人 , 騁 其 私 智 , 可 以 盜 千 乘 之 國 , 而 不 可 以 得 丘 民 之 心 。 鄒 氏 曰 : 「 自 秦 以 來 , 不 仁 而 得 天 下 者 有 矣 ; 然 皆 一 再 傳 而 失 之 , 猶 不 得 也 。 所 謂 得 天 下 者 , 必 如 三 代 而 後 可 。 」

    孟 子 曰 : 「 民 為 貴 , 社 稷 次 之 , 君 為 輕 。 社 , 土 神 。 稷 , 穀 神 。 建 國 則 立 壇 壝 以 祀 之 。 蓋 國 以 民 為 本 , 社 稷 亦 為 民 而 立 , 而 君 之 尊 , 又 係 於 二 者 之 存 亡 , 故 其 輕 重 如 此 。 是 故 得 乎 丘 民 而 為 天 子 , 得 乎 天 子 為 諸 侯 , 得 乎 諸 侯 為 大 夫 。 丘 民 , 田 野 之 民 , 至 微 賤 也 。 然 得 其 心 , 則 天 下 歸 之 。 天 子 至 尊 貴 也 , 而 得 其 心 者 , 不 過 為 諸 侯 耳 , 是 民 為 重 也 。 諸 侯 危 社 稷 , 則 變 置 。 諸 侯 無 道 , 將 使 社 稷 為 人 所 滅 , 則 當 更 立 賢 君 , 是 君 輕 於 社 稷 也 。 犧 牲 既 成 , 粢 盛 既 潔 , 祭 祀 以 時 , 然 而 旱 乾 水 溢 , 則 變 置 社 稷 。 」 盛 , 音 成 。 祭 祀 不 失 禮 , 而 土 穀 之 神 不 能 為 民 禦 災 捍 患 , 則 毀 其 壇 壝 而 更 置 之 , 亦 年 不 順 成 , 八 蜡 不 通 之 意 , 是 社 稷 雖 重 於 君 而 輕 於 民 也 。

    孟 子 曰 : 「 聖 人 , 百 世 之 師 也 , 伯 夷 、 柳 下 惠 是 也 。 故 聞 伯 夷 之 風 者 , 頑 夫 廉 , 懦 夫 有 立 志 ; 聞 柳 下 惠 之 風 者 , 薄 夫 敦 , 鄙 夫 寬 。 奮 乎 百 世 之 上 。 百 世 之 下 , 聞 者 莫 不 興 起 也 。 非 聖 人 而 能 若 是 乎 , 而 況 於 親 炙 之 者 乎 ? 」 興 起 , 感 動 奮 發 也 。 親 炙 , 親 近 而 熏 炙 之 也 , 餘 見 前 篇 。

    孟 子 曰 : 「 仁 也 者 , 人 也 。 合 而 言 之 , 道 也 。 」 仁 者 ,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之 理 也 。 然 仁 , 理 也 ; 人 , 物 也 。 以 仁 之 理 , 合 於 人 之 身 而 言 之 , 乃 所 謂 道 者 也 。 程 子 曰 : 「 中 庸 所 謂 率 性 之 謂 道 是 也 。 」 或 曰 「 外 國 本 , 人 也 之 下 , 有 『 義 也 者 宜 也 , 禮 也 者 履 也 , 智 也 者 知 也 , 信 也 者 實 也 』 , 凡 二 十 字 。 」 今 按 如 此 , 則 理 極 分 明 , 然 未 詳 其 是 否 也 。

    孟 子 曰 : 「 孔 子 之 去 魯 , 曰 : 『 遲 遲 吾 行 也 。 』 去 父 母 國 之 道 也 。 去 齊 , 接 淅 而 行 , 去 他 國 之 道 也 。 」 重 出 。

    孟 子 曰 : 「 君 子 之 厄 於 陳 蔡 之 閒 , 無 上 下 之 交 也 。 」 君 子 , 孔 子 也 。 厄 , 與 咴 同 , 君 臣 皆 惡 , 無 所 與 交 也 。

    貉 稽 曰 : 「 稽 大 不 理 於 口 。 」 貉 , 音 陌 。 趙 氏 曰 : 「 貉 姓 , 稽 名 , 為 眾 口 所 訕 。 」 理 , 賴 也 。 今 按 漢 書 無 俚 , 方 言 亦 訓 賴 。 孟 子 曰 : 「 無 傷 也 。 士 憎 茲 多 口 。 趙 氏 曰 : 「 為 士 者 , 益 多 為 眾 口 所 訕 。 」 按 此 則 憎 當 從 土 , 今 本 皆 從 心 , 蓋 傳 寫 之 誤 。 詩 云 : 『 憂 心 悄 悄 , 慍 于 群 小 。 』 孔 子 也 。 『 肆 不 殄 厥 慍 , 亦 不 隕 厥 問 。 』 文 王 也 。 」 詩 邶 風 柏 舟 , 及 大 雅 綿 之 篇 也 。 悄 悄 , 憂 貌 。 慍 , 怒 也 。 本 言 衛 之 仁 人 見 怒 於 群 小 。 孟 子 以 為 孔 子 之 事 , 可 以 當 之 。 肆 , 發 語 辭 。 隕 , 墜 也 。 問 , 聲 問 也 。 本 言 太 王 事 昆 夷 , 雖 不 能 殄 絕 其 慍 怒 , 亦 不 自 墜 其 聲 問 之 美 。 孟 子 以 為 文 王 之 事 , 可 以 當 之 。 尹 氏 曰 : 「 言 人 顧 自 處 如 何 , 盡 其 在 我 者 而 已 。 」

    孟 子 曰 : 「 賢 者 以 其 昭 昭 , 使 人 昭 昭 ; 今 以 其 昏 昏 , 使 人 昭 昭 。 」 昭 昭 , 明 也 。 昏 昏 , 闇 也 。 尹 氏 曰 : 「 大 學 之 道 , 在 自 昭 明 德 , 而 施 於 天 下 國 家 , 其 有 不 順 者 寡 矣 。 」

    孟 子 謂 高 子 曰 : 「 山 徑 之 蹊 閒 , 介 然 用 之 而 成 路 。 為 閒 不 用 , 則 茅 塞 之 矣 。 今 茅 塞 子 之 心 矣 。 」 介 , 音 戛 。 徑 , 小 路 也 。 蹊 , 人 行 處 也 。 介 然 , 倏 然 之 頃 也 。 用 , 由 也 。 路 , 大 路 也 。 為 閒 , 少 頃 也 。 茅 塞 , 茅 草 生 而 塞 之 也 。 言 理 義 之 心 , 不 可 少 有 閒 斷 也 。

    高 子 曰 : 「 禹 之 聲 , 尚 文 王 之 聲 。 」 尚 , 加 尚 也 。 豐 氏 曰 : 「 言 禹 之 樂 , 過 於 文 王 之 樂 。 」 孟 子 曰 : 「 何 以 言 之 ? 」 曰 : 「 以 追 蠡 。 」 追 , 音 堆 。 蠡 , 音 禮 。 豐 氏 曰 : 「 追 , 鐘 紐 也 。 周 禮 所 謂 旋 蟲 是 也 。 蠡 者 , 齧 木 蟲 也 。 言 禹 時 鐘 在 者 , 鐘 紐 如 蟲 齧 而 欲 絕 , 蓋 用 之 者 多 , 而 文 王 之 鐘 不 然 , 是 以 知 禹 之 樂 過 於 文 王 之 樂 也 。 」 曰 : 「 是 奚 足 哉 ? 城 門 之 軌 , 兩 馬 之 力 與 ? 」 與 , 平 聲 。 豐 氏 曰 : 「 奚 足 , 言 此 何 足 以 知 之 也 。 軌 , 車 轍 跡 也 。 兩 馬 , 一 車 所 駕 也 。 城 中 之 涂 容 九 軌 , 車 可 散 行 , 故 其 轍 跡 淺 ; 城 門 惟 容 一 車 , 車 皆 由 之 , 故 其 轍 跡 深 。 蓋 日 久 車 多 所 致 , 非 一 車 兩 馬 之 力 , 能 使 之 然 也 。 言 禹 在 文 王 前 千 餘 年 , 故 鐘 久 而 紐 絕 ; 文 王 之 鐘 , 則 未 久 而 紐 全 , 不 可 以 此 而 議 優 劣 也 。 」 此 章 文 義 本 不 可 曉 , 舊 說 相 承 如 此 , 而 豐 氏 差 明 白 , 故 今 存 之 , 亦 未 知 其 是 否 也 。

    齊 饑 。 陳 臻 曰 : 「 國 人 皆 以 夫 子 將 復 為 發 棠 , 殆 不 可 復 。 」 復 , 扶 又 反 。 先 時 齊 國 嘗 饑 , 孟 子 勸 王 發 棠 邑 之 倉 , 以 振 貧 窮 。 至 此 又 饑 , 陳 臻 問 言 齊 人 望 孟 子 復 勸 王 發 棠 , 而 又 自 言 恐 其 不 可 也 。 孟 子 曰 : 「 是 為 馮 婦 也 。 晉 人 有 馮 婦 者 , 善 搏 虎 , 卒 為 善 士 。 則 之 野 , 有 眾 逐 虎 。 虎 負 嵎 , 莫 之 敢 攖 。 望 見 馮 婦 , 趨 而 迎 之 。 馮 婦 攘 臂 下 車 。 眾 皆 悅 之 , 其 為 士 者 笑 之 。 」 手 執 曰 搏 。 卒 為 善 士 , 後 能 改 行 為 善 也 。 之 , 適 也 。 負 , 依 也 。 山 曲 曰 嵎 。 攖 , 觸 也 。 笑 之 , 笑 其 不 知 止 也 。 疑 此 時 齊 王 已 不 能 用 孟 子 , 而 孟 子 亦 將 去 矣 , 故 其 言 如 此 。

    孟 子 曰 : 「 口 之 於 味 也 , 目 之 於 色 也 , 耳 之 於 聲 也 , 鼻 之 於 臭 也 , 四 肢 之 於 安 佚 也 , 性 也 , 有 命 焉 , 君 子 不 謂 性 也 。 程 子 曰 : 「 五 者 之 欲 , 性 也 。 然 有 分 , 不 能 皆 如 其 願 , 則 是 命 也 。 不 可 謂 我 性 之 所 有 , 而 求 必 得 之 也 。 」 愚 按 : 不 能 皆 如 其 願 , 不 止 為 貧 賤 。 蓋 雖 富 貴 之 極 , 亦 有 品 節 限 制 , 則 是 亦 有 命 也 。 仁 之 於 父 子 也 , 義 之 於 君 臣 也 , 禮 之 於 賓 主 也 , 智 之 於 賢 者 也 , 聖 人 之 於 天 道 也 , 命 也 , 有 性 焉 , 君 子 不 謂 命 也 。 」 程 子 曰 : 「 仁 義 禮 智 天 道 , 在 人 則 賦 於 命 者 , 所 稟 有 厚 薄 清 濁 , 然 而 性 善 可 學 而 盡 , 故 不 謂 之 命 也 。 」 張 子 曰 : 「 晏 嬰 智 矣 , 而 不 知 仲 尼 。 是 非 命 邪 ? 」 愚 按 : 所 稟 者 厚 而 清 , 則 其 仁 之 於 父 子 也 至 , 義 之 於 君 臣 也 盡 , 禮 之 於 賓 主 也 恭 , 智 之 於 賢 否 也 哲 , 聖 人 之 於 天 道 也 , 無 不 吻 合 而 純 亦 不 已 焉 。 薄 而 濁 , 則 反 是 , 是 皆 所 謂 命 也 。 或 曰 「 者 」 當 作 否 , 「 人 」 衍 字 , 更 詳 之 。 愚 聞 之 師 曰 : 「 此 二 條 者 , 皆 性 之 所 有 而 命 於 天 者 也 。 然 世 之 人 , 以 前 五 者 為 性 , 雖 有 不 得 , 而 必 欲 求 之 ; 以 後 五 者 為 命 , 一 有 不 至 , 則 不 復 致 力 , 故 孟 子 各 就 其 重 處 言 之 , 以 伸 此 而 抑 彼 也 。 張 子 所 謂 『 養 則 付 命 於 天 , 道 則 責 成 於 己 』 。 其 言 約 而 盡 矣 。 」

    浩 生 不 害 問 曰 : 「 樂 正 子 , 何 人 也 ? 」 孟 子 曰 : 「 善 人 也 , 信 人 也 。 」 趙 氏 曰 : 「 浩 生 , 姓 ; 不 害 , 名 , 齊 人 也 。 」 「 何 謂 善 ? 何 謂 信 ? 」 不 害 問 也 。 曰 : 「 可 欲 之 謂 善 , 天 下 之 理 , 其 善 者 必 可 欲 , 其 惡 者 必 可 惡 。 其 為 人 也 , 可 欲 而 不 可 惡 , 則 可 謂 善 人 矣 。 有 諸 己 之 謂 信 。 凡 所 謂 善 , 皆 實 有 之 , 如 惡 惡 臭 , 如 好 好 色 , 是 則 可 謂 信 人 矣 。 張 子 曰 : 「 志 仁 無 惡 之 謂 善 , 誠 善 於 身 之 謂 信 。 」 充 實 之 謂 美 , 力 行 其 善 , 至 於 充 滿 而 積 實 , 則 美 在 其 中 而 無 待 於 外 矣 。 充 實 而 有 光 輝 之 謂 大 , 和 順 積 中 , 而 英 華 發 外 ; 美 在 其 中 , 而 暢 於 四 支 , 發 於 事 業 , 則 德 業 至 盛 而 不 可 加 矣 。 大 而 化 之 之 謂 聖 , 大 而 能 化 , 使 其 大 者 泯 然 無 復 可 見 之 跡 , 則 不 思 不 勉 、 從 容 中 道 , 而 非 人 力 之 所 能 為 矣 。 張 子 曰 : 「 大 可 為 也 , 化 不 可 為 也 , 在 熟 之 而 已 矣 。 」 聖 而 不 可 知 之 之 謂 神 。 程 子 曰 : 「 聖 不 可 知 , 謂 聖 之 至 妙 , 人 所 不 能 測 。 非 聖 人 之 上 , 又 有 一 等 神 人 也 。 」 樂 正 子 , 二 之 中 , 四 之 下 也 。 」 蓋 在 善 信 之 閒 , 觀 其 從 於 子 敖 , 則 其 有 諸 己 者 或 未 實 也 。 張 子 曰 : 「 顏 淵 、 樂 正 子 皆 知 好 仁 矣 。 樂 正 子 志 仁 無 惡 而 不 致 於 學 , 所 以 但 為 善 人 信 人 而 已 ; 顏 子 好 學 不 倦 , 合 仁 與 智 , 具 體 聖 人 , 獨 未 至 聖 人 之 止 耳 。 」 程 子 曰 : 「 士 之 所 難 者 , 在 有 諸 己 而 已 。 能 有 諸 己 , 則 居 之 安 , 資 之 深 , 而 美 且 大 可 以 馴 致 矣 。 徒 知 可 欲 之 善 , 而 若 存 若 亡 而 已 , 則 能 不 受 變 於 俗 者 鮮 矣 。 」 尹 氏 曰 : 「 自 可 欲 之 善 , 至 於 聖 而 不 可 知 之 神 , 上 下 一 理 。 擴 充 之 至 於 神 , 則 不 可 得 而 名 矣 。 」

    孟 子 曰 : 「 逃 墨 必 歸 於 楊 , 逃 楊 必 歸 於 儒 。 歸 , 斯 受 之 而 已 矣 。 墨 氏 務 外 而 不 情 , 楊 氏 太 簡 而 近 實 , 故 其 反 正 之 漸 , 大 略 如 此 。 歸 斯 受 之 者 , 憫 其 陷 溺 之 久 , 而 取 其 悔 悟 之 新 也 。 今 之 與 楊 墨 辯 者 , 如 追 放 豚 , 既 入 其 苙 , 又 從 而 招 之 。 」 放 豚 , 放 逸 之 豕 豚 也 。 苙 , 闌 也 。 招 , 罥 也 , 羈 其 足 也 。 言 彼 既 來 歸 , 而 又 追 咎 其 既 往 之 失 也 。 此 章 見 聖 賢 之 於 異 端 , 距 之 甚 嚴 , 而 於 其 來 歸 , 待 之 甚 恕 。 距 之 嚴 , 故 人 知 彼 說 之 為 邪 ; 待 之 恕 , 故 人 知 此 道 之 可 反 , 仁 之 至 , 義 之 盡 也 。

    孟 子 曰 : 「 有 布 縷 之 征 , 粟 米 之 征 , 力 役 之 征 。 君 子 用 其 一 , 緩 其 二 。 用 其 二 而 民 有 殍 , 用 其 三 而 父 子 離 。 」 征 賦 之 法 , 歲 有 常 數 , 然 布 縷 取 之 於 夏 , 粟 米 取 之 於 秋 , 力 役 取 之 於 冬 , 當 各 以 其 時 ; 若 并 取 之 , 則 民 力 有 所 不 堪 矣 。 今 兩 稅 三 限 之 法 , 亦 此 意 也 。 尹 氏 曰 「 言 民 為 邦 本 , 取 之 無 度 , 則 其 國 危 矣 。 」

    孟 子 曰 : 「 諸 侯 之 寶 三 : 土 地 , 人 民 , 政 事 。 寶 珠 玉 者 , 殃 必 及 身 。 」 尹 氏 曰 : 「 言 寶 得 其 寶 者 安 , 寶 失 其 寶 者 危 。 」

    盆 成 括 仕 於 齊 。 孟 子 曰 : 「 死 矣 盆 成 括 ! 」 盆 成 括 見 殺 。 門 人 問 曰 : 「 夫 子 何 以 知 其 將 見 殺 ? 」 曰 : 「 其 為 人 也 小 有 才 , 未 聞 君 子 之 大 道 也 , 則 足 以 殺 其 軀 而 已 矣 。 」 盆 成 , 姓 ; 括 , 名 也 。 恃 才 妄 作 , 所 以 取 禍 。 徐 氏 曰 : 「 君 子 道 其 常 而 已 。 括 有 死 之 道 焉 , 設 使 幸 而 獲 免 , 孟 子 之 言 猶 信 也 。 」

    孟 子 之 滕 , 館 於 上 宮 。 有 業 屨 於 牖 上 , 館 人 求 之 弗 得 。 館 , 舍 也 。 上 宮 , 別 宮 名 。 業 屨 , 織 之 有 次 業 而 未 成 者 , 蓋 館 人 所 作 , 置 之 牖 上 而 失 之 也 。 或 問 之 曰 : 「 若 是 乎 從 者 之 廋 也 ? 」 曰 : 「 子 以 是 為 竊 屨 來 與 ? 」 曰 : 「 殆 非 也 。 夫 子 之 設 科 也 , 往 者 不 追 , 來 者 不 距 。 苟 以 是 心 至 , 斯 受 之 而 已 矣 。 」 從 、 為 , 並 去 聲 。 與 , 平 聲 。 夫 子 , 如 字 , 舊 讀 為 扶 余 者 非 。 或 問 之 者 , 問 於 孟 子 也 。 廋 , 匿 也 。 言 子 之 從 者 , 乃 匿 人 之 物 如 此 乎 ? 孟 子 答 之 , 而 或 人 自 悟 其 失 , 因 言 此 從 者 固 不 為 竊 屨 而 來 , 但 夫 子 設 置 科 條 以 待 學 者 , 苟 以 向 道 之 心 而 來 , 則 受 之 耳 , 雖 夫 子 亦 不 能 保 其 往 也 。 門 人 取 其 言 , 有 合 於 聖 賢 之 指 , 故 記 之 。

    孟 子 曰 : 「 人 皆 有 所 不 忍 , 達 之 於 其 所 忍 , 仁 也 ; 人 皆 有 所 不 為 , 達 之 於 其 所 為 , 義 也 。 惻 隱 羞 惡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故 莫 不 有 所 不 忍 不 為 , 此 仁 義 之 端 也 。 然 以 氣 質 之 偏 、 物 欲 之 蔽 , 則 於 他 事 或 有 不 能 者 。 但 推 所 能 , 達 之 於 所 不 能 , 則 無 非 仁 義 矣 。 人 能 充 無 欲 害 人 之 心 , 而 仁 不 可 勝 用 也 ; 人 能 充 無 穿 踰 之 心 , 而 義 不 可 勝 用 也 。 勝 , 平 聲 。 充 , 滿 也 。 穿 , 穿 穴 ; 踰 , 踰 牆 , 皆 為 盜 之 事 也 。 能 推 所 不 忍 , 以 達 於 所 忍 , 則 能 滿 其 無 欲 害 人 之 心 , 而 無 不 仁 矣 ; 能 推 其 所 不 為 , 以 達 於 所 為 , 則 能 滿 其 無 穿 踰 之 心 , 而 無 不 義 矣 。 人 能 充 無 受 爾 汝 之 實 , 無 所 往 而 不 為 義 也 。 此 申 說 上 文 充 無 穿 踰 之 心 之 意 也 。 蓋 爾 汝 人 所 輕 賤 之 稱 , 人 雖 或 有 所 貪 昧 隱 忍 而 甘 受 之 者 , 然 其 中 心 必 有 慚 忿 而 不 肯 受 之 之 實 。 人 能 即 此 而 推 之 , 使 其 充 滿 無 所 虧 缺 , 則 無 適 而 非 義 矣 。 士 未 可 以 言 而 言 , 是 以 言 餂 之 也 ; 可 以 言 而 不 言 , 是 以 不 言 餂 之 也 , 是 皆 穿 踰 之 類 也 。 」 餂 , 音 忝 。 餂 , 探 取 之 也 。 今 人 以 舌 取 物 曰 餂 , 即 此 意 也 。 便 佞 隱 默 , 皆 有 意 探 取 於 人 , 是 亦 穿 踰 之 類 。 然 其 事 隱 微 , 人 所 易 忽 , 故 特 舉 以 見 例 。 明 必 推 無 穿 踰 之 心 , 以 達 於 此 而 悉 去 之 , 然 後 為 能 充 其 無 穿 踰 之 心 也 。

    孟 子 曰 : 「 言 近 而 指 遠 者 , 善 言 也 ; 守 約 而 施 博 者 , 善 道 也 。 君 子 之 言 也 , 不 下 帶 而 道 存 焉 。 施 , 去 聲 。 古 人 視 不 下 於 帶 , 則 帶 之 上 , 乃 目 前 常 見 至 近 之 處 也 。 舉 目 前 之 近 事 , 而 至 理 存 焉 , 所 以 為 言 近 而 指 遠 也 。 君 子 之 守 ,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 此 所 謂 守 約 而 施 博 也 。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 所 求 於 人 者 重 ,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輕 。 」 舍 , 音 捨 。 此 言 不 守 約 而 務 博 施 之 病 。

    孟 子 曰 : 「 堯 舜 , 性 者 也 ; 湯 武 , 反 之 也 。 性 者 , 得 全 於 天 , 無 所 汙 壞 , 不 假 修 為 , 聖 之 至 也 。 反 之 者 , 修 為 以 復 其 性 , 而 至 於 聖 人 也 。 程 子 曰 : 「 性 之 反 之 , 古 未 有 此 語 , 蓋 自 孟 子 發 之 。 」 呂 氏 曰 : 「 無 意 而 安 行 , 性 者 也 , 有 意 利 行 , 而 至 於 無 意 , 復 性 者 也 。 堯 舜 不 失 其 性 , 湯 武 善 反 其 性 , 及 其 成 功 則 一 也 。 」 動 容 周 旋 中 禮 者 , 盛 德 之 至 也 ; 哭 死 而 哀 , 非 為 生 者 也 ; 經 德 不 回 , 非 以 干 祿 也 ; 言 語 必 信 , 非 以 正 行 也 。 中 、 為 、 行 , 並 去 聲 。 細 微 曲 折 , 無 不 中 禮 , 乃 其 盛 德 之 至 。 自 然 而 中 , 而 非 有 意 於 中 也 。 經 , 常 也 。 回 , 曲 也 。 三 者 亦 皆 自 然 而 然 , 非 有 意 而 為 之 也 , 皆 聖 人 之 事 , 性 之 之 德 也 。 君 子 行 法 , 以 俟 命 而 已 矣 。 」 法 者 , 天 理 之 當 然 者 也 。 君 子 行 之 , 而 吉 凶 禍 福 有 所 不 計 , 蓋 雖 未 至 於 自 然 , 而 已 非 有 所 為 而 為 矣 。 此 反 之 之 事 , 董 子 所 謂 「 正 其 義 不 謀 其 利 , 明 其 道 不 計 其 功 」 , 正 此 意 也 。 程 子 曰 : 「 動 容 周 旋 中 禮 者 , 盛 德 之 至 。 行 法 以 俟 命 者 , 『 朝 聞 道 夕 死 可 矣 』 之 意 也 。 」 呂 氏 曰 : 「 法 由 此 立 , 命 由 此 出 , 聖 人 也 ; 行 法 以 俟 命 , 君 子 也 。 聖 人 性 之 , 君 子 所 以 復 其 性 也 。 」

    孟 子 曰 : 「 說 大 人 , 則 藐 之 , 勿 視 其 巍 巍 然 。 說 , 音 稅 。 藐 , 音 眇 。 趙 氏 曰 : 「 大 人 , 當 時 尊 貴 者 也 。 藐 , 輕 之 也 。 巍 巍 , 富 貴 高 顯 之 貌 。 藐 焉 而 不 畏 之 , 則 志 意 舒 展 , 言 語 得 盡 也 。 」 堂 高 數 仞 , 榱 題 數 尺 , 我 得 志 弗 為 也 ; 食 前 方 丈 , 侍 妾 數 百 人 , 我 得 志 弗 為 也 ; 般 樂 飲 酒 , 驅 騁 田 獵 , 後 車 千 乘 , 我 得 志 弗 為 也 。 在 彼 者 , 皆 我 所 不 為 也 ; 在 我 者 , 皆 古 之 制 也 , 吾 何 畏 彼 哉 ? 」 榱 , 楚 危 反 。 般 , 音 盤 。 樂 , 音 洛 。 乘 , 去 聲 。 榱 , 桷 也 。 題 , 頭 也 。 食 前 方 丈 , 饌 食 列 於 前 者 , 方 一 丈 也 。 此 皆 其 所 謂 巍 巍 然 者 , 我 雖 得 志 , 有 所 不 為 , 而 所 守 者 皆 古 聖 賢 之 法 , 則 彼 之 巍 巍 者 , 何 足 道 哉 ! 楊 氏 曰 : 「 孟 子 此 章 , 以 己 之 長 , 方 人 之 短 , 猶 有 此 等 氣 象 , 在 孔 子 則 無 此 矣 。 」

    孟 子 曰 : 「 養 心 莫 善 於 寡 欲 。 其 為 人 也 寡 欲 , 雖 有 不 存 焉 者 , 寡 矣 ; 其 為 人 也 多 欲 , 雖 有 存 焉 者 , 寡 矣 。 」 欲 , 如 口 鼻 耳 目 四 支 之 欲 , 雖 人 之 所 不 能 無 , 然 多 而 不 節 , 未 有 不 失 其 本 心 者 , 學 者 所 當 深 戒 也 。 程 子 曰 : 「 所 欲 不 必 沈 溺 , 只 有 所 向 便 是 欲 。 」

    曾 皙 嗜 羊 棗 , 而 曾 子 不 忍 食 羊 棗 。 羊 棗 , 實 小 黑 而 圓 , 又 謂 之 羊 矢 棗 。 曾 子 以 父 嗜 之 , 父 歿 之 後 , 食 必 思 親 , 故 不 忍 食 也 。 公 孫 丑 問 曰 : 「 膾 炙 與 羊 棗 孰 美 ? 」 孟 子 曰 : 「 膾 炙 哉 ! 」 公 孫 丑 曰 : 「 然 則 曾 子 何 為 食 膾 炙 而 不 食 羊 棗 ? 」 曰 : 「 膾 炙 所 同 也 , 羊 棗 所 獨 也 。 諱 名 不 諱 姓 , 姓 所 同 也 , 名 所 獨 也 。 」 肉 聶 而 切 之 為 膾 。 炙 , 炙 肉 也 。

    萬 章 問 曰 : 「 孔 子 在 陳 曰 : 『 盍 歸 乎 來 ! 吾 黨 之 士 狂 簡 , 進 取 , 不 忘 其 初 。 』 孔 子 在 陳 , 何 思 魯 之 狂 士 ? 」 盍 , 何 不 也 。 狂 簡 , 謂 志 大 而 略 於 事 。 進 取 , 謂 求 望 高 遠 。 不 忘 其 初 , 謂 不 能 改 其 舊 也 。 此 語 與 論 語 小 異 。 孟 子 曰 : 「 孔 子 『 不 得 中 道 而 與 之 , 必 也 狂 獧 乎 ! 狂 者 進 取 , 獧 者 有 所 不 為 也 』 。 孔 子 豈 不 欲 中 道 哉 ? 不 可 必 得 , 故 思 其 次 也 。 」 獧 , 音 絹 。 不 得 中 道 , 至 有 所 不 為 , 據 論 語 亦 孔 子 之 言 。 然 則 孔 子 字 下 當 有 曰 字 。 論 語 道 作 行 , 獧 作 狷 。 有 所 不 為 者 , 知 恥 自 好 , 不 為 不 善 之 人 也 。 孔 子 豈 不 欲 中 道 以 下 , 孟 子 言 也 。 「 敢 問 何 如 斯 可 謂 狂 矣 ? 」 萬 章 問 。 曰 : 「 如 琴 張 、 曾 皙 、 牧 皮 者 , 孔 子 之 所 謂 狂 矣 。 」 琴 張 , 名 牢 , 字 子 張 。 子 桑 戶 死 , 琴 張 臨 其 喪 而 歌 。 事 見 莊 子 。 雖 未 必 盡 然 , 要 必 有 近 似 者 。 曾 皙 見 前 篇 。 季 武 子 死 , 曾 皙 倚 其 門 而 歌 , 事 見 檀 弓 。 又 言 志 異 乎 三 子 者 之 撰 , 事 見 論 語 。 牧 皮 , 未 詳 「 何 以 謂 之 狂 也 ? 」 萬 章 問 。 曰 : 「 其 志 嘐 嘐 然 , 曰 『 古 之 人 , 古 之 人 』 。 夷 考 其 行 而 不 掩 焉 者 也 。 嘐 , 火 交 反 。 行 , 去 聲 。 嘐 嘐 , 志 大 言 大 也 。 重 言 古 之 人 , 見 其 動 輒 稱 之 , 不 一 稱 而 已 也 。 夷 , 平 也 。 掩 , 覆 也 。 言 平 考 其 行 , 則 不 能 覆 其 言 也 。 程 子 曰 : 「 曾 皙 言 志 , 而 夫 子 與 之 。 蓋 與 聖 人 之 志 同 , 便 是 堯 舜 氣 象 也 , 特 行 有 不 掩 焉 耳 , 此 所 謂 狂 也 。 」 狂 者 又 不 可 得 , 欲 得 不 屑 不 潔 之 士 而 與 之 , 是 獧 也 , 是 又 其 次 也 。 此 因 上 文 所 引 , 遂 解 所 以 思 得 獧 者 之 意 。 狂 , 有 志 者 也 ; 獧 , 有 守 者 也 。 有 志 者 能 進 於 道 , 有 守 者 不 失 其 身 。 屑 , 潔 也 孔 子 曰 : 『 過 我 門 而 不 入 我 室 , 我 不 憾 焉 者 , 其 惟 鄉 原 乎 ! 鄉 原 , 德 之 賊 也 。 』 」 曰 : 「 何 如 斯 可 謂 之 鄉 原 矣 ? 」 鄉 人 , 非 有 識 者 。 原 , 與 愿 同 。 荀 子 「 原 愨 」 , 字 皆 讀 作 愿 , 謂 謹 愿 之 人 也 。 故 鄉 里 所 謂 愿 人 , 謂 之 鄉 原 。 孔 子 以 其 似 德 而 非 德 , 故 以 為 德 之 賊 。 過 門 不 入 而 不 恨 之 , 以 其 不 見 親 就 為 幸 , 深 惡 而 痛 絕 之 也 。 萬 章 又 引 孔 子 之 言 而 問 也 曰 : 「 『 何 以 是 嘐 嘐 也 ? 言 不 顧 行 , 行 不 顧 言 , 則 曰 : 古 之 人 , 古 之 人 。 行 何 為 踽 踽 涼 涼 ? 生 斯 世 也 , 為 斯 世 也 , 善 斯 可 矣 。 』 閹 然 媚 於 世 也 者 , 是 鄉 原 也 。 」 行 , 去 聲 。 踽 , 其 禹 反 。 閹 , 音 奄 。 踽 踽 , 獨 行 不 進 之 貌 。 涼 涼 , 薄 也 , 不 見 親 厚 於 人 也 。 鄉 原 譏 狂 者 曰 : 何 用 如 此 嘐 嘐 然 , 行 不 掩 其 言 , 而 徒 每 事 必 稱 古 人 邪 ? 又 譏 狷 者 曰 : 何 必 如 此 踽 踽 涼 涼 , 無 所 親 厚 哉 ? 人 既 生 於 此 世 , 則 但 當 為 此 世 之 人 , 使 當 世 之 人 皆 以 為 善 則 可 矣 , 此 鄉 原 之 志 也 。 閹 , 如 奄 人 之 奄 , 閉 藏 之 意 也 。 媚 , 求 悅 於 人 也 。 孟 子 言 此 深 自 閉 藏 , 以 求 親 媚 於 世 , 是 鄉 原 之 行 也 。 萬 子 曰 : 「 一 鄉 皆 稱 原 人 焉 , 無 所 往 而 不 為 原 人 , 孔 子 以 為 德 之 賊 , 何 哉 ? 」 原 , 亦 謹 厚 之 稱 , 而 孔 子 以 為 德 之 賊 , 故 萬 章 疑 之 。 曰 : 「 非 之 無 舉 也 , 刺 之 無 刺 也 ; 同 乎 流 俗 , 合 乎 汙 世 ; 居 之 似 忠 信 , 行 之 似 廉 潔 ; 眾 皆 悅 之 , 自 以 為 是 , 而 不 可 與 入 堯 舜 之 道 , 故 曰 德 之 賊 也 。 呂 侍 講 曰 : 「 言 此 等 之 人 , 欲 非 之 則 無 可 舉 , 欲 刺 之 則 無 可 刺 也 。 」 流 俗 者 , 風 俗 頹 靡 , 如 水 之 下 流 , 眾 莫 不 然 也 。 汙 , 濁 也 。 非 忠 信 而 似 忠 信 , 非 廉 潔 而 似 廉 潔 。 孔 子 曰 : 『 惡 似 而 非 者 : 惡 莠 , 恐 其 亂 苗 也 ; 惡 佞 , 恐 其 亂 義 也 ; 惡 利 口 , 恐 其 亂 信 也 ; 惡 鄭 聲 , 恐 其 亂 樂 也 ; 惡 紫 , 恐 其 亂 朱 也 ; 惡 鄉 原 , 恐 其 亂 德 也 。 』 惡 , 去 聲 。 莠 , 音 有 。 孟 子 又 引 孔 子 之 言 以 明 之 。 莠 , 似 苗 之 草 也 。 佞 , 才 智 之 稱 , 其 言 似 義 而 非 義 也 。 利 口 , 多 言 而 不 實 者 也 。 鄭 聲 , 淫 樂 也 。 樂 , 正 樂 也 。 紫 , 閒 色 。 朱 , 正 色 也 。 鄉 原 不 狂 不 獧 , 人 皆 以 為 善 , 有 似 乎 中 道 而 實 非 也 , 故 恐 其 亂 德 。 君 子 反 經 而 已 矣 。 經 正 , 則 庶 民 興 ; 庶 民 興 , 斯 無 邪 慝 矣 。 」 反 , 復 也 。 經 , 常 也 , 萬 世 不 易 之 常 道 也 。 興 , 興 起 於 善 也 。 邪 慝 , 如 鄉 原 之 屬 是 也 。 世 衰 道 微 , 大 經 不 正 , 故 人 人 得 為 異 說 以 濟 其 私 , 而 邪 慝 并 起 , 不 可 勝 正 , 君 子 於 此 , 亦 復 其 常 道 而 已 。 常 道 既 復 , 則 民 興 於 善 , 而 是 非 明 白 , 無 所 回 互 , 雖 有 邪 慝 , 不 足 以 惑 之 矣 。 尹 氏 曰 : 「 君 子 取 夫 狂 獧 者 , 蓋 以 狂 者 志 大 而 可 與 進 道 , 獧 者 有 所 不 為 , 而 可 與 有 為 也 。 所 惡 於 鄉 原 , 而 欲 痛 絕 之 者 , 為 其 似 是 而 非 , 惑 人 之 深 也 。 絕 之 之 術 無 他 焉 , 亦 曰 反 經 而 已 矣 。 」

    孟 子 曰 : 「 由 堯 舜 至 於 湯 , 五 百 有 餘 歲 , 若 禹 、 皋 陶 , 則 見 而 知 之 ; 若 湯 , 則 聞 而 知 之 。 趙 氏 曰 : 「 五 百 歲 而 聖 人 出 , 天 道 之 常 ; 然 亦 有 遲 速 , 不 能 正 五 百 年 , 故 言 有 餘 也 。 」 尹 氏 曰 : 「 知 , 謂 知 其 道 也 。 」 由 湯 至 於 文 王 , 五 百 有 餘 歲 , 若 伊 尹 、 萊 朱 則 見 而 知 之 ; 若 文 王 , 則 聞 而 知 之 。 趙 氏 曰 : 「 萊 朱 , 湯 賢 臣 。 」 或 曰 : 「 即 仲 虺 也 , 為 湯 左 相 。 」 由 文 王 至 於 孔 子 , 五 百 有 餘 歲 , 若 太 公 望 、 散 宜 生 , 則 見 而 知 之 ; 若 孔 子 , 則 聞 而 知 之 。 散 , 素 亶 反 。 散 , 氏 ; 宜 生 , 名 ; 文 王 賢 臣 也 。 子 貢 曰 : 「 文 武 之 道 , 未 墜 於 地 , 在 人 。 賢 者 識 其 大 者 , 不 賢 者 識 其 小 者 , 莫 不 有 文 武 之 道 焉 。 夫 子 焉 不 學 ? 」 此 所 謂 聞 而 知 之 也 。 由 孔 子 而 來 至 於 今 , 百 有 餘 歲 , 去 聖 人 之 世 , 若 此 其 未 遠 也 ; 近 聖 人 之 居 , 若 此 其 甚 也 , 然 而 無 有 乎 爾 , 則 亦 無 有 乎 爾 。 」 林 氏 曰 : 「 孟 子 言 孔 子 至 今 時 未 遠 , 鄒 魯 相 去 又 近 , 然 而 已 無 有 見 而 知 之 者 矣 ; 則 五 百 餘 歲 之 後 , 又 豈 復 有 聞 而 知 之 者 乎 ? 」 愚 按 : 此 言 , 雖 若 不 敢 自 謂 已 得 其 傳 , 而 憂 後 世 遂 失 其 傳 , 然 乃 所 以 自 見 其 有 不 得 辭 者 , 而 又 以 見 夫 天 理 民 彝 不 可 泯 滅 , 百 世 之 下 , 必 將 有 神 會 而 心 得 之 者 耳 。 故 於 篇 終 , 歷 序 群 聖 之 統 , 而 終 之 以 此 , 所 以 明 其 傳 之 有 在 , 而 又 以 俟 後 聖 於 無 窮 也 , 其 指 深 哉 ! 有 宋 元 豐 八 年 , 河 南 程 顥 伯 淳 卒 。 潞 公 文 彥 博 題 其 墓 曰 : 「 明 道 先 生 。 」 而 其 弟 頤 正 叔 序 之 曰 : 「 周 公 歿 , 聖 人 之 道 不 行 ; 孟 軻 死 , 聖 人 之 學 不 傳 。 道 不 行 , 百 世 無 善 治 ; 學 不 傳 , 千 載 無 真 儒 。 無 善 治 , 士 猶 得 以 明 夫 善 治 之 道 , 以 淑 諸 人 , 以 傳 諸 後 ; 無 真 儒 , 則 天 下 貿 貿 焉 莫 知 所 之 , 人 欲 肆 而 天 理 滅 矣 。 先 生 生 乎 千 四 百 年 之 後 , 得 不 傳 之 學 於 遺 經 , 以 興 起 斯 文 為 己 任 。 辨 異 端 , 闢 邪 說 , 使 聖 人 之 道 渙 然 復 明 於 世 。 蓋 自 孟 子 之 後 , 一 人 而 已 。 然 學 者 於 道 不 知 所 向 , 則 孰 知 斯 人 之 為 功 ? 不 知 所 至 , 則 孰 知 斯 名 之 稱 情 也 哉 ? 」

 
 
 

留言


瀏覽人數

Copyright© 2025 Dayiccm All 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